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孩說民族服飾特徵(山東兒童服飾民俗)
2023-10-22 04:01:46 2
(一)嬰兒服飾
嬰兒出生後,民間以為其頭囟還開著縫,頭部怕風,要用袼褙剪成兩三尺長的小圍屏,外裱以紅色的綢緞布面,繡以蝙蝠、雲頭等吉祥圖案或長命百歲的吉祥語,立於嬰兒枕前,擋住頭部,叫「頭擋兒」。嬰兒用的小枕頭為彩色花布或紅綾做表,圓柱形狀,上面掛一個用紅布縫成的小紅葫蘆花,用以壓邪;枕頭裡面放綠豆,可清小孩頭火,或放荊種子,可壓驚闢邪,也有裝小米或谷糠的。
包裹嬰兒的布或者被褥俗稱「包被子」「包褥子」「小被子」「小褥子」「小毯子」「尿窩」,要用軟和的布料縫製,不磨破皮膚,也不會過敏。一般是花布面、白布裡,約是成人被褥的四分之一大小。布料一般「喜舊厭新」,擔心新的不軟和,損傷了小兒皮膚;最好是用高壽老人的舊裙襖做成。農村將穿舊的衣服洗淨,或者用軟洋布做成大小不一的尿布(俗稱「褯子」),大的可以將其腰部裹過來,並用縫上的布帶束好,小的專門用來墊屁股、換洗屎尿。雙腿也要用褯子裹好,否則要長成羅圈腿。在城鎮,人們買小包褥子和小毛毯,或者「尿不溼」(紙尿褲)作禮物。
嬰兒褂子和棉襖多為長袖,防備嬰兒手亂抓抓破臉;用小布帶扎系,不鎖扣眼,不釘紐扣,怕小兒不舒服,也怕小兒含吞紐扣。城鎮多為對襟,鄉村多為大襟。夏天則用小布兜兜代替褂子,主要是保護肚臍,免受風寒。嬰兒褲子,講究的人家也要單、夾、棉各幾件,為大開襠,式樣有一般中式和連腳褲。連腳褲褲腿有底,連腳兜住,腳脖處釘一布帶束住,防止腳滑出。
嬰兒穿帶有獸形圖案的小鞋。鞋分棉、夾兩種,皆手工繡制。常見的有虎、豹、龍、獅、牛、兔、羊、貓、狗等生命力強的獸形圖案鞋,取繁衍旺盛、闢邪、易養易活之意。娘家送的這些獸鞋,一般要三雙、五雙、七雙,要奇數,忌偶數,一直穿到三四歲。
舊時在農村,當嬰兒出生時,奶奶便用早已經準備好的大襟衣襟,或乾脆用自己的大襟褂子,將嬰兒裹得結結實實,為的是讓孩子一生下來,就聞到親人的氣味,認識自己的家,也因為奶奶年長,用她的衣襟,可以沾她的壽氣,以祈孩子長壽。
孩子的第一件真正的衣服,叫「迷魂衫」,是奶奶送給小寶寶的禮物。迷魂衫名字,來源於民間傳說。民間以為,孩子是由送子奶奶送到人間的。送子奶奶共有三個,一個送男,一個送女,都很健壯,容易成人,三奶奶送的孩子聰明漂亮,但是都留有記號,隨時要收回去,不能成人。人間不知道孩子是哪位奶奶送的,只好做一件迷魂衫,遮住嬰兒身上的記號,讓老眼昏花的三奶奶認不出來。
迷魂衫要用一整塊紅布做成,紅可以闢邪,保孩子安全。製作時由奶奶用手撕,而不能動剪刀,以防對產婦、嬰兒不利。這也是包含著用特殊製作方法使魂找不到出路跑不出去的意思。在迷魂衫的後領,還要剪一摞三個不同顏色的布葫蘆,叫「帶著寶葫蘆嚇不著」。
迷魂衫講究「人等衣裳」,即必須等小兒生下來以後才開始製作,不能衣裳等人。民間以為,人死變成鬼是衣裳等人,那麼,下生由鬼變成人就要人等衣裳。迷魂衫要一直穿到百日,然後要用一件藍布迷魂衫代替。藍,諧音「攔」,意為將孩子攔下來。三個月後,三奶奶找不到她放出的孩子,就會返回天庭,孩子就保險了,從此就可以不穿迷魂衫了。
