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元宵節民俗文化知多少)
2023-10-19 15:17:06 2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王峰
作為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個節日,同時也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被全國各地人民普遍接受節日。由古至今,元宵節因其重要的文化內涵,不僅成為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也衍生出很多元宵節的民俗文化。
河南地區有哪些元宵節民俗,元宵和湯圓的區別僅僅是名字不同嗎?如何看待現在越來越淡的元宵節民俗活動?2月25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採訪了相關民俗專家,以此得到更加權威的答案。
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
據公開資料顯示,湯圓別名「浮元子」,是漢族人民傳統小吃的代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特色的食物,表達了中國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的期盼。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是寧波興起的食品,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軟糯,回味無窮。同時,湯圓象徵合家團圓美滿,吃湯圓也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在明朝時,元宵和湯圓還是沒有的,只是不同地區的人民對它的叫法不同。雖然同出一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小吃在南北方飲食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特色。河南省文學院一級作家、河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孟憲明介紹,湯圓是南方人的叫法,北方在元宵節吃的是元宵,首先是做法不同,元宵是用糯米麵製作的,像滾雪球那樣一層層滾出來的,而湯圓是包出來的,「還有口味的問題,北方人很少吃鹹的湯圓,但南方有肉餡湯圓,」孟憲明說,「不過這些區別都是大同小異的細節,元宵節是漢族人民盛大節日的傳承。」
多樣元宵節民俗蘊含著南北方文化融合
除了吃元宵,元宵節還有很多民俗文化,孟憲明介紹,最突出的是扎燈籠,以前從正月十四就開始扎燈籠了,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所有的孩子都要把自己的燈籠拿出來,「不像現在大家都是買燈籠,過去的燈籠都是自己扎的,做舅舅的還要特別給外甥送燈。」
打鞦韆也是元宵節的傳統民俗,在中國北方和淮河流域一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蕩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人們認為,蕩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蕩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打鞦韆」是安徽歙縣千年古村三陽鎮的傳統民俗,也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孟憲明還特別介紹了「送燈」,所謂送燈就是大家用面和油做出燈臺的樣子,放在門口叫送燈,民間傳說,正月十七是老鼠嫁女的日子,這些是給老鼠準備的東西,人們就提前兩天給老鼠準備好燈油和面,如果沒人要,老鼠就拉走了。
送燈還有一層送「孩兒燈」的意思,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家,以求添丁,因為「燈」與「丁」諧音,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貴子,如果女兒懷孕,除了送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民間社火也是元宵節重要的民俗活動,社火是漢族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西北地區,比如青海、甘肅、陝西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孟憲明介紹,「如果說過年期間老百姓的主要活動是一家家走親訪友,那么元宵節就是大家共同慶祝春節的結束,在古代,春節結束就得籌備春耕了,開始了一年的忙碌。社火是集體參加的節目,也是元宵節最熱鬧的活動。」
談到南北方元宵節民俗文化的差距,孟憲明說:「中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區,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河南雖然地處中原,但文化上屬於北方區,也是典型的漢族文化區。南方客家地區的居民依然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的樣貌。」所以不同地區元宵節民俗中也蘊含著傳統文化的遷徙、變遷和融合。
元宵節,河南擅長「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獨有的傳統民俗,根據史料顯示,早在夏代就出現了謎語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演變成「隱語」,秦漢時成為一種正式的書面創作,直至南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明清時,猜燈謎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
作為文化大省,地處中原的河南在「燈謎」方面的成就也是不遑多讓,河南各地不但有類型多樣的燈謎活動、燈謎創作,還進行了專業的燈謎研究,創辦了專業的燈謎刊物,其中「安陽燈謎」還是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陽市工人文化宮創建的全國首家「中華燈謎圖書館」收藏了5000多冊謎語(燈謎)書刊資料。
除了燈謎創作,河南燈謎人還在謎會活動形式上不斷創新,據統計,河南曾舉辦過五次全國性的大謎會,其中在2008年4月的「戊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燈謎大賽」期間,在鄭州綠城廣場舉行的(萬人萬謎)「燈謎大觀園」活動,搭建了12個省的燈謎擂臺,展示全國各地特色謎作,同時集中展出黃帝故裡及中原文化專題謎作一萬三千多條。
隨著時代的發展,燈謎的內容也在悄然變革,從傳統的猜人名、地名和單純的字謎發展到猜廉政知識燈謎、針對環保推出垃圾分類知識燈謎,以及凸顯中華文化傳統的詩詞燈謎等都深受我省群眾喜愛。另外,燈謎還可以成為地方文化旅遊的助推器,2006年,當時為慶祝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舉辦了燈謎大賽,來自全國的燈謎高手以殷墟為題材,創作了5000多條專題燈謎,並由此撰寫了一批研究甲骨文與燈謎的學術論文。
傳統民俗文化如何重塑輝煌?
上了年紀的人會感覺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年輕人也對春節、元宵節等民俗文化的感受不深,如何傳承民俗文化?孟憲明認為要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恢復傳統文化的形式感和儀式感,人們也會在各種民俗文化中投入到更多情感,人們情感交匯才是節日的真正意義。
春節、元宵節雖然是農耕文明社會典型的文化符號,但每到這些節日,從國內大江南北,到國外的華人街區,無不充滿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人民群眾創造的流傳千百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也在春節期間得到充分展示,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從這個層面上講,春節是我國最大的內涵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中,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應該如何傳承,如何保護,如何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這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全面推進和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