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關於《紅旗譜》讀後感
2023-09-25 18:19:20 2
《紅旗譜》再現了那個軍閥混戰、日寇侵華的危急年代,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村農民真實而又複雜的各種形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說讀後感範文,希望你喜歡。
《紅旗譜》讀後感一:
《紅旗譜》的主要內容寫了三代農民的不同鬥爭道路及其命運的歷史性的變遷,深刻地描述了中國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尋找解放道路的曲折歷程。其中,朱老鞏單槍匹馬,赤膊上陣,與惡霸地主鬥爭,結果卻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馮老藍,可後來卻以傾家蕩產而告終,朱老忠與嚴志和則是新舊交替時代的革命農民代表,他們從父兄輩的慘痛失敗中吸取了教訓,在鬥爭中找到了共產黨,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鬥爭道路。運濤、江濤、大貴等一些青年農民在共產黨的培育下成長起來,成為了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們也在鬥爭中逐漸成為了無產階級戰士。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清澈響亮的歌聲放佛迴蕩在耳際;「出水才看一腳泥」,憨厚老實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現眼前。暢遊在紅色書籍《紅旗譜》的字裡行間,思緒飄回那動蕩不安的年代。
作品開篇於清朝末年,長工朱老鞏、嚴老祥阻止惡霸地主馮蘭池毀鍾侵田大鬧柳樹林,揭開了20世紀冀中農民鬥爭的序幕。馮蘭池得勝,朱老鞏嘔血身亡,嚴老祥漂泊異鄉,朱老明串連28戶窮人三告馮蘭池失敗,埋下了兩個階級的世仇,孕育了子輩朱老忠、嚴志和與馮家的矛盾。朱老忠帶著復仇的火種走出關東,挖參、打魚、淘金、歷盡磨難。25年後重返故土,繼續與馮家抗爭,並讓兒子大貴去當兵,資助嚴志和次子江濤去讀書,他憑直覺,寄希望於「一文一武」報仇雪恨。但殘酷的鬥爭,使他遭受一系列打擊,給予他很大的教育。後來他找到了黨,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進行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集體鬥爭,才真正改變了與馮家乃至兩個階級之間的鬥爭形勢,結束了悲劇命運。
梁斌的《紅旗譜》是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農民革命鬥爭的史詩。這是一部中國農民尋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歷史。這部歷史的展開,立足於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鬥爭,反映了冀中農民運動的風貌,同時他們又與全國範圍的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政變、秋收起義等遙相呼應。這樣,冀中平原的風雲,不僅成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革命的寫照,而且把農民的反抗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反抗過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鬥爭的歷史,藝術地說明了億萬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體力量,農民的反抗鬥爭,如不匯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洪流,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就人物而論,《紅旗譜》在特定的歷史內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礎上,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點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為醒目。家族乃至階級的世仇,孕育了他強烈的反抗精神,朱老忠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初葉,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紅旗譜》所描寫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對農民的生存狀態、鬥爭方式和歷史命運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學創作中是不多見的。小說所寫的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具有農民革命鬥爭史詩的性質。
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活,愛恨分明,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描寫刻畫,生動的展現了北方農民的豪放粗獷的性格特點。朱老忠,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精神,出水才看兩腳泥的堅韌,不得不令人欽佩。但幾次鬥爭的失敗,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只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在黨的帶領,才會取得鬥爭的勝利,真正的使廣大農民翻身做主人。
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多讀紅色經典,常讀紅色經典,了解歷史,了解黨。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學習,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個性,學會理解、學會忍耐、學會珍惜。緊緊擁護在黨的周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看完了《紅旗譜》這本書以後,我感慨萬千,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經歷了多少滄桑。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才建立了新中國,並使國家走上繁榮富強之路,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我們要永遠牢記這段難忘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為祖國更輝煌的明天而努力!