民間講究,姑姑必須給嬰兒做一件暖肚,要與其他暖肚不同,黃色的最好,並且在上面繡上吉利話。之所以要姑姑做,意思是姑姑盼望侄子們長大成人,興旺發達,這是娘家強盛的勢力,可使她免遭婆家的欺負;即使遭到欺負,也有娘家的侄子出面報仇。所以,侄子一出生,姑姑就要有所表示,以顯示對侄子的親熱。之所以要用黃色,是因為民間以為黃為富貴之色,意為盼侄子長成富貴之人。姑姑的暖肚,繡有一定的圖案。舊時多繡五毒老虎圖案或鳳凰牡丹、荷花鯉魚圖樣。新中國成立以後,則繡「天真活潑」「祖國花朵」等字樣。
嬰兒出生後,民間有穿舊衣習俗。有的向親友索要別家小孩的舊衣,以為好養,小兒穿著也柔軟舒適。菏澤一帶,嬰兒降生必須由其外祖母或姨母為他做一雙鞋,鞋底不全納,只納一段,留一截麻繩,俗稱為「根」。這樣的鞋子,就叫「紮根鞋」。
小兒出生後幾天,姥姥家親友要送粥米,還送小兒服飾,一般有一年四季小兒穿戴的衣褲、鞋帽、抱裙、鬥篷、被褥、尿布、金銀首飾等。由於擔心都送嬰兒服飾,所以有些親友就購買兒童服飾,或者送一些布料,或者乾脆送20元錢。膠東一帶在送粥米時,在盒子上搭上大被子、小褥子、毛藍布,在盒子的第一個格裡放虎頭帽子、銀鈴、手鐲、長命鎖等金銀首飾,第二格裡放四季帽、虎頭鞋、花兜兜、小衣褲等花團錦繡。這些服飾,多是女兒懷孕後住在娘家偷偷做成的。送粥米必須有一條小被子和一個小棉襖,都用細花布,俗云:「不穿姥姥的花,先死他媽。」
孩子滿月時,姥姥要送一身小花衣服給其穿上,這身衣服叫「蛻毛衫」,表示孩子已經蛻去胎毛。蛻毛衫必須是姨母親手縫製,叫「姑的布,姨的手,小孩活到九十九」。
在魯南,嬌貴之孩,有認僧道為幹爺的習俗,或者寄名,俗稱「舍在廟上」,要戴僧道冠,穿僧道衣,叫小和尚名,意味著已經舍給佛門道觀了。道袍要請觀中的道士製作,紅衣,沿黑邊。孩子每到生日的時候,還要穿上道袍到道觀中拜見道爺。
山東境內多有給男孩子扎紅、帶紅的習俗,即在其衣服領子上釘一塊紅布,做成紅領子,用以闢邪。孩子要一直戴到12歲滿。此後,只要是在本人的屬相年(即本命年)過生日都要舉行此儀式:穿紅背心、紅褲衩,帶紅兜兜,扎紅腰帶。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本命年扎紅」,以此祛除邪惡,祈求吉利。
(二)幼兒服飾
舊時兒童日常服飾有刺繡精美的兜肚、小腰子、小花襖、飯巾、鬥篷等,比之大人的衣服更富有裝飾性,也更能體現民間文化的藝術特點;長命鎖、百家衣和虎頭鞋、帽等則寄託了長輩為孩子消災免難的心願。特別是病弱和獨生子女,更要穿戴這些祈求福壽的服飾。
