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風扇以及安裝了該渦輪風扇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2:28:50
專利名稱:渦輪風扇以及安裝了該渦輪風扇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渦輪風扇以及安裝了該渦輪風扇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尤其是涉及送出經過除溼加溼或製冷制熱的空氣的渦輪風扇以及安裝了該渦輪風扇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頂棚嵌入式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上安裝的送風風扇普遍採用風扇的葉片形成為三維形狀的渦輪風扇。即,渦輪風扇是將在內周部吸引來的空氣向著外周排出的裝置,由圓盤形的主板、與該主板相向配置的圓環形的套筒以及兩端與主板和套筒連接的多張葉片(翼)形成。並且,公開了幾個響應降噪(低噪音化)要求的發明。例如,公開了葉片的葉片後緣部在葉片長度方向一面交替地彎曲一面向葉片寬度 方向延長的「鋸齒形」的構成(例如參考專利文獻I)。另外,公開了在葉片後緣部的旋轉方向面(正壓面)設置了在與旋轉軸垂直的方向平行地具有規定間隔地排列的多個「肋」的構成(例如參考專利文獻2)。而且,公開了在葉片的加壓面側的整個面或一部分設置了排列在葉輪旋轉軸上的「突條」的構成(例如參考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I :日本特許第3092554號公報(第4_5頁、圖I)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9-126190號公報(第3頁、圖I)專利文獻3 :日本特許第2669448號公報(第3-4頁、圖I)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專利文獻I所述的渦輪風扇由於葉片後緣部被切成「鋸齒形」,因此葉片的弦長長的部分和弦長短的部分交替地存在,流動集中在鋸齒部的弦長短的部分。因此,與無鋸齒形的切口部的葉片相比,實際上葉片面積縮小,送風效率降低。其結果,為了輸送所需風量,需要增加風扇轉速,氣流與葉片壁面的摩擦加劇,因此存在因氣流的紊流而產生(力口劇)噪音這樣的問題。另外,專利文獻2所述的渦輪風扇在葉片後緣部的旋轉方向側的面(正壓面)設置了在與旋轉軸垂直的方向平行地隔開規定間隔地排列的多個「肋」。因此,葉片正壓面的流動與肋碰撞或越過肋,存在發生大幅的剝離、排放渦流增大、產生(加劇)噪音這樣的問題。而且,專利文獻3所述的渦輪風扇在葉片的旋轉方向側的面(正壓面)的整體或一部分上形成與旋轉軸正交的細槽狀的「突條」。因此,在葉片正壓面的表面,空氣沿著突條流動,但由於在葉片的外周側前端即葉片後緣部的位置,葉片正壓面與葉片負壓面一致(由於各自形成了葉片的後緣),因此由於來自葉片正壓面的流動與來自葉片負壓面的流動的速度差產生了剪切湍流。因此,存在產生大的排放渦流、產生(加劇)噪音這樣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在葉片正壓面的整個面設置突條,則在葉片的前緣部靠近突條的範圍,由於被吸入的空氣不沿著突條流動,因此存在在該部位發生剝離、產生(加劇)噪音這樣的問題。