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包生產線的製作方法
2023-10-29 05:13:20 1

本發明涉及食用菌生產設備製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於秀珍菇栽培的菌包的生產線。
背景技術:
有一種用於秀珍菇的菌包包裝工具,該包裝工具包括機架,要所述機架上設有圓弧形凹槽的定位塊和與所述定位塊的圓弧形凹槽相對應的由氣缸驅動的圓弧形壓緊塊,所述機架於近所述定位塊處設有裝袋撥叉和菌包出料撥叉。這種菌包包裝工具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配料時需採用人工投料、攪拌,耗時耗力,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不能適應規模化生產的需要;2、配料不精確,攪拌不均勻和溼度控制,導致無法保證秀珍菇菌包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菌包生產線,以解決現有袋裝螺螄粉的米粉泡熟的換水次數多的問題。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這種菌包生產線,包括有裝袋撥叉和菌包出料撥叉,有一個機由動力機驅動的輸送帶,所述輸送帶通過輥道置於機架上;在所述輸送帶的外緣分布有多個圓弧形凹槽,所述機架於所述輸送帶外側設有與所述圓弧形凹槽相對應的由氣缸推動的圓弧形壓緊塊,所述裝袋撥叉和所述菌包出料撥叉分別位於所述輸送帶的兩端;在所述圓弧形壓緊塊的圓弧形凹槽的上方設有帶稱重顯示儀的儲料倉,所述儲料倉通過下拌料筒與上拌料罐連接,所述上拌料罐於頂部設有多個帶稱重顯示儀的進料鬥;在所述上拌料罐上設有噴淋管,在所述下拌料筒上設有溼度顯示器。
上述菌包生產線技術方案中,更具體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上拌料罐和所述下拌料筒內均設有由電動機驅動的轉軸,在所述轉軸上設有螺旋片。
進一步的:所述圓弧形壓緊塊上設有輪廓傳感器,所述儲料倉上設有控制其開合的電動控制閥。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由於在圓弧形壓緊塊的圓弧形凹槽的上方設有下拌料筒和上拌料罐,且上拌料罐上設有帶稱重顯示儀的進料鬥,能按配方準確、科學配料;同時,菌包的溼度可通過噴淋管和溼度顯示器進行調控,充分保證了秀珍菇菌包的產品質量;2、實現拌料、裝包的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輸送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和圖2所示的菌包生產線包括有一個由電動機驅動的主動輥和從動輥,在主動輥和從動輥環繞著一條輸送帶8,裝袋撥叉14和菌包出料撥叉11分別裝於輸送帶8兩端的機架上,輸送帶8通過輥道9置於機架上;在輸送帶8的外緣分布有多個圓弧形凹槽8-1,於輸送帶8外側的機架上裝有與一個圓弧形凹槽8-1相對應的由氣缸13推動的圓弧形壓緊塊12,在圓弧形壓緊塊12設有一個輪廓傳感器,該輪廓傳感器的輸出端通過導線與控制器連接;當圓弧形壓緊塊12上的輪廓傳感器檢測到輸送帶8的圓弧形凹槽8-1控制器則控制主動輥停止,同時控制器氣缸13推動的圓弧形壓緊塊12,使圓弧形壓緊塊12的圓弧形凹槽與輸送帶8的圓弧形凹槽8-1圍合成一個內空的圓柱體,以便於電動控制閥7-1打開往菌包袋內填充培養基時,使菌包的外形統一為圓柱體。在圓弧形壓緊塊12的圓弧形凹槽的上方設有帶稱重顯示儀的儲料倉7,儲料倉7的出口裝有設有控制其開合的電動控制閥7-1,電動控制閥7-1通過與控制連接;在下拌料筒5內均裝有由電動機驅動的轉軸6,在轉軸6上設有螺旋片;儲料倉7與下拌料筒5的出口連接,下拌料筒5的進口與上拌料罐2的出口連接,在上拌料罐2內裝有由電動機驅動的轉軸4,在轉軸4上設有螺旋片;本實施例在上拌料罐2的頂部裝有四個帶稱重顯示儀的進料鬥1,以便於給不同的原料同時進料;在上拌料罐2上裝有與水管連接的噴淋管3,在下拌料筒5上裝有溼度顯示器10。
工作時,裝袋撥叉14不斷將菌包袋放置在輸送帶8的圓弧形凹槽8-1內,當帶有菌包袋圓弧形凹槽8-1移動至與圓弧形壓緊塊12的圓弧形凹槽相對應,控制器控制主動輥停止,控制器控制電動控制閥7-1打開向菌包袋填充培養基,同時,控制器控制氣缸13推動的圓弧形壓緊塊12將填充有一定份量的菌包袋整理成菌包成品,當輸送帶8的圓弧形凹槽8-1將菌包成品推送至近菌包出料撥叉11處,菌包出料撥叉11則將菌包成品送至通往菌包配送中心的輸送線。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菌包生產線,涉及食用菌生產設備製造技術領域,包括有裝袋撥叉和菌包出料撥叉,有一個機由動力機驅動的輸送帶,輸送帶通過輥道置於機架上;在輸送帶的外緣分布有多個圓弧形凹槽,機架於輸送帶外側設有與圓弧形凹槽相對應的由氣缸推動的圓弧形壓緊塊,裝袋撥叉和菌包出料撥叉分別位於輸送帶的兩端;在圓弧形壓緊塊的圓弧形凹槽的上方設有帶稱重顯示儀的儲料倉,儲料倉通過下拌料筒與上拌料罐連接,上拌料罐於頂部設有多個帶稱重顯示儀的進料鬥;在上拌料罐上設有噴淋管,在下拌料筒上設有溼度顯示器。較之現有技術,本發明可以解決現有挖掘機的裝載機方向盤靈敏度無法隨著工作狀態不同而發生適應性變化的問題。
技術研發人員:陳萬鵬;覃靈森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柳城新天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6.15
技術公布日: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