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的懺悔錄讀後感
2023-10-12 14:26:29 1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盧梭的懺悔錄讀後感一: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了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盧梭的懺悔錄讀後感二: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扣,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裡,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裡,盧梭便說上面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裡,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因為這是一場超越肉慾的情感,所以盧梭、華倫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間的三人戀情也充滿了柔情蜜意。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毀,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裡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沒有,一個也沒有。
盧梭的懺悔錄讀後感三: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為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裡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為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知道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嶽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為其指明了,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內容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特別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偽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眾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pincai.com誠地袒露自己的心靈中的秘密,看誰有勇氣說:『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
因為這始終是他自己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群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嶽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說多錯多。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包養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養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裡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裡也都有,我不得不說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裡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對比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