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25 18:22:20 1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屬於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溼度條件與紡織工藝緊密相關,紡織工業生產使用的是纖維原料,在不同的溼度條件下,它們的物理特性和機械特性(如回潮率、強力、伸長度、柔軟性和導電性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棉纖維,在相對溼度為 60%-70% 時,纖維的強力臂乾燥狀態可提高50% 左右,這是因為吸溼後的棉纖維,由於分子間的距離增加,在外力的作用下會產生相對位移,所以纖維的伸長度隨著相對溼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樣,由纖維原料紡織而成的半成品紡織品,在進行後續加工之前,其溼度也比較重要,會影響後續各道工序的生產情況,直接影響成品的產量和質量。
目前加溼方式採用較多的是中央空調噴淋室,其投資和運營成本較高,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包括支撐紡織品的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加溼盒,所述加溼盒一側開設有進口,另一側開設有出口,所述加溼盒內設置有噴嘴,所述噴嘴與一儲水箱相連,所述儲水箱與一加熱爐相連,所述加溼盒內還設置有回收槽。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杆和第二支撐杆,所述第一支撐杆上設置有第一捲筒,第二支撐杆上設置有第二捲筒,所述第一支撐杆和第二支撐杆之間設置所述支撐架。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杆和第二支撐杆的高度相等。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所述加溼盒由配合使用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組成,所述上部分設置有朝向下部分設置的凸起,下部分上設置有凸起對應的凹槽。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所述噴嘴位於下部分內。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所述加溼盒內設置有溼度感應器。
本發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加溼機構結構簡單,紡織品進入加溼盒進行加溼,能夠充分對紡織品進行加溼,並且不會對外界造成影響,同時,回收槽能夠回收加溼盒內的冷凝水,保證加溼盒內的乾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加溼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架,2、加溼盒,21、進口,22、出口,23、上部分,24、下部分,25、凸起,26、凹槽,3、噴嘴,4、儲水箱,5、加熱爐,6、回收槽,71、第一支撐杆,72、第二支撐杆,81、第一捲筒,82、第二捲筒,9、溼度感應器,10、紡織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如圖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溼機構,包括支撐紡織品10的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1,所述支撐架1上設置有加溼盒2,所述加溼盒2一側開設有進口21,另一側開設有出口22,所述加溼盒2內設置有噴嘴3,所述噴嘴3與一儲水箱4相連,所述儲水箱4與一加熱爐5相連,所述加溼盒2內還設置有回收槽6。
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杆71和第二支撐杆72,所述第一支撐杆71上設置有第一捲筒81,第二支撐杆72上設置有第二捲筒82,所述第一支撐杆71和第二支撐杆72之間設置所述支撐架1。紡織品10首先繞設在第一捲筒81上,同時,第二捲筒82轉動,帶動紡織品從第一捲筒81移動到第二捲筒82上,在移動的過程中通過加溼盒2對紡織品10進行加溼。具體地,所述第一支撐杆71和第二支撐杆72的高度相等,即紡織品10平行的移動。
所述加溼盒2由配合使用的上部分23和下部分24組成,所述上部分23設置有朝向下部分24設置的凸起25,下部分24上設置有凸起25對應的凹槽26。加溼盒2的上部分23和下部分24可自由拆卸,方便清洗,通過凹槽26卡合凸起25,上部分23和下部分24拆裝方便。更進一步地,所述噴嘴3位於下部分24內,即出水方向向上。
所述加溼盒2內設置有溼度感應器9。通過溼度感應器9檢測加溼盒2內的溼度,從而利用加溼機構對溼度進行調節。
本發明的加溼機構使用時,加熱爐5對儲水箱4進行加熱,產生的蒸汽通過噴嘴3進入加溼盒2,紡織品10從進口21進入加溼盒2,從出口22離開加溼盒2,完成對紡織品10的加溼。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