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講的是元旦還是春節(元旦元日元夕各指哪一天)
2023-10-19 16:14:29 1
2020年元旦已經來到,看著萬家燈火,聽著爆竹聲聲,許多家長會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一起誦讀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實,王安石詩中的元日和我們現在過的元旦完全不是一回事。
元旦、元日在古代都是指正月初一。
元,甲骨文字形為
表示天地之始,混沌太初。《說文》解釋:元,始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易 • 乾》。旦,甲骨文字形為
表示太陽剛剛從地面升起,引申為一天活一年的起始。
「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中國的「元旦」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史料記載,「元旦」還有如元日、開年、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現在的元旦是指公曆1月1日。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曆正月初一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夕指的是正月十五。
舊稱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夜稱元夕,與「元夜」、「元宵」同。今稱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農曆裡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夕、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傳統民俗,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關於元旦的過去今天大家都清楚了嗎?下面為大家推薦幾首關於元日(元旦)、元夕的詩詞,一起來欣賞吧。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