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編寫的雲南的史書(古文明的萬花筒)
2023-10-12 03:02:57 3
眾所周知,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是民族風情最為濃鬱的國土。在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擁有52個,世居少數民族25個。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等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人口數量均佔全國該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
到過雲南的朋友,無不會被這裡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所吸引。而這些擁有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喜好的少數民族,為什麼都喜歡聚居生活在雲南這個省份呢?
我們可以先從歷史的角度一窺端倪。
雲南省坐落在我國的西南地區,漢代把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西南夷」。那時的中原王朝對這些生活在偏遠山區的部族了解甚少,而鮮少走出群山的「西南夷」,對漢朝也是一無所知。
於是,便有了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述的讓人啼笑皆非的典故:西南小國夜郎的國王,傲慢的向來訪的漢朝使者問道:「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更大?」
當時夜郎國的地盤,就處於雲南和貴州之間。「夜郎自大」的故事,司馬遷總結為:「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這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的雲南地區與中原文明並無太多交集。
西漢與夜郎勢力圖
由於「西南夷」地區物資匱乏,在中原王朝眼中幾乎毫無價值,所以漢初一直被視為「無用之地」。到了漢武帝時期,為取道攻打南越,奉行「徵伐四夷,開置邊郡」的漢武帝開啟了對西南夷地區的開拓。漢朝先是用雄厚的財力招降了夜郎國,又不惜代價的修建中原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通道。
「西夷道」、「南夷道」這兩條道路徵用了數萬勞工去開鑿。由於施工難度大,耗時長,而雲貴高原地區又缺糧,要解決這數萬人的吃飯問題,漢朝只得從四川調運糧食。《史記.西南夷列傳》記:「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溼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
在古代,運糧也只能靠大量人工來完成,這無疑層層加重了當地老百姓的負擔。於是,這場勞民傷財的戰略工程,最終以民眾暴發動亂,屢次鎮壓無效,漢武帝無奈下詔:「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 而告終。
大唐與南昭勢力圖
到了唐代,雲南西洱海地區發展出六個部落,號稱「六詔」,其中以「南詔」實力最強。唐王朝為減輕與吐蕃接壤的邊患,支持南詔兼併其他部落。公元738年,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兼併其餘五詔,建立南昭國。雲南成為南詔國的領地,南昭王受大唐冊封為「雲南王」。
南昭國首都大理
然而此後,南昭國與唐王朝的關係,卻經歷了一個從兩肋插刀到反目成仇的過程。公元750年,唐玄宗聽信雲南太守張虔陀的挑撥與奸臣楊國忠的讒言,發兵八萬,分三路進軍徵伐南昭,大敗;次年,再派兵三萬攻南昭,有去無回;公元754年,唐朝十萬大軍再度大舉進攻南昭,結果全軍覆沒。至此,大唐與南昭之間的「天寶戰爭」,以大唐元氣大傷而告終。
為什麼作為中原最強盛的兩個中央政權,都未能有效解決雲南落後的土著政權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衛星地圖:
橫斷山脈衛星圖
地圖上這一束如同大地褶皺般隆起的特殊區域,便是6500萬年前印度洋版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猛烈碰撞,導致地表抬升和斷裂的結果—— 「橫斷山脈」,它位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一級階梯的交界處,是雲南、四川兩省西部和西藏東部的一系列從南向北呈縱向延伸,又平行排開的山脈總稱。這些山嶺平均海拔高達4000~5000米,山峰與河谷之間的落差有1000~2000米,「橫斷山脈」正因山高谷深,橫斷東西間的交通而得名。
所以在雲南,地即是山。相對一馬平川的黃河流域,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的雲南,顯然不是農耕民族大量聚居的最佳選擇。然而,在這些險峻的山川河谷之間,卻蘊藏著一個個珍貴的盆地。這些盆地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於是,那些在平原的生存資源爭奪中落敗的民族紛紛南下,來到偏遠的雲南山區尋找肥美的盆地休養生息。
雲南丙中洛地區的村莊
如今分布在雲南的彝族、白族、傣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先民,就是曾經活躍在漢族外圍的古民族。生存空間的擠壓迫使他們來到雲南,而雲南的特殊地理環境又把他們分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群體。他們在這些零星分布的盆地上建起村寨,並因地制宜地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雲南貢山地區的村寨