民間通過給兒童戴飾物來祈求長命,舊時最常見的是掛長命鎖。長命鎖也叫「百家鎖」。民間取鎖的雙關義「鎖住孩子,不讓跑掉(夭折)」,可以壓驚闢邪、驅鬼禳災、祈福禱壽,故不論貧賤富貴,都要為孩子配上一副長命鎖。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可分為金鎖、銀鎖、銅鎖、鐵鎖或鍍銅、鍍金、鍍銀幾種。百,取「圓滿、完全、百歲」之意,為的是用百家福壽鎖住小兒的生命。早先的長命鎖多為銀制,呈舊式鎖狀,一般正面鐫刻著「長命富貴」「長命百歲」等字樣,背面鐫刻著麒麟圖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鐫刻「龍」「虎」「壽」等字樣的。有的家庭太貧窮,乾脆不買實物,用乳名替代,給孩子起名叫「金鎖」「銀鎖」「銅鎖」「玉鎖」「鐵鎖」「大鎖」「鎖住」「小鎖子」。長命鎖一般在孩子百日時佩戴,叫「鎖關」;摘鎖的時間在小孩12歲的時候,叫「開關」。
長命鎖
手腕腳腕處也要戴能套住魂魄的東西,一般是手鐲、腳鐲。有的在腳鐲上綴有幾顆鈴鐺,走起路來叮噹作響,叫「響亮」。魯南一帶還時興戴銀蓮蓬和菱手鐲。
百家衣,也叫「和尚服」,是幼兒常服的一種。在幼兒百日時,由其親朋好友斂百家布片拼縫在一起做成,故名百家衣;幼兒平時穿的上衣也是這種紅布縫成的斜襟、無領、系帶而不釘扣子的和尚服式。這種風俗與和尚有關係。和尚大部分是因為從小災病多,父母覺得不好養活,才交給佛門寄養的,他們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得以成人。所以,民間認為如果穿他們的衣服,叫他們的名字,就相當於出了家、交給了佛門,鬼神邪魔再來加害時,就有佛法保護,在塵世中就找不到他們的影子了。因此,百家衣成了男嬰的護身衣。
「和尚服」
民間認為,小孩的衣服鞋帽常常對另一個小孩產生神秘的影響,一個順利成長、身體健壯的孩子的衣服借給另一個孩子穿用,就會對他產生保護作用;而一個夭折的孩子的衣服就會給穿用他衣服的孩子帶來厄運。因此,民間有將小孩子舊衣服送人或者向人家討要舊衣服的習俗,也有弟弟妹妹穿用哥哥姐姐舊衣服的習俗。
很多地方還有男孩穿花衣的風俗。如果是獨生子,或經常生病的小男孩,民間往往將他打扮成女孩子的樣子。俗認為女孩子命賤,好養活;男孩子為傳宗接代的香火,命貴難養。如果將他們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樣,穿上花衣服,就可以混淆性別,矇騙邪魔鬼怪,使他們免遭侵襲,得以成人。給男孩子留頭、扎耳朵眼、戴耳墜,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不過只扎左耳、只戴一隻耳墜。
20世紀末,魯中南地區流行一種「刺蝟衣」,它由兩個造型像刺蝟的麵團充作刺蝟,八個茶杯口徑大小的圓形面柱作刺蝟腿,一件新買的衣服作刺蝟皮而組成。據說,姑媽給侄子送刺蝟衣,可以使侄子祛病闢邪,長命百歲,而侄子家必須還給姑媽一箱面。
民間尚虎,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借它的形象除邪祟、鎮妖孽,給孩子壯膽,保護孩子順利成長;孩子能像老虎那樣,虎頭虎腦,身體健壯。人們用杏黃色的棉布製作虎頭鞋,在鞋頭繡上虎頭:圓睜的大眼睛黑白分明,凸起的鼻子,大嘴巴,嘴旁幾道黑鬍鬚,還有威風凜凜的額頭上的「王」字。小兒周歲時,穿上新做的虎頭鞋,可以闢邪壯膽。
