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有職業打假人嗎(假大師與抖音上的)
2023-10-21 01:26:41 1
mumu丨文
前兩天上網衝浪的時候,我無意間看到個傳武的視頻,差點給我笑岔氣了。
大家可以感受下滑稽瘋魔的場面:
很多人(包括我)一開始以為這位白衣飄飄的男子也是太極閆芳、太極雷雷、太極馬保國之類欺世盜名之輩
——後來有評論跟我科普說,這位大師叫何維越,是真正的荒誕派表演藝術家。
何大師年輕時候也曾是國內一等一的跑酷高手,現在是一處全真道觀的道長,平日裡就喜歡在抖音專門模仿那些莫名其妙的假大師取樂。
(松活彈抖閃電五連鞭的馬保國,馬大師)
(開場30秒被KO3次的馬保國,馬大師)
鏡頭前的他往往用一種更誇張的行為藝術,把當代的「大師」的荒誕可笑一面給展現出來,達成一種反諷的效果。
(模仿馬保國的何維越)
除了武術界以外,書畫圈、醫藥界、鑑寶圈、武術界、通通橫掃……堪稱大師界的清道夫!
(模仿書法大師)
(模仿鑑寶大師)
結果呢,這友軍出門沒有帶狗頭,前兩天還被中國武術協會舉報違規辦賽,送到了警察局,差點就被人厚葬了。
不得不說,現在網上打假的太多了,三天兩頭有什麼「氣功大師被抓」、「傳武大師被人兩下KO」的消息,時不時就刷一下存在感。
這讓我想起《武林外傳》裡面有個段子,不正經自媒體《江湖月報》消息:「由於住址曝光,太極大俠馬曉強於上月初五,在家門口慘遭圍毆,至今昏迷不醒。」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從技術上來說,武術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已經有記載的軍隊兵器使用方法、以及徒手摔跤的技巧。
有需要就會有人研究技術,戰爭會促進各種武藝的發展,然而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常識是:武藝≠拳腳功夫。
有詳細記載的武術大師,比如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戚家軍能打的倭寇屁滾尿流,憑藉的可不是徒手搏擊,而是使用合適兵器的技巧,以及「鴛鴦陣」的部隊戰鬥陣型。
(用多節毛竹做的狼筅,能有效防禦倭寇長刀的劈砍)
傳武自然是能打的。畢竟人家學武是決勝疆場用的,預設的是雙方有兵器的情況,使的是一擊斃命的殺招。但現在所謂的什麼拳什麼派,更多的是在清末民初的亂世中重新興起的,只有一兩百年的歷史。
當時也不叫傳統武術,叫「國術」。
民國亂世,百廢俱興,「為發揚民族特具之精神,俾誇耀於世界,喚開國人愛國自尊之心,藉以統一其思想」,於是政府開始倡導「國術」。
廣義上來講,「國術」不單單指「拳腳功夫」。琴棋書畫、詩文六藝、雕刻紡織、騎馬試劍、技擊相撲、彈箏蹴鞠……只要不是舶來品的,都可以叫國術。
只因為我國拳術發明最早,能夠鍛鍊身心,頤養性情,所以當時公推拳術為國術代表。外而代表國家,內而模範民眾,本質上就是強身健體的全民運動。
當時預備軍官都得向傳武高手學兩手,就像大學裡體育課打太極一樣,這種秀才的花架子實戰能有用就見鬼了。你看,就算李小龍後來脫胎於詠春拳創造了截拳道,最實用的還是雙節棍的使用方法。
不過說是這麼說,那會的武術大師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打拳只是實戰的基礎,真正的高手還要會長短兵器,甚至騎馬射箭。
(可以參考《亮劍》裡孫德勝、張大彪的形象)
當時無論南北的武術家們都在為救亡圖存奔波,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成為了兵營的武術教頭,或是軍隊的中堅力量。
比如「鋼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如果有朋友是資深「月球人」的話,應該會對Fate系列的中國英靈 李書文 印象深刻。
