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怎麼做語言訓練(語言環境複雜孩子學話難)
2023-10-12 07:33:34 1
藍藍小時候,不會叫蘿蔔乾蘿蔔乾,喜歡說阿力多;不懂得用普通話說芭蕾舞,總是糯糯地說巴立舞,普通話混家鄉話再混兒童自創語言,總而言之,就是無釐頭的換亂,直到3歲,我媽還怕我以後說話不利落,雖然現在,呵呵,口齒異常伶俐。
而現在的小孩面臨的語言選擇更多,方言、普通話、外語,一個詞,複雜。不過,和咱們成年人的迷糊、困惑不同,現在的小孩子可以在各種語言中遊刃有餘,《爸爸去哪兒》中kimi說喝奶奶很可愛,偶爾蹦幾個英語單詞很洋氣,一口臺腔的普通話也不錯。
本篇文章的立意就是讓著急的父母們放寬心,根據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語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門,小時大門是完全敞開的,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漸漸關閉。複雜的語言環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多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的語言學習能力反而可能更強。
調查顯示,北京和天津約有80%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50%~60%的孩子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全國範圍內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小夫妻來自不同城市,父輩又往往不太會說普通話,導致育兒過程中普通話與方言「打架」的現象在不少寶寶身上都有顯現。
比如有人談到自己是湖南人,媳婦是山東人,兩年前喜得貴子,雙方老人輪流來京幫著照顧孩子。隨著孩子長大說話,不可調和的矛盾接踵而至:爺爺奶奶在的時候,跟孩子交流用湖南話,結果孩子把「湖南」說成「福蘭」;外公外婆來了,孩子又學了一口山東話,簡直是個小「水滸好漢」。小兩口一個勁想拿普通話矯正孩子的口音,無奈工作忙,帶孩子時間短,總敵不過方言的耳濡目染。倒苦水的並不是個案 有些孩子一張嘴,兩三種方言跟普通話、英語混著往外蹦;還有些孩子兩三歲還難開「金口」,跟家中語言環境太複雜不無關係。這讓不少家長傷透了腦筋,「我家孩子將來會不會不會說話啊?」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左右逐漸理解語義,但在這之前的1年,他處於語言的「吸收期」,已經開始練習控制發音、掌握語義,為日後的「開口說話」做準備。在10~14個月,孩子往往就能說出具有概括性意義、能被他人理解的詞了。如果家中存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幹擾,可能說話晚一些,但一般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實際上,人類大腦的語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門,小時大門是完全敞開的,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漸漸關閉。複雜的語言環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多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的語言學習能力反而可能更強。
孩子還擁有自我內化多種語言的能力。即使孩子在多語言環境下成長,也不會對其語言發育產生很大影響:這樣的孩子一般說話較晚,且有可能出現各種方言混在一起表達的現象,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內化,便會分清各個方言的差別,遊刃有餘地切換。就像之前熱播的《爸爸去哪兒》,那些三四歲的孩子就可以流利地切換普通話、閩南話、粵語和英語。所以,多種方言不但不會影響孩子對普通話的學習,還會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家長不必過於擔憂,更不要因此破壞家庭關係。
事實上,學普通話和外語固然重要,但方言是中國地域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內在機制。因此切不可因噎廢食,完全「封殺」孩子學習方言的機會。
當然,雖然多語言環境並不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但專家還是建議在孩子學說話時,最好給孩子營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家中成員都說普通話,以此來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如果家裡人說不好普通話,最好固定一種口音、方言跟孩子交流,讓孩子有語言安全感。
1.孩子在1歲前就開始練習控制發音、掌握語義,家人說的話,寶寶都在「吸收」。
2.寶寶1歲左右開始理解語義,會說出有概括意義、能被他人理解的詞語。此時,家人最好固定一種口音與孩子交流,營造好的氛圍,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
3.一般而言,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所以,母親應多與孩子交流,給孩子讀讀書、講講故事。
4.減少孩子用疊詞(如吃飯飯、喝奶奶等)的機會,教他正確的表達方式。孩子學說話會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等階段,一直使用疊詞會限制其語言發展。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