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壓縮垃圾桶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01:35:37 1
太陽能壓縮垃圾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太陽能壓縮垃圾桶,其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具有頂部,所述頂部包括內頂和外頂;設置在所述外頂上的太陽能組件;-設於所述外殼內的桶體;以及用於壓縮所述垃圾桶內垃圾的壓縮組件,所述壓縮組件設置在所述桶體上方並沿所述桶體的縱向軸線在所述內頂和所述桶體底部之間可上下運動,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壓縮組件的運動提供電能,所述壓縮組件上方與所述內頂相連,所述壓縮組件設置成當所述垃圾被壓縮時,所述壓縮組件向下朝桶體底部運動,當所述垃圾被壓縮完畢後,所述壓縮組件向上運動。採用上述結構的垃圾桶,可以充分利用垃圾桶的容積、綠色環保且安全可靠。
【專利說明】太陽能壓縮垃圾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太陽能壓縮垃圾桶。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面上的垃圾桶通常只有一個垃圾容器,其在人口較密集的街道中很容易垃圾存儲超標,以致影響街道環境。
[0003]在普通垃圾桶使用過程中,由於垃圾是未經過壓縮的,所以事實上垃圾桶存儲的垃圾量遠遠小於垃圾桶實際可存容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太陽能壓縮垃圾桶,其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具有頂部,所述頂部包括內頂和外頂;設置在所述外頂上的太陽能組件;設於所述外殼內的桶體;以及用於壓縮所述垃圾桶內垃圾的壓縮組件,所述壓縮組件設置在所述桶體上方並沿所述桶體的縱向軸線在所述內頂和所述桶體底部之間可上下運動,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壓縮組件的運動提供電能,所述壓縮組件上方與所述內頂相連,所述壓縮組件設置成當所述垃圾被壓縮時,所述壓縮組件向下朝桶體底部運動,當所述垃圾被壓縮完畢後,所述壓縮組件向上運動。
[0005]採用上述結構的垃圾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垃圾桶的容積,從而減少清潔人員收集垃圾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採用太陽能組件為垃圾桶壓縮組件供電,綠色環保,不需要經常充電或者連接外接的供電裝置,安全可靠。
[0006]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採用上述結構,使得壓縮組件沿縱向軸線上下移動,空間被合理利用的同時,還可以保持桶體內壁的光滑清潔。
[0007]優選地,所述桶體側面以及所述外殼側面的對應位置,均設有用於投放垃圾的開口。開口的設置位置可以保證垃圾投放口與壓縮組件不相互幹擾。
[0008]特別地,所述壓縮組件包括:與所述內頂固定的金屬塊,設置在金屬塊下方與金屬塊連接的彈簧,以及設置在所述彈簧下方與所述彈簧連接的壓塊,其中,所述金屬塊外圍纏有線圈,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線圈供電使得所述金屬塊產生磁場。採用這種結構,所述壓塊依靠自身重量拉動彈簧向下運動,從而壓縮垃圾。
[0009]進一步,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還包括控制所述線圈通電時間的定時控制模塊。從而定時壓縮垃圾。
[0010]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壓縮組件包括:與所述內頂連接的汽缸組件,連接於所述汽缸組件下方的壓縮塊,其中,所述汽缸組件用於控制所述壓縮塊上下運動,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汽缸組件供電。
[0011]進一步,所述壓縮塊上設有壓力感應器。
[0012]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還包括用於儲存電能的蓄電池組件,所述蓄電池組件與所述太陽能組件相連,並設於所述外殼內部。優選地,所述外殼內的所述桶體的數量為兩個或更 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太陽能壓縮垃圾桶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太陽能壓縮垃圾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圖2中的太陽能壓縮垃圾桶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17]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實施例的太陽能壓縮垃圾桶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其中,該太陽能壓縮垃圾桶包括:外殼03,所述外殼具有頂部,所述頂部包括內頂031和外頂032 ;設置在外頂032上的太陽能組件01 ;設於述外殼03內的桶體07 ;以及用於壓縮所述垃圾桶內垃圾的壓縮組件04。桶體07的側面以及外殼03側面的對應位置,均設有用於投放垃圾的開口 02。
[0018]進一步地參考圖1-3,壓縮組件04包括固定在內頂031上的金屬塊041,設置在金屬塊041下方與金屬塊連接的彈簧042,以及設置在所述彈簧下方與所述彈簧連接的壓塊043。其中,金屬塊041外圍纏有線圈(未示出)。太陽能組件01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和太陽能線盒011。在一種實施例中,太陽能線盒011連接線圈,為線圈供電使得所述金屬塊產生磁場。優選地,外殼03內還設有用於儲存電能的蓄電池組件,蓄電池組件包括蓄電池06和蓄電池線盒05。蓄電池線盒05連接線圈,為線圈供電使得所述金屬塊產生磁場。