《紅旗譜》讀後感二:
紅旗譜讀後感
讀完《紅旗譜》總共花了一天大約整整十四小時,不算快,但由於是一次讀完,所以明顯倉促。何況,本身對這類小說帶一些成見,雖然讀時儘量避免,然亦必有影響。所以下文的許多是非,都全屬個人的主觀意見,寫之前也只看過極少的評論它的書。對觀點的正確與否,不敢自信,聊資一說而。想分幾點來說說我對《紅旗譜》的看法:
第一,有關內容主題方面。
首先在主題定位上,大都認為是為「中國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譜系」,這一說法我認為有人為自作之嫌。小說描繪的誠然是北方農村乃至城市革命運動的代代興起,但明顯並不是很有代表性。首先就說北民的粗獷顯與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實起於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響又好於南方,教育發達亦勝之,故小說裡才有運濤,江濤很容易就上學的條件,此條件在南方農村並不具備。如此種種,我覺得所謂譜系一說相當程度上是讀者評論家甚至觀作者主後加的。
其次在主題集中性上,作者嘗試農村與城鎮相連的用意是好的,但我感覺不大成功。就說江濤吧,原是農村氣很重,但到小說後期則完全是個城市革命者,其中作者強調的革命思想、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信,但缺少必要的交代,而這些交代是很重要的,關係到農村到城市的連結。而小說恰好略去了這些,所以感覺主題農村-城市的變換顯得生硬。
再有是《紅旗譜》一個比較出色的用意,就是緊扣歷史。從革命源起到4?12反革命政變,再到革命高潮的慢慢復甦,都很自然地融入書中,並與人物性格的發展結合得很好(主要是江濤)。當然應指出的是這些反映有些太直接,我不知道當時的情況果真如何,只是個人覺得。我想這與小說主角們的身份有關,他們都是農村革命的頂先人物,所以描寫下來給人以「政治變動直接廣泛影響農村」的錯覺。
第二,小說結構方面。
小說是以時間為序的,中間亦有小段的回序(如張嘉慶的回憶),這些都是表面,不值一提。要說的是小說視角的選取,大部分是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有時心裡獨白也有第一人稱的時候)。全知視角給作者統籌故事情節及人物性格發展的優勢,但對那時的作者而言,它有時也有些極大的缺陷。
首先小說的人物思想顯然受到了作者自己思想的限制,而我印象中那時候作者們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意識的限制,從而不可避免的使小說中的人物過多地體現時代的「共名」。從現在的觀點看,這樣的小說往往失敗的成分多。
其次,由於作者全知的高高在上,當人物過多時,受作者努駕能力的限制,人物往往趨向類型化。《紅旗譜》裡就有這種現象,除朱老忠外,其他農民有過多相似,即如革命者裡,運濤和江濤的革命思想也缺乏區別之處,更不用說保衛「二師」的革命者了,感覺就是「一堆」。對張嘉慶的描繪成功處很多,但仍有主觀建構的痕跡。這些都是當時那個思想體系下,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下,選取無限制的全知視角帶來的毛病。當然,這些似乎都是那麼必然而不可避免。
第三,小說人物及場景的若干成功之處。
對老一輩農民的刻畫,簡直只能用一個「神」字來形容,作者中國傳統文學的功底可見深厚。從朱老鞏到朱老忠,兩人性格的傳承以及發展,十分契合中國人的邏輯,也合情合理。而且,人物多方面性格的塑寫也很成功,特別是那種「俠」「義」之氣?,從開篇「大鬧柳樹林」始,就始終絕蕩全書,雖然到後期與江濤他們的理性顯得有些不容了,但仍不失為最成功之處。對此有句評論叫:「把現代小說民族化。」實是不假。
典型場景的聚焦,有戲劇的強烈效果。朱老鞏大鬧柳樹林,朱、嚴車站相會,大貴架鍋殺豬反割頭稅,保衛二師時搶面運動…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典型場面描寫,不僅構成了小說的亮點,也可以說就是小說的主幹。
最後要說的是小說的語言。佩服它其實很大部分是處於對北方人民豪爽性格的欽佩,這樣的語言配上這樣的性格,讓原本略顯生氣不足的小說有了強烈的「內氣」,仿佛一股粗野的呼吸撲面而來。這無論如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掌握的。
以上即為我讀《紅旗譜》後的一點瑣碎的看法,很不成系統。個人天真地認為,如果作者現在能看到我地這些言語,應該不至於生氣於我的膚淺,甚至還會做一些對「愚者千慮」之言的認真分析。
是亦為中國當代文學史專題第一篇作業。
《紅旗譜》讀後感三:
今年暑假這一段時間裡,媽媽為我買了一本《紅旗譜》的書,說對我很有益,有空的話就看看。當時我把媽媽的話當作耳旁風,一句話也沒聽進去。後來,我終於也不想掃媽媽的興,就看了起來,誰知看著看著,不知不覺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紅旗譜》的主要內容寫了三代農民的不同鬥爭道路及其命運的歷史性的變遷,深刻地描述了中國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尋找解放道路的曲折歷程。其中,裡面的朱老鞏單槍匹馬,赤膊上陣,與惡霸地主鬥爭,結果卻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馮老藍,可後來卻以傾家蕩產而告終,朱老忠與嚴志和則是新舊交替時代的革命農民代表,他們從父兄輩的慘痛失敗中吸取了教訓,在鬥爭中找到了共產黨,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鬥爭道路。運濤、江濤、大貴等一些青年農民在共產黨的培育下成長起來,成為了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們也在鬥爭中逐漸成為了無產階級戰士。
看完了《紅旗譜》這本書以後,我感慨萬千,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經歷了多少滄桑啊。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才建立了新中國,並使國家走上繁榮富強之路,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我們要永遠牢記這段難忘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為祖國更輝煌的明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