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形成,目的是得到在能夠確保葉片面積的同時還能夠抑制噪音產生的渦輪風扇以及安裝了該渦輪風扇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本發明的渦輪風扇具有圓盤形的主板,該主板具備形成在包括旋轉中心的規定範圍內的突出的轂部;圓環形的套筒,該套筒與該主板相向配置;以及多個葉片,該葉片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板和所述套筒接合,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的葉片後緣位於由所述圓盤的外周和所述套筒的外周形成的假想圓筒上,所述葉片的葉片前緣位於比所述葉片後緣更靠近所述旋轉中心的位置,且連結所述葉片後緣與所述葉片前緣的假想線相對於來自所述旋轉中心的放射線傾斜, 在遠離所述旋轉中心的面即葉片外周面,形成有多個到達所述葉片後緣的規定長度的後緣水平槽,該後緣水平槽與所述旋轉中心垂直,在所述葉片後緣的端部與靠近所述旋轉中心的面即葉片內周面連通。發明的效果本發明的渦輪風扇在葉片正壓面即葉片外周面的葉片後緣部形成多個與旋轉中心正交的規定長度的後緣水平槽,該後緣水平槽與葉片負壓面即葉片內周面連通,因此具有以下效果。(一)從葉片正壓面的葉片後緣部到達葉片後緣端的氣流的一部分流入上述多個後緣水平槽,其餘的部分在葉片後緣部表面(後緣水平槽彼此之間)流動,到達葉片後緣端。因此,即使形成後緣水平槽,葉片面積也只縮小一點,可抑制送風效率降低這樣的影響。(二)另外,由於氣流流入後緣水平槽,因此抑制了葉片正壓面上的邊界層的發展。(三)而且,在邊界層從葉輪內周側向外周側(從上風向下風)逐漸發展的葉片負壓面側,葉片正壓面側的氣流的一部分由於經由槽連通部進行供應,從而防止了葉片負壓面上的氣流的剝離,同時抑制了葉片負壓面與葉片正壓面的風速差引起的剪切湍流。(四)因此,排放渦流縮小,縮小後的排放渦流擴散,由此可以實現渦輪風扇的低噪音化。(五)另一方面,如果在渦輪風扇的排出下遊側設置熱交換器,則在抑制了排放渦流的狀態下氣流流入熱交換器,從而可以實現熱交換器的低噪音化。(六)而且,如果在渦輪風扇的周圍設置矩形的熱交換器,則在葉片後緣端靠近熱交換器角部的位置(葉片後緣端離熱交換器比較遠的位置),通風阻力比較小,在葉片後緣端靠近熱交換器邊緣中央部的位置(葉片後緣端離熱交換器比較近的位置),通風阻力比較大,因此產生通風阻力的脈動現象。但是,在通風阻力逐漸增加(葉片後端緣接近邊緣中央部)時,氣流的一部分流入後緣水平槽,氣流被整流,因此很難產生氣流的剝離。另一方面,在通風阻力逐漸減少(葉片後端緣接近角部)時,氣流沿著葉片表面形成,很難產生氣流的剝離。因此,相對於通風阻力的增減很難產生氣流的剝離,從而可以實現低噪音化。(七)而且,通過形成多個後緣水平槽,可以減輕葉片的重量(形成葉片的材料),可以實現輕量化。
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縱剖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水平剖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渦輪風扇的立體圖。圖4是示意地表示圖3所示的渦輪風扇的縱剖視圖和側視圖。圖5是放大表示圖3所示的渦輪風扇的葉片前緣部的側視圖。圖6是放大表示圖3所示的渦輪風扇的葉片的水平剖視圖。圖7是放大表示圖3所示的渦輪風扇的葉片後緣部的側視圖。
圖8是表示圖6所示的後緣水平槽的形狀與噪音效果的關係的特性圖。圖9是表示圖6所示的後緣水平槽的形狀與噪音效果的關係的特性圖。圖10是示意地表示圖6所示的後緣水平槽的變型例的側視圖。