虎頭帽,又叫「老虎頭帽子」,多為黃、紅顏色,有夾有棉,棉的留一片棉布遮掩後脖頸,帽臉很低,周圍緣一溜茸茸的白兔毛。帽頂豎有兩隻耳朵,大大的,周圍也緣有白兔毛,並且耳朵和帽體結合處是中空的,一是要小兒耳聰,二是便於通風透氣。戴上後,帽子覆蓋多半個額頭,既暖和,又可防止小兒跌倒磕破額頭。
兒童的動物帽子
狗頭帽也很有特點。帽子做成狗頭形狀,兩隻耳朵高高支起,兩隻眼睛烏黑有神,嘴巴大大的,露出用絲線做的鋒利的牙齒,帽臉和帽邊緣上黃色或者黑色、雜色的帶毛的狗皮條。孩子戴上以後顯得機敏而又威風。狗頭帽一般為冬季帽,腦後有披風,長可到肩,下緣成波浪形,兩旁各綴有一根飄帶,有的披風末端綴有幾顆銀制或銅製小鈴鐺。之所以戴狗頭帽,是因為民間有「狗保」的說法,說有一家人家生了個孩子,剛生下來就斷了氣,父親便把他扔到了亂墳崗,而到了第二天,這家的大黑狗卻又把他叼了回來,孩子哇哇啼哭。原來是嬰兒岔了氣,狗在亂墳崗守了他一夜,待他緩過氣來,才叼他回家。這家人非常激動,遂把孩子命名「狗保」,以紀念狗的功勞。
此外還有小豬鞋帽、兔頭鞋帽等。豬頭鞋小女孩穿,紅底黑幫,齊頭作豬嘴狀,鞋頭緣紅布邊,繡朱紅鼻孔,眼、眉毛繡為人模樣,做兩片豬耳朵,後緣口縫豬尾巴用以裝飾,也作提鞋把手。民間以為,豬能吃,不挑食,好養,又醜陋,不招邪祟。
動物服飾寄託了父母對小兒的祝福和厚愛,其繡工精細,造型瀟灑自然,色彩強烈豐滿,是女紅中的絕活。
兒童虎頭鞋
民間兒童帽子的式樣、種類很多,有尖尖帽、圍脖帽、辮子帽等。
尖尖帽,是冬天戴的帽子,多為紅色,圓錐形,下口外緣有一圈柔軟的兔毛。有用棉布縫成的,中間套以棉絮;有的用毛線織成。有的有護尾,有的有帽臉,邊緣裝飾或帽頂裝飾,有的什麼裝飾也沒有,但都在下巴處織兩條寬寬的系帶,交繫於後頸。
圍脖帽,也叫「馬兜帽」「狗鑽籠」「瞞頭擼」,為套頭式樣的帽子,為冬季所戴。它有兩種樣式,一種帽體長,帽尖用毛線扎住,上頭綴一個小線球;一種在帽體上挖出臉部,臉部上邊做上帽簷。它們都是用毛線鉤制的,長及脖子,既當帽子,又當圍脖。
辮子帽,由帽墊發展而來,形似半塊西瓜皮,多用綢緞,色澤黑裡透亮,帽頂結一個紅絨球疙瘩,帽口處鑲一溜窄窄的帽飾,腦後拖一尺左右的細細的假髮辮子,為一到三歲兒童戴用。
軟底鞋。嬰兒出生一個月,不用穿鞋。此後的鞋,也是用兩層布縫製的或者用毛線鉤制的軟底鞋。
小綁鞋,取義「綁住孩子好養活」。鞋底、鞋幫用同一塊紅布或藍布做成,鞋背上縫有一塊小繡花圓布,鞋底貼布繡貓蹄花,鞋後跟釘帶子,穿時系在小孩腳脖子上。
割花鞋,男女均可穿至12歲。鞋頭花用絨線繡制,既美觀又結實。繡時將一雙鞋面對貼,中間夾幾層玉米包皮,玉米包皮的裡層,又放兩層密實的布對貼,納繡完畢,先用小錘捶結實,再用面糨糊塗抹鞋面裡層,黏死所繡針腳;然後用刀從中間割開,脫掉裡面的布和玉米包皮,毛茸茸的花就在鞋面布上了。20世紀80年代後,兒童的鞋帽豐富多彩,主要裝飾還是動植物圖案,或者在鞋帽布料花色、圖案上做文章。90年代後,出現兩種運動童鞋,一種在鞋後跟部加上一個風哨,每走一步,就會發出哨子般的響聲;一種鞋後跟部安了光亮裝置,每走一步便發出紅光綠光,深受兒童喜愛。
