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的兩種稱呼(左傳國語封地姓氏與史書中的稱謂)
2023-10-19 12:31:14 1
左傳中的兩種稱呼? 數月前,我向一位比較喜歡古文化的同事推薦《左傳》,《國語》一日與其人談起推薦的這兩本書得到同事的答覆是壓根就讀不懂,覺得像是天書一般,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左傳中的兩種稱呼?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左傳中的兩種稱呼
數月前,我向一位比較喜歡古文化的同事推薦《左傳》,《國語》。一日與其人談起推薦的這兩本書。得到同事的答覆是壓根就讀不懂,覺得像是天書一般。
我遂啞然一笑,看來我還是高估了一些古文愛好者的古文功底,以及他們對西周禮制的一些基本認知。
就拿封地與姓氏以及古史中的稱謂,都讓許多愛好者望而卻步。如《左傳》,《國語》中對「士會」稱呼,一會稱「士會」,一會稱「範武子」就讓很多人疑惑,認為「士會」和「範武子」是兩個人。這些便是愛好者們不懂得。封地,諡法,爵位,以及姓氏的大宗與小宗的關係。士會,是晉國的卿大夫,封地為範,故以範為氏。而範相對於士氏就是小宗,士氏是大宗。士會是卿大夫,按照西周的禮法和爵位制度,卿大夫的爵位相對於本國諸侯的爵位降一到二個爵位。晉國的爵位是侯爵,降兩檔就是子爵。故而士會的爵位是子爵,士會死後諡「武」。範武子是典型的封 諡 爵的一種稱謂方式,屬於顯稱。帶有顯封地,稱功績,表爵位的功能。
史書上記載的先軫和原軫是同一個人知道的愛好者就更少了。先軫有大功於晉,晉文公就封先軫於原地,這也就是史書上稱先軫為原軫的一個原因。也說明了現在的「原」姓和「先」姓同宗。據說「原先」一詞的由來,也是這麼來的,也就是說:「原」就是「先」,「先」就是「原」。當然這種說法我不曾去考證。
秦穆公時期,秦國的次卿公孫枝(支)(先秦時期「枝」「支」不分,兩種寫法都對)。《左傳》僖公九年和僖公十五年都稱公孫枝,而在僖公十三年,稱子桑。其原因在於。公孫枝,字子桑。在其記述的語境不同,在僖公九年和十五年,是在記述事件中提到人物公孫枝,而在僖公十三年是在公孫枝與秦穆公的對話中。秦穆公稱公孫枝為「子桑」,這是敬稱。古人稱「字」以表敬。這裡囉嗦兩句,公孫枝是現代「桑」姓的始祖。是後世子孫以「字」為姓。再者一些搜索詞條列公孫枝是秦國岐下人,秦國國君的孫子,這一點我不認同。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明確記載,公孫枝是晉君之疏族也,由秦國的公子縶引薦給秦穆公的。《東周列國志》中往往大段引用《左傳》《國語》的事跡,可信度還是很高的。晉獻公驅逐群公子,公子族在晉國都沒有地位,更何況公孫一族。秦國的公族,不管是公子族還是公孫族都秦國掌握大權。所以在晉國落魄的公孫枝只能是晉國某位國君的孫子,而非某位秦國國君的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