圖11是示意地表示圖6所示的後緣水平槽的變型例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圖I和圖2是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圖,圖I是示意地表示的縱剖視圖,圖2是示意地表示的水平剖視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頂棚嵌入式的空調裝置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此限制,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安裝了在風扇吸入側及排出側具有過濾器或熱交換器等可通風的壓力損失體的渦輪風扇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在圖I中,空調裝置的室內機(以下有時簡稱為「室內機」)100收納於形成在房間17的頂棚18上的凹部。本體10是由矩形的頂板IOa和直立設置在頂板IOa周圍的側板IOb形成的框體,與頂板IOa相向的面開口,在該開口的面上設置裝飾面板11。S卩,室內機100以頂板IOa在上方、裝飾面板11在下方的姿勢設置在頂棚18上。此時,裝飾面板11的下表面以稍微從頂棚18的下表面(房間17側的面)突出的狀態面向房間17 (露出)。在裝飾面板11的中央附近,具有朝向本體10的空氣吸入口即吸入格柵11a、清除經過吸入格柵Ila後的空氣中的灰塵的過濾器12、以及沿著裝飾面板11的各條邊形成的面板風扇排出口 lib。另外,在各面板風扇排出口 Ilb上分別設置有用於改變所排出的空氣的方向的風向葉片13。在頂板IOa上設置風扇電機15,在風扇電機15的旋轉軸上固定渦輪風扇I。並且,形成從吸入格柵Ila到渦輪風扇I的吸入風道的喇叭口 14被設置成由過濾器12和渦輪風
扇I夾著。而且,環繞渦輪風扇I的外周地設置俯視觀看時形成為大致矩形的熱交換器16,熱交換器16通過未圖示的連接配管與室外機連接。這樣形成的室內機100 —旦渦輪風扇I進行旋轉,則房間17的空氣就經過裝飾面板11的吸入格柵Ila被吸入,在經過過濾器12時被除塵後流入設置在本體吸入風道IOc上的喇叭口 14。並且,在經過喇叭口 14之後向渦輪風扇I朝大致上方(與風扇電機15的旋轉軸大致平行)被吸入。然後,空氣從渦輪風扇I向著熱交換器16沿大致水平方向(與風扇電機15的旋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被排出。然後,在熱交換器16中進行了制熱或製冷的熱交換或是除溼的空氣(相當於調和空氣)經過本體排出風道IOd和面板風扇排出口 11b,一面通過風向葉片13控制風向一面向房間17排出。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就渦輪風扇I進行具體說明。[第二實施方式渦輪風扇]圖3至圖11是說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渦輪風扇的圖,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的立體圖,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的縱剖視圖和側視圖,圖5是將一部分(葉片前緣部)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圖6是將一部分(葉片)放大表示的水平剖視圖,圖7是將一部分(葉片後緣部)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圖8和圖9是表示一部分(後緣水平槽)的形狀與噪音效果的關係的特 性圖,圖10是示意性地表示一部分(後緣水平槽)的變型例的側視圖,圖1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部分(後緣水平槽)的變型例的縱剖視圖。另外,在各圖中,相同的部分或相應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一部分說明。