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00:39:59
專利名稱: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終端,特別是涉及一種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傳統的移動終端,例如手機採用的是拆分式的電池蓋,電池蓋位於手機本體的背面。只有當電池蓋拆卸後,電池倉 敞開才能更換電池。但是這種結構的電池倉的左、右以及尾部預留較多的電池蓋卡扣接口,用於將電池蓋牢固地固定在手機上。這種結構的移動終端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受限於電池倉的體積,電池容量會受到影響。其次,在更換電池時需要取下電池蓋。再者,帶電池蓋的移動終端整體厚度較大,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常對電子產品整體尺寸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移動終端厚度較大,更換電池較為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種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包括一移動終端本體,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內部形成一電池倉,其特點在於,所述電池倉的開口位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所述電池倉中與所述開口相對的內壁設有一電池連接器;在所述電池倉中靠近所述開口處的位置還設有至少一卡扣部。其中,所述移動終端內還設有一電池彈出機構,所述電池彈出機構的彈動方向指向所述開口。其中,所述電池彈出機構為一彈片。其中,所述彈片為一 「U」型彈片,所述「U」型彈片包括與所述內壁連接的第一端部,以及指向所述開口、用於與電池接觸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卡扣部為兩個,分別靠近所述開口的兩端。其中,所述卡扣部採用彈性材料製成;所述卡扣部的縱截面為「L」型,包括一沿電池插入方向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電池倉的內壁連接,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開口處設有一勾部,所述勾部與所述開口相對的表面形成有一引導電池進入所述電池倉的坡面,所述勾部與所述坡面相對的表面為一抵壓面。其中,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用於封閉所述開口的端蓋。其中,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 SM卡倉,所述SM卡倉的開口設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其中,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存儲卡倉,所述存儲卡倉的開口設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本實用新型中,上述優選條件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施例。[0016]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側入式電池倉簡化了電池拿取的步驟,使用更為便捷。省略了移動終端背後的電池蓋,以及電池倉內需要與電池蓋配合的卡扣部件,簡化了移動終端本體的結構,從而降低設計和製造的成本。並且,將電池倉的開口設置在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相對傳統的背面式開口而言,設計和生產時開口的位置更具有多變性。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的卡扣部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的SIM卡倉/存儲卡倉的結構 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了清楚地解釋本實用新型,以下將電池中帶有電極的一側稱為電池的上緣,與之相對的一側稱為電池的下緣。而移動終端本體則以其正常使用時的狀態確定上下。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的移動終端包括一移動終端本體I,該移動終端本體I與現有技術相同由前殼和後殼固接後形成。在移動終端本體I內具有一用於容置電池3的電池倉,該電池倉的開口 11設置於移動終端本體I下部的側面(即移動終端本體的底部)上。在電池倉中與開口 11相對的內壁設有一電池連接器12,該電池連接器12為市售產品,在此不再贅述。電池3的電極(圖中未示)與電池連接器12對齊後自開口 11插入電池倉中。為了保證使用時電池3被固定在電池倉中,在電池倉內靠近開口 11的位置設有兩個卡扣部13。本實施例中,所述卡扣部13為彈性材料製成。如圖3所示,卡扣部13的縱截面為一 「L」型結構,包括一沿電池3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固定部131,以及自固定部131靠近開口 11處延伸出來的勾部132。在勾部132靠近開口 11側的表面形成有一坡面133,該坡面133用於引導電池3進入電池倉中,因此由電池倉的外部向電池倉的內部傾斜。勾部132上與坡面133相對的一側為一平整的抵壓面134,用於從電池3的下緣處固定電池3防止其從電池倉中脫出。