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2023-10-22 16:43:42 3
1969年初始,一群朝氣蓬勃的知青來到了這片黃色土地,仿佛為黯淡無光的這片景色添加了一抹生機與綠色,他們也開啟了難忘的知青歲月。
在他們中間,年僅15歲的青年習近平總書記主動要求提前去當知青,來到了梁家河,一眼望不到邊的黃土坡和自己心中的聖地相差甚遠,滿心的迷惘和彷徨,七年後離開時,充滿了自信,堅定著自己的理想。在這七年間,艱苦的生活環境,陌生的生活習慣,遭遇的政治污衊恰恰成就出了一位堅持自己最初理想的有志青年。梁家河的這一批知青,都受到了無數跳蚤的洗禮,大家以為跳蚤跳的很高,但也不至於跳上凳子,所以最後大家都蹲在凳子上吃飯,在大家認真打掃持續衛生和各個細節,跳蚤得以控制,但大家也對跳蚤有了很強的免疫力了。跳蚤的危害就此刻來說還是很大的,但是他們不是埋怨那裡的環境而是用心樂觀的應對。在飲食方面,缺油是最嚴重最主要的,同時各種糧食、蔬菜也並不是充足,加上每一天還要透過勞動賺工分,不得不說對於在環境、飲食、勞動這幾方面的艱苦,如今的我們並不必須都能完全克服。對於當時的習近平同志,更是要抵抗巨大的精神壓力,父親被壓迫,母親在審查中生活,他自己還被污衊為「黑幫弟子」。這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感覺能瞬間摧毀一個人,我想只有擁有強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克服這一切,而青年習近平同志的'精神支柱就是讀書、學習、力求上進。如今的我們更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敢於吃苦,應對學習及生活中的壓力,我們要勇敢應對,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根據受訪者的描述,習近平同志對書籍可謂是痴迷,他具有很強烈的求知慾,喜歡鑽研,有一顆踏實而平靜的心,而這也是他能夠抵抗巨大的壓力支撐。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在那個時代,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都有些苛刻。在這個新時代的我們就應繼續學習發揚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如今優越的條件下,多讀一本書,多思考一個問題,我想在當時是青年習近平同志的夢想之一吧,所以當一齊來的知青都陸陸續續離開梁家河時,父親的事也沒有好轉,青年習近平卻下定決心要改變梁家河。我們如今的幸福都是前輩們用獻血甚至生命探索實踐創造出來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更好的愛護和傳承呢。
他貼近農民,使自己與農民們打成一片,心中的迷茫漸漸清晰,立志紮根農村,服務農民。他仍然讀書、鑽研、也透過勞動鍛鍊自己的身體,頂著炎炎烈日,冒著傾盆大雨,身上的老繭都磨破了,仍然不放棄。他帶領村民建沼氣池,打水井,辦鐵業社等,是個有主心骨的人,並且在管理上也是廉潔公正。在各方面有了進展後,梁家河的生活經濟文化交通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我想我們要從這些事跡中學會的是,做事要有長遠的廣闊的眼光,敢想敢做的魄力,並且這一切要建立在實踐與理論結合的基礎之上。
那時習近平同志真真切切感受著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什麼他就做什麼,他在梁家河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超前好處的。他將這個信念執著至今,為全國人民謀幸福,是人民最親最愛的父母官,心裡時時刻刻裝著人民的喜怒哀樂,用自己的行動提高人民的辛福指數。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有溫暖的房屋,不為吃穿發愁,還有舒適的教室學習,更有超多的書籍。而此刻能吃苦的人卻大大減少,迷惘的人卻越來越多。當代青年應真正理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功都是透過努力取得的,但不努力必須不會成功。
不忘初心,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最初的理想,那是奮鬥之動力,信念之源泉,有志者方能成大事;艱苦奮鬥,逆境是最好的生長素,利用逆境讓自己成長;方得始終,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在新時代的改革浪潮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必須要學習青年習近平的偉大精神,嚴格要求自己,拼盡全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作者: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