橫斷山脈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把外來勢力的入侵都擋在了巍峨的高山腳下。在這個超級天險的庇護下,定居於此的民族過上了安居樂業,自由繁衍的生活。然而環境的天然阻隔,也讓這些小族群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困難,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自己生活的地方。由於長期生活在閉塞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各個部落便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下,形成了體貌、個性、氣質、語言、服飾和生活習俗都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雲南少數民族眾多的原因:
一是地理氣候,雲南氣候多變,不同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二是交通不便,阻隔了各個部落之間的交流與交往,使之難以融合為一個大的族群;三是歷史原因,因戰亂導致的民族遷徙,促進了雲南少數民族的多樣化;四是政治原因,由於位置偏遠,環境複雜,不利於中央政權對資源和人口進行整合。這裡的民眾受中原政治影響很小,因此大多數民族都保持了自己完整的民族傳統,代代相傳至今。
怒江大峽谷的少數民族聚落
以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傣族為例。
傣族發源於雲南怒江、瀾滄江中上遊一帶,是雲貴高原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在雲南地區建立若干個小國,其中以「勐掌」的勢力最大。「勐」意為「國家」,「掌」意為「象」,「勐掌」即「象之國」。勐掌王成為其周邊小國的共主,各國民眾稱其為「詔隆」,意為「大王」;各國酋長則稱其為「哀牢」,意為「大哥」。
在此之前,漢朝只是通過位於雲南滇池地區的滇國間接了解勐掌國,聽說該國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類似,於是便將勐掌人稱為「滇越人」,把勐掌國稱作「哀牢國」或「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位於哀牢國東面的滇國與漢朝衝突不斷,導致大量滇國居民湧入哀牢國境內。哀牢人在吸收融合了滇人及滇文化後,初步形成最早的傣族雛形。
傣族青年男女
如今,中國境內的傣族人口數約為133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地理環境,即為典型的被高度切割的山原地貌。
西雙版納在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位於怒江、瀾滄江、金沙江褶皺系的末端。州面積近兩萬平方公裡,但境內山地丘陵就佔到95%,河谷低壩的面積僅為5%,是一個被無量山脈和怒江山脈包圍著的盆地,中間是被瀾滄江下遊及其支流侵蝕切割成的開闊低峽。
西雙版納地勢衛星圖
由於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太平洋東南氣流的影響,南下的寒流又被哀牢山、無量山擋在了門外,西雙版納的氣候終年溫暖溼潤,無四季之分,只有乾季和溼季之別。全年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8℃-22℃之間。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的亞洲象
溫潤的氣候造就了傣族人民以簡約、輕便、實用為美的服飾品味。
傣族男子的服裝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短衫,下著寬腰長褲,用白色或青色的布包頭,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顯得健美瀟灑。他們喜歡用文身來裝飾身體,文身的圖案多為虎、豹、獅、龍、蛇、鷹等猛獸,或佛經、咒語等文字,以此驅邪護身、以示勇敢之意。
傣族少年
傣族姑娘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並講究色彩搭配的協調。她們喜歡將一頭長髮盤於頭頂挽成髮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為裝飾。上身著緊身內衣,外套桃紅、鵝黃、嫩綠、雪白、天藍等顏色的大襟或對襟的窄袖衫,下著長至腳踝,織有精美花紋的筒裙,再用一根別致的銀腰帶繫於腰際。這種貼身而裁的裙裝,將女性身體的曼妙曲線展露無遺,讓傣族姑娘看起來亭亭玉立,行走時搖曳生姿。
傣族姑娘
同時,傣族人民在飲食起居上也發展出一套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
悶熱潮溼的環境容易滋生寄生菌,引發傳染病。在醫療水平落後的古代,溼熱的南方是讓北方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北方曾一度流行專門應對南方「瘴疫」的藥方,據史料記載,當時被派往南方為官的人通常任期短且死亡率奇高。
在這種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傣族人民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去適應大環境。他們利用當地盛產的竹木為原料,建造了幹欄式的竹樓作為居所。這種竹樓亦稱「吊腳樓」,分上下兩層,一樓以粗壯的木、竹支撐,將二樓的地板高懸於地面之上,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為人的居住空間,下層飼養家畜、堆放農具。