另外,為了便於說明,在圖3至圖7和圖10中,渦輪風扇形成為從紙面的上方向著下方吸入空氣、向紙面的大致水平方向排出的姿勢,因此與圖I (第一實施方式)所示的室內機100中的渦輪風扇I的姿勢上下顛倒。在圖3和圖4中,渦輪風扇I具有中央呈山狀突出的大致圓盤形的主板2、與主板2相向配置的大致圓環形的套筒3、以及與主板2和套筒3接合的多個葉片4。此時,套筒3大致呈喇叭口狀(截面大致圓弧形的圓環),中央開口部形成風扇吸入口 la,形成吸入導風壁。另外,在主板2中央的突出部的頂上,一體形成有固定風扇電機15的旋轉軸的固定部即轂部2a。以下將該旋轉軸的中心稱為「旋轉中心O」。另外,葉片4是其壁厚T (與旋轉軸正交的水平截面上的、葉片外周面(葉片正壓面)與葉片內周面(葉片負壓面)的距離)隨著在高度方向離開主板2接近套筒3而變薄的末端變細形狀,是內部具有空洞的空心結構。該空洞與形成在主板2上的開口部連通,向主板2的下表面(葉輪的外偵D開口。並且,由接近的一對葉片4、套筒3以及主板2環繞的範圍形成氣流的流路,其外周側的端部成為排出口 lb。(葉片前緣部)在圖5至圖7中,對於葉片4的葉片前緣部4a,葉片外周面(與葉片正壓面一樣)4c的靠近主板2的範圍大致直立在主板2上,葉片外周面4c的靠近套筒3的範圍越接近套筒3則越逐漸離開旋轉中心O (越是上面則越朝徑向的外側接近地翹曲),葉片內周面(與葉片負壓面一樣)4d在從主板2到套筒3的高度方向的全部範圍內整體比葉片外周面4c更大幅度地朝徑向外側翹曲(彎曲)。在此,將葉片前緣部4a的葉片內周面(與葉片負壓面相同)4d側作為「葉片前緣端4al」,將連結葉片前緣端4al的高度方向上的壁厚中心的線作為「垂直翹曲線Q1」。並且,將在包括垂直翹曲線Ql的平面中、垂直翹曲線Ql與旋轉中心O (與在該平面假定的旋轉中心O平行的平行線O』相同)所成的角度作為「葉片前緣端4al處的彎曲角度 α I 」。另外,將葉片4與套筒3的內周側的接合部(葉片4離開套筒3的點)作為「葉片套筒側結合部4g」,將在經過葉片套筒側結合部4g的截面中連結高度方向上的壁厚中心的線作為「垂直翹曲線Q2 (未圖示)」。並且,將在包括垂直翹曲線Q2的平面中、垂直翹曲線Q2與旋轉中心O (與在該平面假定的旋轉中心O平行的平行線O』相同)所成的角度作為「葉片套筒側結合部4g處的彎曲角度α2」。這樣就形成為,「葉片套筒側結合部4g的彎曲角度0 2」小於「葉片前緣端4al的彎曲角度αΓ』,彎曲角度α越接近葉輪的中心(旋轉中心O)則越逐漸變大,葉片套筒側前緣部4a2越接近中心則越向渦輪風扇I的外側(遠離旋轉中心O的方向)彎曲。
在這樣形成的渦輪風扇I中,葉片前緣端4al (葉片外周面(葉片正壓面)4c與葉片內周面(葉片負壓面)4d連接的端部)形成為隨著離開主板2接近套筒3而向葉輪的外側(遠離旋轉中心O的方向)彎曲的形狀。從而,促進了吸入流的引導,抑制了入口碰撞剝離。即,可以向著風扇排出口 Ib通暢且無剝離地在大致水平方向(與旋轉中心O大致垂直)且在徑向改變本體吸入風道IOc的鉛直方向(與旋轉中心O大致平行)的氣流。因此,可以得到低噪音的渦輪風扇1,從而安裝了渦輪風扇I的室內機100變成靜音,舒適性得到提高。(葉片的截面形狀)以下,對葉片4的截面形狀進行如下定義。在靠近後緣部葉片4與主板2的接合部的水平截面(相當於圖4所示的切斷位置Y-Y上的截面),將連結壁厚中心的線作為「水平翹曲線P1」。並且,將水平翹曲線Pl與葉片前緣端4al的交點作為「葉片內周側前緣部的主板側端點4all」,將水平翹曲線Pl與葉片前緣端4b的交點作為「葉片後緣部的主板側端點4bll」。並且,將連結葉片內周側前緣部的主板側端點4all和葉片後緣部的主板側端點4bll的直線作為「主板側葉片弦線4el」(參考圖6)。(葉片後緣部)在葉片4的葉片外周面4c,在水平方向(與旋轉中心O垂直的面內)形成有多個到達葉片後緣部4b的規定長度L2的後緣水平槽5。後緣水平槽5在葉片後緣部4b的終端形成槽連通部5b,與葉片內周面4d連通。因此,後緣水平槽5是葉片外周面4c上的規定深度的槽部(凹進部,以下稱為「槽凹進部」)5a和槽連通部5b的合併體。