民間把小兒圍嘴和肚兜籠統地稱為「兜兜」,其功能是防止小兒吃飯弄髒了衣服,保護小兒不受涼。圍嘴也叫「圍嘴嘴」「醃旮旯」,圍在嬰兒頸部,防止嬰兒涎水或者吃奶吃飯時弄髒衣服。圍嘴是用布縫製的一個圓環形墊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溼一片,就轉動一下,使下巴接觸部位總是幹的。圍嘴有的用素布或碎花布拼成,有的用紗布多層縫製,多做成老虎形、青蛙形、蓮花形,既實用,又美觀。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兒童服飾
肚兜,是嬰幼兒的小衣服,夏日兒童赤身穿著,其他季節作內衣用。式樣為正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豁形狀,叫兜兜口子,半圓兩邊角上綴系帶用來掛在頸上;下角或尖或圓,男孩子圓,女孩子尖,通過小腹覆蓋腿間;橫的兩角上各綴帶子,用來扎在腰間。兒童的肚兜主要是護住肚子,避免腹部受風寒侵襲,即俗話所說的免受「涼氣」「風氣」。肚兜上一般都繡有或印有飾花。主紋一般為「蓮生貴子」 「連年有餘」「艾虎克毒」以及「福」字、「三多果」(即石榴、壽桃、佛手)等,都是求吉利、避災邪的圖案。繡花肚兜,多為紅色,繡有「金魚遊荷」「劉海戲金蟾」等。
關於帶克毒圖案的肚兜,泰山一帶有這樣的傳說:有一個青年人父母雙亡,要飯為生,在路上遇到了一條小蛇,把它帶回家養大了。小蛇飯量很大,小夥子沒有辦法,常常自己餓肚子。有一天,蛇開口說話了:「大哥呀,我不連累你了,我要走了,給你一雙鞋子,想我的時候,穿上它就會找到我。」後來,小夥子娶不起媳婦,就穿上這雙鞋子,翻山越嶺,找到了蛇。大蛇便給了小夥子一個沉甸甸的小布包,讓他回家娶媳婦。小夥子回家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顆夜明珠。小夥子用它換來了許多銀兩,蓋起了房屋,娶上了媳婦。後來,皇帝要走了這顆夜明珠,下令要小夥子再向大蛇要一顆來湊成一對,否則就殺了小夥子。小夥子沒有辦法又穿上鞋子找到了大蛇。大蛇告訴小夥子,原來的夜明珠就是它的左眼睛,如果再將右眼睛挖出來,它就會死去,但是為了救自己的恩人,它願意跟小夥子到朝廷上去。於是,皇帝取出了大蛇的右眼睛,放了小夥子。大蛇死了。小夥子為了讓剛出生的孩子記住大蛇的恩情,將大蛇的形象繡在小孩的衣兜上。有大蛇的形象在,別的害蟲就不敢傷害他的孩子。
罩衣,也叫「圍兜兜」,為長方形,單片,下擺成一條直線,或者裁成弧形,或者鑲邊牙子;上半部分裁成荷花瓣形狀,或者長命鎖形狀,或者荷包形狀;頸項處留圓孔,中間綴有帶子扎系腰間;也有的做上肩部,穿時套上胳膊。在罩衣靠近臍部處,縫綴有白色繡花月牙形的兜袋,用以盛放少量食品。