歷史中的李書文,生於清末的河北滄州,自幼學習八極拳和大槍術,以一手出神入化的槍法聞名,被稱為「神槍李」。後來軍中高級將領不乏向李書文討教的。
儘管李書文也是有名號的武術家,但名氣比同時期的黃飛鴻、霍元甲差了不止半點。
有傳聞說是因為他切磋時出手太狠,手下不留情,經常有死傷,所以並不太受同行待見,少有民間傳說流傳。
李書文其中一名閉門弟子叫劉雲樵,後來隨著國民黨退據臺灣落地生根,在當地創辦武壇,推廣八極拳,發行《武壇》雜誌。
(有一說,劉雲樵當年是蔣介石的保鏢)
新中國成立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與中國大陸還沒有建立正式的邦交。一些日本格鬥愛好者為了追尋真正的「中國武術」,便到臺灣去取經,其中就有一位叫松田隆智。
松田隆智先是去了臺灣,拜蘇昱彰(劉雲樵的弟子)為師。80年代大陸開放後,馬不停蹄地拜訪李書文的故鄉河北滄州,親自向八極拳傳人吳連枝學藝。
學成返回日本後,松田隆智留下了許多現在看來非常珍貴的武術研究資料,包括太極拳、八卦拳、八極拳等各種中國武術的拳法圖解。
但真正讓中國武術、讓八極拳出圈的,還是松田隆智編寫的一個叫「拳孩」的故事,與漫畫家藤原芳秀一起合作畫成了漫畫。
漫畫描述了日本少年「剛拳児」從日本到臺灣、香港,再到中國內陸追尋八極拳藝的故事,基本改編自松田隆智的自身經歷。
生動有趣的故事,親身經歷的實感,加上詳實的武術設定,讓這部「拳孩」的漫畫成為日本格鬥迷眼裡《灌籃高手》、《足球小將》一般的存在。
而李文書(李書文的化名)作為戰力天花板,被描述為天下無敵的形象。(畢竟是自己師祖,能不強麼?)漫畫裡還特地增設了外傳篇,講述李文書年輕時候的故事。
(年輕時候的李文書)
八極拳作為一種來自中國的武術拳種,就這樣成為了日本人眼裡的中華符號。後來的無數日本動漫遊戲作品中,始終佔據著一席之地。
包括《VR戰士》的男主角結城晶、《莎木》的男主芭月涼、《拳皇》的麻宮雅典娜、《死或生》裡的心、《Fate》系列的言峰綺禮、遠坂凜都是八極拳的使用者,甚至李書文本人也以英靈的姿態在Fate現身。
中國現在依然有不少傳武在世間流傳,有的還保留著最初的殺傷性,有的已經變成觀賞拳種、或者強身健體的武術操。像太極、詠春、八極拳這般因緣際會變得家喻戶曉的,終歸只是少數。
所以文化這種東西,真的很需要商業運作的包裝。就像有人說,對功夫推廣貢獻最大的就是香港武打電影、對氣功推廣貢獻最大的是各路武俠小說。
嵩山少林寺借著電影《少林寺》的東風,從一個破敗寺廟做大做強,變成了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緊接著邊上開了一溜打著「正宗少林」名號的武術培訓學校。
(老外做的遊戲《少林vs武當》)
(塔溝武校)
這些年,以國術為代表的傳統武術再次獲得追捧,說明了中國人對文化本位的追尋。傳統武術能不能打,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是與否、真與假的問題。
有真功夫的武術家卻默默在不知名的角落裡傳承著文化,一些沒有真功夫的假大師,卻打著傳武的口號瘋狂斂財。
振興民族精神的「國術」退離時代後,現在各種假大師的影響下,越來越有傳銷化和神棍化的苗頭。還有人練著練著把自己練進去的。
一套拳法如霹靂閃電,頓時打爆白人老流氓的卵蛋——熒幕裡的各種「葉師傅」切他中路,一個打十個爽不爽?肯定爽啊,但那是電影表現的效果,忽悠忽悠沒見過功夫的老外也就算了。
如果把自己也忽悠了,真信了影視遊戲作品過分描繪誇大過的情節。像假大師們那樣,一個個挺胸塌腰,雙手動不動就放在背後,拍視頻全是各種慢動作。你一招過來,我一接一划,嘿,我還沒用力,你就已經倒下了。
這麼「接招」、「餵招」練個幾十年,但凡所有可以應對的情況都推演了一遍,最後把自己都忽悠信了……那可太失智了。
參考資料:
《為國術家進一忠告》許禹生 《體育》雜誌 第一卷第一期
維基百科李書文條目
百度百科劉雲樵條目
澎湃新聞、新浪新聞微博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