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京劇文化詳解:京劇後四大鬚生都有誰

2023-10-12 12:59:55 1

  在京劇文化中的四大鬚生指的就是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的前後四大鬚生中,都有馬連良的名字,所以京劇中前後四大鬚生一共有七個人。都是著名的京劇演員,那麼本期京劇文化,就重點來介紹京劇後四大鬚生都有誰。

  20世紀2、30年代,京劇老生演員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鬚生」。20世紀
  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因嗓疾而漸漸退出舞臺。譚富英崛起替換了高慶奎。餘叔巖和言菊朋均於20世紀40年代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四大鬚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了和餘、言、高、馬四大鬚生區別,譽之以「後四大鬚生」。

  前、後四大鬚生-馬連良經久不衰
  馬連良(1901——1966),字溫如,北京人,回族。幼年在「喜連成」(後改名「富連成」)學習基本功。9歲登臺。1922年與荀慧生合演《寶蓮燈》、《打漁殺家》。1927年自組「春福社」(後改名「扶風社」),解放後回國,以嗓音柔靜、韻味飽滿著稱。
  馬連良的唱腔委婉灑脫,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馬連良的嗓音甜淨醇美,善用鼻腔共鳴,晚年又向蒼勁醇厚方面發展。對於氣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較高的駕馭能力,演唱從容舒展。唱腔新穎細膩,流暢華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飽滿酣暢,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樣推敲打磨,愈見精彩,決不草率從事。
  馬連良初學武生後改老生,在師法眾多前輩藝人的基礎上,他採眾家之長,卻決不停留在摹學具體演唱技藝的水平上,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顯示出自己鮮明的特色,獨樹一幟,創製了清新柔潤、瀟灑俊逸的「馬派」。

  他雖比餘、高、言晚生十年,但「紅」的時間長,躋身「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之列,歷久不衰。他一生主持或參與了許多劇目的整理和改編、移植工作,成功塑造了諸葛亮、喬玄、程嬰等藝術形象。晚年時還參加了現代戲的排練和演出。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


  代表劇目有《甘露寺》《借東風》《十老安劉》《清官冊》《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等。
  他的弟子和傳人有言少朋、周嘯天、王和霖、梁益鳴、遲金聲、張學津、馮志孝等。

  後四大鬚生-譚富英
  譚富英(1906—1977),出生於京劇世家,從小受到祖、父兩輩的藝術薰陶。幼年拜京劇名家蕭長華等為師,扮演老生。出科班後,又拜京劇名家餘叔巖為師。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有堅實基礎,尤其擅長靠把戲。唱腔繼承了「譚(鑫培)派」和「餘(叔巖)派」的風格,並發揮自己的特長,酣暢淋漓,樸實大方,稱為「新譚派」。
  譚富英的嗓音清亮甜脆,唱腔酣暢,樸實無華,不尚花巧,講究氣勢,用氣衝、口勁足,聽來明快舒展,一瀉無餘。吐字行腔不過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氣充實,行腔一氣呵成,聽來情緒飽滿,痛快淋漓。在表演上不事雕琢,樸實中見功力,善於扮演耿直忠厚的書生和重臣。因譚在幼年學過武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動作上頗為靈巧、利索。
  代表劇目有《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奇冤報》《擊鼓罵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園會》《珠簾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會》等。《群英會》中演魯肅,更使觀眾傾倒。
  譚派名家有高寶賢、殷寶忠、孫嶽、譚元壽、李崇善等。

  後四大鬚生-楊寶森
  楊寶森(1909—1958)出生於京劇世家,祖父、伯父均為著名京劇花旦,父演武生。幼年便練就毯子功,後習武生。10歲登臺演戲,16歲倒嗓後,專心研習餘叔巖的表演藝術。他的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根據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楊寶森1949年後任天津市京劇團團長。老生楊派成熟於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於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與演唱風格,是楊寶森由譚(鑫培)腔入,自餘(叔巖)腔出,充分地揚長避短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


  楊寶森的唱腔、唱法,純以韻味取勝,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於大起大落。行腔抑揚婉轉,卓然成派。激昂高亢的唱腔,師從餘叔巖的他卻避開餘派的立音、腦後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2]
  代表劇目有《碰碑》《清官冊》《伍子胥》《失空斬》《鼎盛春秋》《擊鼓罵曹》《斷臂說書》《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四郎探母》等。
  楊派名家有程正泰、馬長禮、汪正華、李鳴盛、梁慶雲、朱雲鵬、于魁智、楊乃彭、張克等。

  後四大鬚生-奚嘯伯
  奚嘯伯(1910—1977)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常出入北京票房,學譚派,唱老生。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即拜言菊朋為師,青年時代為京劇票友,後又潛心鑽研譚派演唱藝術,得到言菊朋傳授《擊鼓罵曹》等戲。21歲正式登臺演出,後到上海為梅蘭芳配戲,回京後與張君秋等同臺演出。他雖未受科班的嚴格訓練,但經過刻苦自學,認真實踐,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終於成名。奚嘯伯曾任北京市京劇四團團長,1957年任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副團長。
  奚嘯伯講究唱念的音韻。吐字是遒而不濁,行腔是新而不俗,戲路是大而不伏,作風是勁而不火,集諸子百家大成而樹一幟。奚派的風格重點是「唱」,他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系統規則的一套學問。
  代表劇目有《範進中舉》《哭靈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蘇武牧羊》《失·空·斬》《調寇》《李陵碑》《十道本》《四郎探母》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奚派名家有歐陽中石、張建國、張軍強、趙建忠、李伯培、楊志剛、趙淑華等。

你可能也喜歡:
河南豫劇名段有哪些,豫劇代表作品有哪些
包青天鍘美案劇情,豫劇鍘美案選段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