在微山湖,漁家婦女特別為小孩子設計製作一種裝束,叫虎頭袢子。人們用黃色棉布為底色面料,後面貼一層襯布,中間夾一層做鞋幫子用的袼褙,剪成虎頭形狀。虎頭長約七寸,寬約六寸。剪出輪廓後,再用黑色、白色、褐色等布片剪虎眉、虎牙、虎鼻子。眉毛和鬍鬚用黑線繡扎,眼球、鼻子用棉花包起鼓凸,虎耳朵用黃布填少許棉花,納成凹瓣。虎頭後面做交叉袢帶,一寸多寬,用三四層紅布細針密納,一定要厚重結實。襻帶上再連接兩條六七尺長的細針密納的布帶,布帶的末端做一個用碎布拼成而內實棉花飽鼓鼓的既像菱角又像鐵錨的飾物。在船上,人們把虎頭襻子戴在小兒胸前,把連著襻子的長布帶拴在船尾或者「將軍柱」上,既顯得孩子虎虎生氣,又免得孩子滾趴落水。一般只為頭胎孩子縫製虎頭襻子,並且通過它顯示漁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髮式上,小鱉尾巴與茶壺蓋兒是農村男孩子的兩種典型髮型,在上小學之前留。小鱉尾巴盛行於20世紀50年代前,到80年代基本絕跡;現在城市小孩又開始有留這種髮式的。給兩三歲的小孩理髮時,可以用剃頭刀子將大部分頭髮剃去,每次只留下腦後下方的一片,幾年以後,這一片頭髮就會長得長長的,或散亂著,或在腦後梳一條細細的小辮子,民間將它叫作小鱉尾巴。這是因為用剃頭刀子理髮特別疼,越剃到最後的腦後部分,小孩越是忍受不住,只好作罷。還有一種說法,小孩留小鱉尾巴,是因為「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鱉」,民間以為鱉為長壽之物,以祈求長壽。茶壺蓋兒,就是只剃去頭頂和腦後的頭髮,留下頭頂前部的頭髮,就像一把茶壺的蓋子一樣,目的是護住腦囟門部位,以避風邪。在80年代前,特別是用推子理髮沒普及的70年代前,這種髮式是民間孩子的基本髮式。
還有一種兒童髮式叫「光頭栝樓」。民間以為,頭髮越剃越黑,越剃越旺,如果不剃,就會又細又黃,不健康。於是,從嬰幼兒起,孩子的胎毛就被剃去,有的甚至剃得光光的,一絲不留,不論男孩女孩,頭部被太陽一曬,明光光,青蕩蕩,就像青皮栝樓,故名。
女孩子要留頭,有滿頭留和留頭頂兩種髮式。前者一絲不動,包括胎毛;後者只剃頭的四周,留下頭頂部位,一直到十五六歲,叫「留頭大閨女」。頭上髮飾主要有紅頭繩、發卡、花朵、花結兒、蝴蝶結兒。
小孩下裝中有特色的要數嬰幼兒的連腳褲和開襠褲。開襠褲不用腰帶而用背帶,兒童上學以前穿用。民間認為小兒的屁股最禁凍,不怕冷。為了防小兒隨地亂坐受涼,人們還在後腰處縫一個雙層布墊,叫「掇簾」或「掇裙」。舊時孩子長到五六歲,現在長到三四歲,就要合襠。自己會穿褲子,穿合襠褲子,會系褲腰帶,是大孩子的標誌。
連腳褲又叫「連身俏」,為連腳棉褲,就是上衣、下衣和鞋、襪都縫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戴,也特別暖和。「連身俏」有的仿照老虎等動物,後面綴有小尾巴,剛學步的孩子穿上,更添一番生氣。穿的時候,上衣背後有紐扣扣住,腳脖處用布帶子捆住,然後穿上棉鞋。
蓑衣褲是用織布剩下的栓機布頭做成的。將剪下的布頭上的殘線捻成小穗,染成綠色,做出褲子的垂穗,如同蓑衣的樣子。這種布頭不結實,所以有「一穿一了,白頭到老」的說法。
