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八首杜甫(古詩詞賞析成都府杜甫)
2023-10-21 03:08:55 1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唐詩宋詞品鑑的第235首古詩詞
《成都府》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徵衣裳。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
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白話譯文:
黃昏時暮色蒼茫,夕陽的光輝籠罩在我身上。
一路行程山河變換,一瞬間就在天的另一方。
只是不斷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時會再見到故鄉。
大江浩蕩東流去,客居異鄉的歲月會更長。
城市中華屋高樓林立,寒冬臘月裡樹木蒼蒼。
人聲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昇平吹拉彈唱。
無法適應這華美的都市生活,只好側身把遠山遙望。
夜幕四合鳥雀歸巢,戰火紛飛的中原音訊渺茫。
初升的月兒斜掛天邊,天空繁星閃爍與月爭光。
客居他鄉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獨自哀愁悲傷?
注釋解說:
⑴翳(yì)翳:晦暗不明貌。桑榆: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⑵徵衣裳:此指旅人之衣。⑶「我行」二句:意謂一路走來經歷了千山萬水,不知不覺又到了成都這樣一個遙遠而嶄新的地方。⑷但:只。新人民:新地初睹之人。⑸未卜:沒有佔卜,引申為不知,難料。⑹大江:指岷江。東流去:一作「從東來」。⑺遊子:離家遠遊的人。日月:時間。一作「去日」。⑻曾(céng)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填:布滿。華屋:華美的屋宇。⑼季冬:冬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十二月。蒼:深青色,深綠色。⑽喧然:熱鬧;喧譁。名都會:著名的城市。此指成都。⑾間(jiàn):夾雜。一作「奏」。笙(shēng)簧(huáng):指笙。簧,笙中之簧片。⑿信:確實。此處有「雖」字義。無與適:無處可稱心。⒀川梁:橋梁。」⒁「鳥雀」二句:以鳥雀猶知歸巢,因興中原遼遠之歸思。⒂初月:新月。⒃爭光:與之比試光輝。⒄羈旅:指客居異鄉的人。
品鑑鑑賞:
壹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它表面上只是一般的紀行寫景,但平和的外表下激蕩著強烈的感情波瀾。這裡有著喜和憂兩種感情的摻和交融,內心微妙的變化,曲折盡致。杜甫舉家遠徙,歷盡艱辛,為的是尋找一塊棲身之地,如今來到富庶繁華的成都,「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眼前展開一個新天地,給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於言表。「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快慰之情剛生,馬上又想到了夢魂縈繞的故鄉,何時再見,未可預卜,但見大江東去,他自己只能做長年飄泊的遊子了。
貳
下面接寫成都的繁華、氣候的溫和,又轉悲為喜。但成都雖美,終非故土,鳥雀天黑猶各自歸巢,而茫茫中原,關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詩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當時中原州郡尚陷於安史叛軍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包含著數不清的憂國傷時之情。詩人遙望星空,愁思悵惘,最後只能以自寬之詞作結。全詩寫喜,並不欣喜若狂,訴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緩和平的字裡行間,寓含著一股喜憂交錯的複雜的感情潛流。
叄
作為紀行詩,這首詩用「賦」來鋪陳其事,而「賦」中又往往兼有比興,因而形成了曲折迴旋,深婉含蓄的風格。詩一上來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詩人風塵僕僕地在歲暮黃昏中來到成都,渲染出一種蒼茫的氣氛。它既是賦,又兼比興,桑榆之日正是詩人垂暮飄零的寫照。同時它也興起了深沉的羈旅之情。下面寫「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都是賦中兼興。
肆
最後寫「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暗寓中興草創、寇亂未平的憂思。詩人妙用比興手法,筆下的自然景物都隱含深摯的感情。全詩一一閃過山川、城郭、原野、星空這些空間景物,同時也表現出由薄暮至黃昏至星出月升的時光流逝。這種時空的交織使意境呈現出立體的美,烘託出感情上多層次的變化,達到情與景的自然交融。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安史之亂中逃難到鳳翔,肅宗時任左拾遺,後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居住。一生中長期過著貧困流離的生活,不好詩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充滿憂國憂民思想,被後人譽為「詩史」。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寫的十二首紀行組詩的末篇。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詩人舉家從同谷出發,艱苦跋涉,終於在年底到達成都,因有此作。
◎唐宋日曆·僅供參考 ◎
2019年5月11日,農曆四月初七。
宜:平治道途。
貴人時:醜、未、申。
吉神方位:喜神東南、貴神西南、財神正北。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