二百五的來歷及傳說(民間二百五的由來)
2023-10-19 10:27:20 1
民間常把說話怪誕不經,裝傻充愣,辦事犯傻又硬充聰明的人,戲稱為「二百五」。關於這句俗語的語源和演變軌跡,歷史中有這樣幾個小故事講述。
①
二百五」這一貶義俗語的起源實與古錢有關。宋元時期,市井言某人裝瘋賣傻日「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於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不滿一千者稱「不夠成」。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十分貼切。後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便索性把「不夠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戲稱為「二百五」。這怕是其真正的語源。
②源於一句民諺的訛傳。大約距今2000年前有這樣一句民諺:「只知二五,不知一十。」在先秦文學中屢有出現。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己有二把五指,卻不承認共有十指,來形容越王勾踐的幼稚。只是時間太久了,傳來傳去,傳到現在,就逐漸把「二把五」訛傳成了「二百五」,藉以譏笑那種過於片面看問題或者是不太聰明的人。
③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但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刺客殺了,齊王為了抓出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告示一出,立刻有四個上鉤,聲稱是自己所為。齊王正恨刺客牙癢,怒: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④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中國歷史悠久,一些俗語也留傳到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