[0019]進一步,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還包括控制所述線圈通電時間的定時控制模塊(圖中未示出),從而可以定時壓縮垃圾。具體來講,可以定時關閉蓄電池向外的供電數秒,這時金屬塊041外圍線圈通電截止,金屬塊041失去磁力,彈簧042伸展同時壓塊09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降,進而壓縮桶內垃圾。數秒後電力恢復,彈簧和壓塊被吸合到內頂上。
[0020]典型地,結合圖2-3示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運行過程如下,白天有陽光時太陽能組件01吸收太陽光,使光能轉化為電能,電能通過太陽能線盒011和蓄電池線盒05的連接傳輸給蓄電池06中。內頂設置有電路線,電路線連接金屬塊041外圍的線圈,當線路通電時金屬塊041的外線圈電流導通,可以使金屬塊041產生磁場,此磁場可以提供磁力吸合彈簧042。彈簧042吸合時帶動壓塊043上升到一定高度,優選地上升到桶體上方。配電櫃07內置定時控制開關(未示出),可以定時關閉蓄電池向外的供電數秒,這時金屬塊041外圍線圈通電截止,導致金屬塊041失去磁力,彈簧042伸展同時壓塊043由於重力作用下降,在兩個力作用下壓縮桶內垃圾。數秒後電力恢復彈簧和壓塊被吸合到上部。
[0021]在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壓塊的重量範圍為lkg-lOkg,彈簧的彈性係數係數為
0.01N/mm-lN/m,金屬塊的直徑為20mm-200mm,線圈匝數為200-1000。
[0022]採用上述結構的垃圾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垃圾桶的容積,從而減少清潔人員收集垃圾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採用太陽能組件為垃圾桶壓縮組件供電,綠色環保,不需要經常充電或者連接外接的供電裝置,安全可靠。
[0023]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採用上述結構,使得壓塊靠自身重力沿縱向軸線向下運動,從而不必再單獨配置壓力傳感器或位置檢測器等裝置,就可方便地壓縮垃圾。[0024]在另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圖中未示出),壓縮組件可以包括:與所述內頂連接的汽缸組件,連接於所述汽缸組件下方的壓縮塊,其中,所述汽缸組件用於控制所述壓縮塊上下運動,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汽缸組件供電。
[0025]進一步,所述壓縮塊上設有壓力感應器和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控制氣缸的運動。當壓塊壓縮垃圾時,若壓力感應器檢測到壓塊已經壓到位,控制系統會控制氣缸使得壓塊向上運動到原位。
[0026]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還包括用於儲存電能的蓄電池組件,所述蓄電池組件與所述太陽能組件相連,並設於所述外殼內部。優選地,所述外殼內的所述桶體的數量為兩個或更多。
[0027]以上通過示例性實施例的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示例性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此。應該理解為,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工作原理的情況下,以上實施例中的設備、材料、安裝使用可通過本【技術領域】人員知悉的其它替換或等同方法來替換。本實用新型不局限於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太陽能壓縮垃圾桶,其特徵在於,其包括: -外殼,所述外殼具有頂部,所述頂部包括內頂和外頂; -設置在所述外頂上的太陽能組件; -設於所述外殼內的桶體;以及 -用於壓縮所述垃圾桶內垃圾的壓縮組件,所述壓縮組件設置在所述桶體上方並沿所述桶體的縱向軸線在所述內頂和所述桶體底部之間可上下運動,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壓縮組件的上和/或下運動提供電能,所述壓縮組件上方與所述內頂相連,所述壓縮組件設置成當所述垃圾被壓縮時,所述壓縮組件向下朝桶體底部運動,當所述垃圾被壓縮完畢後,所述壓縮組件向上運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所述桶體側面以及所述外殼側面的對應位置,均設有用於投放垃圾的開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所述壓縮組件包括:與所述內頂固定的金屬塊,設置在金屬塊下方與金屬塊連接的彈簧,以及設置在所述彈簧下方與所述彈簧連接的壓塊,其中,所述金屬塊外圍纏有線圈,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線圈供電使得所述金屬塊產生磁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控制所述線圈通電時間的定時控制|吳塊。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所述壓縮組件包括:與所述內頂連接的汽缸組件,連接於所述汽缸組件下方的壓縮塊,其中,所述汽缸組件用於控制所述壓縮塊上下運動,所述太陽能組件為所述汽缸組件供電。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所述壓縮塊上設有壓力感應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用於儲存電能的蓄電池組件,所述蓄電池組件與所述太陽能組件相連,並設於所述外殼內部。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內的所述桶體的數量為兩個。
【文檔編號】B65F1/00GK203753732SQ201420170723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日
【發明者】常小兵, 程淦 申請人:江蘇四葉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