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暴龍生死錄有感
2023-10-22 07:15:02 3
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超科。下面是相關的讀後感,快來圍觀吧。
讀特暴龍生死錄有感一:
在1958年,楊鍾健命名了破碎金剛口龍,後來在1992年被董枝明認為是個疑名;後來湯瑪斯·霍爾茲(ThomasR.HoltzJr.)認為它們是特暴龍的一個次異名。除了金剛口龍以外,還有蘭平特暴龍(T.lanpingensis)、欒川特暴龍(T.luanchuanensis)、吐魯番特暴龍(T.turpanensis),皆為勇士特暴龍。
在60年代中期,中國古生物學家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蘇巴什組(晚白堊紀)發現了一個小型獸腳類化石,包含一些牙齒與大型骨盆的一部分[1],
在1976年,SergeiKurzanov命名了分支龍,是種發現於蒙古的暴龍科動物,年代稍早於特暴龍。數個研究指出分支龍是特暴龍的近親。
在1977年,董枝明將這個標本命名為火焰山鄯善龍(Shanshanosaurushuoyanshanensis)。
在199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S.Paul)鑑定鄯善龍的化石,將它歸類於暴龍科的後彎齒龍,該屬現已廢止。後來,董枝明與柯爾重新鑑定這些化石,認為它是一個大型暴龍科的幼年體。更多的暴龍科牙齒與化石在中國出土,其中數種已建立名稱。
2003年,Hurum與Sabath證實特暴龍是分支龍的近親,而非暴龍的一個種。這是根據暴龍科恐龍起源於亞洲,而且遷徙到北美洲的假設。其他的研究人員也支持這個意見。分支龍被認為是個成年個體,但它的長、低矮頭部卻是幼年暴龍科的特徵。基於此一特徵,柯爾推測分支龍是特暴龍的一個幼年體。但柯爾也認為,分支龍較多的牙齒數量,以及口鼻部上方的低矮瘤狀物,有其他可能的存在。
但21世紀初的研究證明,霸王龍和特暴龍的親緣關係沒有那麼地接近,它們的差異特徵和生理構造,完全可以劃為兩個不同的屬。特暴龍與亞洲的諸城暴龍近親關係更接近,而並非霸王龍。
讀特暴龍生死錄有感二:
特暴龍在暴龍科中的分類位置仍未確定。有些科學家認為勇士特暴龍其實是北美洲暴龍的亞洲種。如果屬實,將使特暴龍成為無效的分類。即使特暴龍與暴龍不是同種動物,它們被認為有接近的親緣關係。有些科學家認為,同樣發現於蒙古的分支龍,是特暴龍的近親。如同大部分已知的暴龍科恐龍,特暴龍是種大型、二足掠食動物,重達數噸,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的牙齒。特暴龍的下頜有特殊的接合構造。另外,就前肢/身體比例而言,特暴龍擁有暴龍科中最小型的前肢。
特暴龍過去生存於潮溼的泛濫平原,布滿者河道。特暴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是一種頂級掠食動物。
特暴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之一,但略小於暴龍。已知最大型的個體身長10到12米,頭部離地面約5米。截至2012年,還沒有完全成長個體的體重數值,但它們一般被認為略輕於暴龍。
特暴龍的化石記錄保存良好,已有數十個標本,包含數個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骸。這些化石讓科學家得以研究它們的種系發生學、頭部力學、以及腦部結構。
讀特暴龍生死錄有感三:
暴龍科的身體外形差異不大。特暴龍的頸部為S狀彎曲,其餘的脊柱,包含尾巴,與地面保持者水平的姿態。
就前肢/身體比例而言,特暴龍擁有暴龍科中最小型的前肢。有兩根迷你的手指。後肢長而粗厚,將身體支撐為二足的步態,上有三根腳趾。長而重的尾巴可以平衡頭部與胸部的重量,將重心保持在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