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讀
2023-10-22 16:25:28 5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十分喜愛和崇拜的記者——周軼君。剛開始明白她是作為《蹡蹡三人行》中常常露臉的女嘉賓,她的冷靜淡然的語氣十分吸引人;她喜歡侃侃而談國際關係,偶爾會說起她可愛的混血孩子們;她被馬家輝親切地稱作「小君君」;她會這樣形容:「我總認為我首先是一個記者,然後是女記者,最終才是女人。」在中東,她經歷過匱乏的物資,偶發的歧視甚至性騷擾,還有威脅生命的戰火,但這一切在她客觀而冷靜的描述下反而顯得微不足道,令人驚奇甚至覺得趣味起來。
本書從作者重回中東開始說起,轉換身份的她不再是一位記者,不再帶著任務和目的,不再需要在戰火紛飛中帶著戴著頭巾拍照片,奔跑。這一次她能夠坐下慢慢地和當地人聊天,聊起起他們對於當下生活的看法,對未來的期望。更深入地為我們展開真實客觀、充滿人性的中東畫卷。
我對於中東了解甚少,除了從小嚮往金字塔的神秘宏偉和大學學校裡謎一般的阿拉伯語系,只剩下新聞雜誌上涉及的`一些資料和照片。本書中的章節以國家地區命名,每一章節前會插入該國家地區的歷史事件時間軸,讓人縱向的了解後,再談談細節講講故事,逐漸深入。能夠算是講故事前的「補課」了。周軼君始終帶著一種記者的使命感,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她看到的一切,深入地走進這些生活帶我們去看,開口幫我們去問,再加上一些客觀的思考。跟著她的筆,我們能夠看看那裡街上的建築、商場裡的商品、人們的服飾甚至細微的神態。
講故事的「小君君」文風十分趣味。她描述齋月晚餐的家庭對話道:「外婆每隔上一段時間,插播一句『埃爾多安是好的』像交響樂團裡定時敲響的三角鐵。」她說起分配不均的問題:「埃爾多安的經濟華服下露出了赤腳」。說起德黑蘭人「別人種樹,內賈德種烈士」。她描述伊朗咖啡館裡的年輕人是「綠色革命的展廳,活的」。
在這個「活的展廳裡」,你會發現真實的生活化的中東,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一開始會驚訝於德黑蘭的小咖啡館,竟然從表面看上去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咖啡館沒什麼不一樣,還充滿了18世紀法國咖啡館的風情。但實際上,那裡的嚮往自由的「左派」氣氛,正是因為那裡是「反抗者的避難所」。在這些咖啡館青年社群裡,大家以會說不一樣口音的英語為傲,令人恍惚間忘記自我身在德黑蘭,而是在墨爾本。
然而,那裡還是伊朗,在伊朗的國際化、自由化、精英化的表面之下,存在著風險——比如被認為是間諜而關進監獄。
關於咖啡館裡的年輕人,我最喜歡這一段:
咖啡館裡都是熟客。身後那桌,一個男生頂著非洲「爆炸頭」,茂盛得旁若無人。咖啡館裡的人無一例外都參加了2009年抗議。政治抗爭平息,他們(伊朗年輕人)只為生活中的一點點自由辯護。「爆炸頭」不止一次被警察攔下,以致發明了標準回答。警察問:「幹什麼的?」答:「話劇演員。」「演什麼?」「一棵樹。」有次一個年輕警察跟「爆炸頭」聊天,說不喜歡(警察)這份工作,月入不到100美元,還覺得爆炸頭蠻好看。
從古到今,由於地緣關係,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中東地區一向是焦點區域。走過16個國家、訪問135位人物——周軼君對中東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後,還將目光轉向了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比如烏克蘭、尼泊爾、委內瑞拉,德國、瑞士、英國等。我們看不到的世界有時候光鮮亮麗,有時候充滿了古老的矛盾:極權、暴力、危機,伴隨著「阿拉伯之春」的浪潮一波未平而又起。此刻,網際網路成為新時代衝突的助推力,社會衝突的主角也變成了生活較富裕的人。不再是「從無到有」、「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中產階級開始爭取更多的權利……
走出中東,周軼君逐一再現了她所見所感。跟隨這個勇敢的女記者客觀、真實、思辨的講述,體會那些人物、家庭的平凡或者不平凡的故事和背後的情感。這是發生在我們以外的世界上那些地方的故事。
作者:樹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