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600字
2023-10-22 12:18:17 2
貝多芬讀後感_【1】
能夠被羅曼·羅蘭稱之為英雄的,是一些心靈偉大的人。而他把首席的位置給予了堅強而純潔的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他學習,後來母親因肺病去世。從小,貝多芬就開始與命運抗爭。雖然貝多芬的童年悲慘,但是,他對童年總是充滿美好的回憶——被稱為「父親」的萊茵河給了他無窮的思想和力量。
當貝多芬意識到自己的志向所在,開始對生活有信心時,命運的魔爪已慢慢伸向他。耳朵失聰。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我認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可以讓他更專心作曲,不再受世俗幹擾,寫出來的曲子更有深度,給人以生活啟示。值得讓人去靜靜地聽,靜靜地去品味。因為,這是貝多芬用「心」觀察世界和思考人生而寫出的曲子,注入了自己的感受在其中。是的,倔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向命運屈服,獨自承受這個秘密,把自己的感受注入到音樂之中。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
就在貝多芬最輝煌的時候,幸運的同時也帶來了悲劇:不幸的愛情、身體的疾病、悽涼的遭遇、痛心的親情把貝多芬折磨得千瘡百孔。貝多芬在內心深處吶喊著,鬥爭著。此後世俗的社會已沒有了他的立足點,他只有從他深愛的音樂世界中尋找生命的快樂。終於,《第九交響樂》這一偉大的作品終於降臨了,它是苦難磨礪的結果。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雪在大風中飄落,為貝多芬奏響了《命運交響曲》的尾聲……
正如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一個有貧困、殘疾、孤獨和痛苦鑄就的偉人。他是一切承受苦難而又不甘平庸、奮鬥不息的人們最後的朋友與知己。聽著貝多芬的音樂,感受到了,貝多芬用一生詮釋了音樂的最高境界。他以自己的苦難在譜寫著歡樂。
貝多芬把藝術奉獻給了「可憐的人類」,感受著貝多芬的自尊、自傲與自豪,我被貝多芬深深感染了。當我遇到挫折時,我會勇敢的面對它,只有通過我自己堅持不懈的奮鬥,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貝多芬的人生啟示我們:只要你有人格和尊嚴,敢於扼住命運的喉嚨,你的人生同樣會精彩紛呈!
貝多芬讀後感_【2】
今天我終於將《名人傳》讀完了,這本書是羅曼羅蘭寫的,也被稱為《巨人三傳》。
這本書把《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還有《託爾斯泰傳》合在一起,《名人傳》主要講這三位偉人遭受的種種苦難和他們是如何戰勝苦難和病魔的。
《貝多芬傳》中貝多芬耳朵失聰了。當時貝多芬非常的悲傷,他再也聽不到他熱愛的音樂了。可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熱愛的音樂,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反而更加熱愛音樂,在耳朵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自己的巔峰之作--雄壯的《第九交響曲》。本來貝多芬還要打算寫《第十交響曲》、《第十一交響曲》的,可惜他還沒有寫完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遭遇悲慘,體弱多病,仍然堅持雕塑。
託爾斯泰是俄國最富盛名的小說巨匠,被稱為「俄國的一面鏡子」,託爾斯泰一歲就失去了母親,父親也在他九歲的時候也去世了。他陷入了悲傷絕望中,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一直保持著一顆堅強的心和不屈的信念,創作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不朽名著,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巨匠。
看完這部書,最讓我有所觸動的是貝多芬的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讓他徵服我!」扼住命運的咽喉,說得多好啊,寫出了貝多芬等許許多多偉大的人在遭遇人生的風暴時對命運的不屈服、不認輸。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也會遇到「攔路虎」,遇到不如意,難道我們就該輕言放棄嗎?難道我們面對一個一個的挑戰不去努力嗎?「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們也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向命運低頭,有不服輸的精神,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去戰勝它。「上帝關上了你的一扇門,也會開開另一扇窗」。只要我們努力,總會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
貝多芬讀後感_【3】
《名人傳》這本書給我以很大的啟迪,特別是《貝多芬傳》頗受我的青睞。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許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痴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奏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動。貝多芬一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但是貝多芬最終獲得成功。
貝多芬成功的事跡,或許或已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標,目標一定能實現。自古以來,那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著名人士,在自己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16歲時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詩句,周恩來12歲時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在我們身邊缺少的還是這種毅志力,這種不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麼也挖不到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沒有水,而是他沒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決心,或許只要再挖一下,就可以見到水了,可他選擇了去挖別的地方,這樣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勞的。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可以打破的。」
音樂應該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
音樂是一種智慧,任何哲學……必須擺脫其他人掙扎其中的苦難。
貝多芬的音樂可以讓人擺脫痛苦,可以讓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現在的一些流行音樂似乎聽都聽不懂,更別說欣賞了,特別是網絡上的一些歌曲,內容都太——實在難以啟齒。哎,可惜了,不知道他們是在創造音樂,還是在糟蹋音樂。
「一個貧困、殘廢、孤獨、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給他以歡樂的人,竟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壯語所說的一樣,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造歡樂。」
貝多芬的精神必將永駐人間,年輕的朋友們,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靈,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說的:「人啊!靠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