傣族村寨的竹樓
這種建築看似簡單,實則嚴謹牢實。呈直角形傾斜的厚實屋頂,既抵禦烈日的暴曬,又利於雨水的排放。樓下架空的幹欄結構則起到了充分散熱和空氣流通的作用,避免了地面的潮溼水汽,也為人創造了乾燥舒適的起居環境,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雨林中蛇蟲蟻鼠的侵擾。在竹樓周圍栽種上瓜果林木形成院子,既能蔽陽遮蔭,又是一道天然的綠色「圍牆」,可以阻止牲畜和野獸的闖入。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傣族人民的飲食也是別有風味,他們「嗜酸辣,愛吃苦」。
高溫潮溼的天氣容易使人的食慾減弱,而酸可以促消化、增食慾;辣則可以祛溼、解毒。在西雙版納茂盛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種類繁多的酸味、辛辣味、芳香味的植物,這些可食用的植物被傣族人民發掘和利用,成為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可口又養生的味覺享受。
風味傣菜
除了酸和辣,對「苦」味的追求也是傣菜的一大特色。苦味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植物的天然味道,如苦瓜、苦芛、野菜;另一種是來自動物內臟。在傣族食譜中有一道名菜叫「撒撇」,這道菜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主料,即牛肉、豬肉、魚肉等肉類;二是配菜,大多為米線和新鮮蔬菜;三是作為蘸料使用的「撒撇汁」。
初到西雙版納的遊客通常對這個味道難以言說的蘸料不知所措,因為「撒撇汁」中的苦味來源,竟是生黃牛腸中含有苦水那一段裡面的液體。這個不折不扣的黑暗料理,卻是傣族人的心頭所好,他們認為這道菜中的苦味,具有健胃消食、解暑祛熱的藥膳功能。
傣族料理:撒撇
不管「嗜酸辣」還是「愛吃苦」,都是傣族人民在順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一套生存法則。瀾滄江澆灌了這片美麗的土地,滋養了中國最大的熱帶雨林。清澈的河水從西雙版納流出國境後稱為「湄公河」,在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之後,匯入浩瀚的太平洋,被譽稱為"東方多瑙河"。
瀾滄江中飲水的亞洲象
生活在瀾滄江畔的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乾淨、愛沐浴、愛洗髮,因此有「水族」之稱,而西雙版納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更是令人翹首以盼的盛大節日。
潑水節又名「浴佛節」,是傣族人的新年,在西雙版納也稱為「尚罕」,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潑水」是起源於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被佛教採用。隨著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力的擴大,這種儀式也在12世紀末,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並與當地的神話故事融合,形成隆重的傳統節日。
西雙版納大佛寺
潑水節通常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四天。第四天敬為歲首,是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人相信聖潔的水能衝走疾病和災難,換來幸福美好的生活。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換上盛裝,挑著清水來到佛寺為佛像洗塵,祈求佛靈的保佑。
潑水節盛況
「浴佛」完畢,用水來表達祝福的「潑水大戰」就開始了。人們拿起各種盛水的容器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盡情的相互潑灑。被潑的水越多,表示收到的祝福越多,飛濺水花仿佛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衝洗了一年的煩惱。此時此刻,不管是傣族還是遊客,潑人還是被潑,人人興高採烈,沉浸在歡聲笑語的海洋裡。
水花飛濺的歡樂海洋
雲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鄉。古人常用「彩雲南現」遙指這片神秘的雲嶺高原。當你翻過層層疊疊的大山,趟過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總有看不完的風景,聽不完的故事,體驗不完的民族風情。
彩雲之南
這是一場感知自然的心靈之旅,我們需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才能從雲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中,讀懂每個民族與大自然共處的生存智慧,以及他們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燦爛文化。
End
穿越紀錄片《你好!新219國道》第二集
西雙版納與險峻滇藏線
2022年1月7日
本周五晚上8點
頭條號
【風雨琳琅v越野紀實】
播出
歡迎關注收看
她是全球12個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這裡有北回歸線上萬木崢嶸的野性森林
一江連六國的風情萬種
這裡百花爭妍,繁華如夢
目之所及,想像之上
這是新219國道上的奇幻之城
西雙版納
世界那麼大,我們一起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