現在的小兒衣褲,式樣、顏色豐富多彩,以小背帶褲和小連衣裙為基本式樣;青少年則喜歡穿運動服,平時穿校服。
小兒服飾忌諱很多。小兒忌諱出生百日內穿褲子,只能穿小褂子。民間認為,小兒不穿褲子腿腳靈便,如果將要夭亡,也可以迅速轉生;如果穿了褲子,就會絆住腿腳,到了陰間一去不返。
雙胞胎民間叫「雙生」「雙棒」,忌諱穿戴不一致,否則以為有失天象。其實,給雙胞胎穿同一種衣服,打扮得一模一樣,是父母的一種炫耀。
此外,楊姓小兒忌諱穿老虎服飾,以避「羊入虎口」之嫌。
曬洗小兒衣物,忌諱搭在高處,怕引起小兒驚恐;忌諱小兒衣服過夜不收,據說夜間多鬼鳥,恐怕被它們玷汙了衣服,使小兒患疾病;也有的說夜晚的露水含有毒氣、邪氣,對小兒不利。
小孩還要經常在腮上點胭脂,俗以為點上以後,送生娘娘就分不出了;也有的說,是為了出門嚇退妖魔鬼邪的,所以最好用硃砂。還有額飾,在額上眉間點一個小紅點,俗稱「餑餑點」。
民間習慣,一方面講究「會打扮十七八,不會打扮泥娃娃」,就是服飾太好了,限制了小兒的調皮活潑,或者好衣服穿不出好穿來,很容易被弄髒弄破;另一方面,又講究在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裡,把兒童打扮得花枝招展,領著遊玩、走親戚、過姥姥家。所以一到過年,孩子們都盼望能有一件新衣服,故有順口溜說「小子盼放炮,小妞盼花襖」。如果過節也穿得破破爛爛,骯髒不堪,會被人們恥笑。另外,為了祈求兒童身體健康、順利長大,民間還習慣在一些節日給兒童戴配飾。
節日裡,小孩都有相應的穿著打扮。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首,要穿新衣服,叫「初一新,一年新」。女孩子的新衣,舊時多為大紅上衣。媽媽給女兒做件緞子棉襖,紅底金花、黑絲絨盤扣。女兒過年穿上走親戚。一進門,這件新花衣便給滿屋帶來喜氣,親人們往她口袋裡裝入的糖果也特別多。但是,小孩子的新衣,忌諱正月裡穿壞,以為晦氣。春節期間,大人還買一些紅頭繩、絹花、漂亮發卡、髮帶等,送給女孩子作頭飾。
戴布雞,也叫「戴紅雞」「戴公雞」「戴春雞」。用花布條或彩色碎布縫製成菱角狀,內裹棉花,一角當雞尾,綴以布條;一角當雞頭,綴花椒仁或者辣椒種作雞眼,叫「春公雞」「春咕咕」,大約一寸長。立春這天把它戴在小孩的胳膊上,一直延續很多天。有些地方要在第二年元宵節或正月十六趕廟會時扔掉。雞諧音「吉」,俗以為可保孩子一年無病,身體健康,吉祥如意。有的還將它戴在小男孩花花綠綠的虎頭帽子上,更加威風。此俗一直流傳到20世紀70年代。
在榮成,二月初二兒童有戴「娘娘」的習俗。婦女們用五色布剪成銅錢大小的圓形,中間用小塊高粱秸稈瓤串成一長串,給小孩、貓、狗、驢等戴上,叫「戴娘娘」,俗以為可以驅蟲祛災。榮成黃山等鄉鎮則用彩紙剪成人形,也叫「娘娘」,戴在小孩胸前。
五月初五,父母將五色絨線搿在一起,系在不滿12歲孩子的手、腳脖子和項頸上,俗云:「初一戴,十一開,不得病,不招災。」(選自山東省志民俗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