圖I中,放置電池3時,電池3的上緣首先與位於電池倉內的卡扣部13接觸。電池的上緣在與坡面133接觸的同時使得兩個卡扣部13相互進一步遠離,使得電池3能順利地進入電池倉內。當電池3的下緣也進入電池倉後,卡扣部13由於彈性復位,從而抵壓面134與電池的下緣相抵,並扣住電池3。再如圖I所示,在電池連接器12的同側還設有一用於將電池彈出電池倉的彈出機構,該彈出機構的彈動方向指向開口 11。本實施例中,採用「U」型彈片作為彈出機構。該「U」型彈片包括一與所述電池倉的內壁連接的第一端部21,以及指向所述開口 11、用於與電池3的上緣接觸的第二端部22。當然,也可採用「V」型彈片予以替代。[0028]當電池3完全進入電池倉並被卡扣部13卡扣之後,「U」型彈片被壓縮。需要取出電池3時,只需向開口 11的兩側掰動兩個卡扣部13,撤除電池3下緣的壓力,「U」型彈片即可將電池3彈出電池倉。除了利用上述彈片作為彈出機構外,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採用現有技術中的機械式彈出機構予以替代。例如,在電池倉的前述「U」型彈片的位置設置一頂針,該頂針通過一驅動電路驅動,以將電池從開口頂出電池倉。該驅動電路可以採用現有的電子元器件搭建而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選擇,在此不再贅述。除了上述將開口設置於移動終端本體的底部的側面外,還可如圖2所示將開口 11設於移動終端本體I』的右側(或左側)。相應地,將電池連接器12和彈出機構設置用於電池倉內部的左側(或右側)。將卡扣部13設於電池倉的右側(或左側)靠近開口 11的位置。所述卡扣部13以及彈出機構可參考圖I和3,在此不再贅述。該移動終端還包括一個用於將電池倉封閉的端蓋(圖中未示),該端蓋可以是獨立於該移動終端本體,也可參見現有技術中的移動終端接口端蓋,通過條狀或者柱狀連接部與移動終端本體連接。由於移動終端省略了電池蓋,因此本實用新型對於傳統移動終端中容置於電池底部的SIM卡倉和存儲卡倉做了相應的調整。如圖4所示,SM卡倉(或存儲卡倉)的開口14也設於移動終端本體I』的側面,從移動終端的側面拿取SIM卡4或存儲卡。同樣的,可在開口 14處設置用於封閉SM卡倉(或存儲卡倉)的端蓋15。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包括一移動終端本體,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內部形成一具有開口的電池倉,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池倉的開口位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所述電池倉中與所述開口相對的內壁設有一電池連接器;在所述電池倉中靠近所述開口處的位置還設有至少一卡扣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終端內還設有一電池彈出機構,所述電池彈出機構的彈動方向指向所述開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池彈出機構為一彈片。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片為一「U」 型彈片,所述「U」型彈片包括與所述內壁連接的第一端部,以及指向所述開口、用於與電池接觸的第二端部。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扣部為兩個,分別靠近所述開口的兩端。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扣部採用彈性材料製成;所述卡扣部的縱截面為「L」型,包括一沿電池插入方向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電池倉的內壁連接,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開口處設有一勾部,所述勾部與所述開口相對的表面形成有一引導電池進入所述電池倉的坡面,所述勾部與所述坡面相對的表面為一抵壓面。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用於封閉所述開口的端蓋。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 SM卡倉,所述SM卡倉的開口設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存儲卡倉,所述存儲卡倉的開口設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其包括一移動終端本體,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內部形成一具有開口的電池倉,所述電池倉的開口位於所述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所述電池倉中與所述開口相對的內壁設有一電池連接器;在所述電池倉中靠近所述開口處的位置還設有至少一卡扣部。本實用新型的包含側入式電池倉的移動終端側入式電池倉簡化了電池拿取的步驟,使用更為便捷。省略了移動終端背後的電池蓋,以及電池倉內需要與電池蓋配合的卡扣部件,簡化了移動終端本體的結構,從而降低設計和製造的成本。並且,將電池倉的開口設置在移動終端本體的側面,相對傳統的背面式開口而言,設計和生產時開口的位置更具有多變性。
文檔編號H04M1/02GK202374308SQ20112057046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30日
發明者林堅, 邱言平 申請人:上海華勤通訊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