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小引
2023-10-07 20:30:59 3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沒有使用什麼華麗的辭藻,卻帶給我們這些讀者一種平和如小橋流水般清新的感覺。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小引一
我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因此從來沒法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每每在看書的是時候心裡總會湧現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譬如悔恨過去,而又迷茫於未來。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流離於書本之外的世界。
初看《朝花夕拾》的時候我仍舊沒有改掉將思想置於書本之外的空間,眼神久久地注視著斑駁的桌子之上。我的手習慣性地翻頁,許久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還沒有跟上翻動書頁的手指。
於是又翻回來,翻到第一句話--「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我的心忽然地沉靜下來。原來魯迅先生也跟我一樣呵,而轉念一想,我卻沒有資格跟他一樣,他是那樣地忙碌,我不示是個愚笨學生罷了。就這樣,我讀起來,會晤早已消逝多時的老朋友--書。沉醉於氤氳在心中的書香。
魯迅的文筆中多是帶著濃重的批判味道,簡潔而不失風採,沉重又不乏樂觀,總是讓我讀出一種奇異的趣味。那種灰諧的表現力是我所見過的散文中絕無僅有的。我無比清晰地感受到卑俗與醜惡、初真與純淨在生活中起著如此激烈的矛盾,文中的對比和借喻令人深思。我讀得最為淋漓盡致的大概算是《狗。貓。鼠》這一篇,「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麼嚴」,見解之獨到,若望穿歲月,會發覺舊中國離我們很遠很遠,但設身處地又有強烈的同感,這就是所謂經典的魅力。它正義的人以光明的寄託,給俗氣的人以超凡的思想,我又屬於哪種?--可以說,我曾接近於前者,但遠離書籍的一段虛無時光中,我都已經聽見我墜落的腳步,竟已和後者無異。
同樣令我感受深刻的,是那平和的回憶之韻。《朝花夕拾》那是在過去拾取光明、希望。他始終在對比之中思考與領悟,這才是真正的回憶。而我在回憶中常犯錯誤,甚至令我將欲身陷沼澤,愈發迷失--我過於迫切地想重返過去的榮譽,然而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只會讓人在空想中枯瘦;於是我又計算著未來。終於我發現手頭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必糾結,不必患得患失。
書中最大快人心的,於我來說乃是對「正人君子」的譏諷。如《父親的病》一章中,庸醫之虛偽、故弄玄虛,仍一副怡然自得之態。「正人君子」受盡傳統觀念的束縛,尊妄自大,毫無獨立人格,迂腐至極,卻又毫不知情。例如今晚我在教室寫作業,立即便有人笑我傻。理由是這項作業八成不用交,顯得自己聰明、深明大義、受人擁戴。我從不覺得這樣寫作業沒有意義,像他們那樣應付的形式,我覺得作業不如不做。更壞的是他們不但亂寫、抄襲答案,還傳染這種風氣,蠱惑人心。我只是覺得很是好笑,忽然覺得在生活中,用魯迅這種獨到的眼光隨處評評判判,倒也是一件快意事。
合上書,紊亂的心收斂了,平和了,清新了。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小引二
國慶放假期間,我無聊的沒什麼事情幹,於是,我打算讀一本好書。在初中,學了許多有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看看他的作品,於是,便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裡面有一篇散文是我們學過的,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中乏味的讀書生活,在上個學期,老師已經帶著我們深深地學習了這篇課文,有一些段落我還可以背出來,對於這篇課文來說,我已經十分熟悉。
其他的九篇文章都分別敘述了不一樣卻都同樣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想把我我每一篇的感想都寫下來,但是還是決定挑出我最深有感觸的那一篇?
阿長是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保姆,這篇散文記述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當時善良、樸實的特點,但她也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嘮叨著?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當她知道魯迅先生一直很想看《山海經》的圖畫後,過了十幾天或者一個月,她就把魯迅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買來送給了他,我還記得她當時的那句淳樸的話語:?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讓我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愛的保姆啊。我體會得出魯迅魯迅先生對長媽媽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魯迅先生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從長媽媽身上,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文筆相當之好。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小時的生活,讓我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小引三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鬱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裡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