這樣,槽凹進部5a的底部接近葉片內周面4d,因此在槽凹進部5a處葉片4的壁厚形成薄的狀態(參考圖6)。這裡為了便於說明,如果設主板側葉片弦線4el的長度為主板側葉片弦線L,設後緣水平槽5的長度為L2,設葉片外周面4c的從葉片內周側前緣部的主板側端點4all起直到後緣水平槽5開始的距離(準確地說是與主板側葉片弦線4el平行的直線距離)為LI,則具有「L=L1+L2」的關係。另外,設槽連通部5b的長度為L3。另外,圖6表示在高度方向離主板2最近的後緣水平槽5,但在高度方向遠離主板2的位置也同樣,後緣水平槽5彼此平行地形成有多個(參考圖4、圖7)。即,如果設葉片後緣部4b的主板2與套筒3的距離作為葉片後緣高度(以下稱為「風扇排出高度」)為H,則在葉片後緣部4b的從主板2向上方的距離Hl的範圍和葉片後緣部4b的從套筒3向下方的距離H2的範圍內形成後緣水平槽5。另外,通過將套筒3側的後緣水平槽5的設置範圍即距離H2設為風扇排出高度H的一半以下(0飛0%),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並且,如果這樣,此時為了便於說明,設後緣水平槽5的高度(與槽凹進部5a的高度方向的寬度相同)為槽寬Dl,設槽凹進部5a與槽凹進部5a之間即槽間表面部6的高度方向的寬度為槽間隔D2。並且,關於各自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處的水平面,將連接葉片外周面4c與葉片內周面4d的靠近旋轉中心O的邊緣作為「葉片前緣端4al」,將遠離旋轉中心O的邊緣作為「葉片後緣端4bl」,將連結這些邊緣的直線作為「葉片弦線4e」。另外,關於形成在高度方向的位置處的後緣水平槽5,也可將「葉片弦線4e的長度」稱作「L」(實際上根據高度方向的位 置,葉片弦線4e的長度未必是恆定的)。如上所述,形成在渦輪風扇I的葉片後緣部4b上的多個後緣水平槽5具有形成在葉片外周面(葉片正壓面)4c且向水平方向伸長的槽凹進部5a、和在葉片後緣部4b的端點處連通葉片外周面(葉片正壓面)4c與葉片內周面(葉片負壓面)4d的槽連通部5b。因此,通過使氣流流入槽凹進部5而進行增速、整流,而不會像現有的鋸齒形(參考專利文獻I)那樣減少葉片面積。另外,由於在槽連通部5b中葉片正壓側與葉片負壓側連通,因此相對於通風阻力的增減而進行流動擴散,從而很難發生氣流剝離,可以實現低噪音化。即,在葉片外周面4c,葉片表面的流動被形成在葉片外周面4c的葉片後緣部4b側的槽凹進部5a引導,抑制了氣流剝離。此時,在經過槽凹進部5a的氣流速度和沿著槽凹進部5a與槽凹進部5a之間即槽間表面部6 (葉片外周面4c)的氣流速度之間具有速度差,因此從槽凹進部5a的後緣端部向外側排放的氣流(後緣排放渦流)與從葉片外周面4c的後緣端部向外側排放的氣流(後緣排放渦流)發生幹擾,彼此分解。因而,不排放強烈的紊亂渦流,因此成為低噪音。尤其是從渦輪風扇I的風扇吸入口 Ia經過套筒3的曲面向著風扇排出口 Ib時,即使在氣流不能完全拐彎、在風扇排出口 Ib的套筒3側有剝離的趨勢的情況下,也通過後緣水平槽5進行整流,因此不會有剝離,可以實現低噪音化。而且,如圖7所示,葉片後緣部4b與主板2的接合位置即「葉片後緣部的主板側端點4bll」相比葉片後緣部4b與套筒3的接合位置即「葉片後緣部的套筒側端點4bl2」位於旋轉方向A的前進側。因此,氣流的一部分被向套筒3側引導,在風扇排出口 Ib的高度方向形成風速分布均勻的趨勢,但由於存在後緣水平槽5,也容易向徑向流動,抑制了氣流向套筒3側的偏流。因此,可以使氣流進一步變均勻,不易受通風阻力變化的影響,可以進一步實現低噪音化。因此,可以得到噪音更低、相對於幹擾的噪音變化小的渦輪風扇I以及室內機100。(性能特點)在圖8中,橫軸是後緣水平槽5的長度L2與主板側葉片弦線L的比例(L2/L),縱軸是形成了後緣水平槽5的渦輪風扇I所產生的噪音與未形成後緣水平槽5的渦輪風扇所產生的噪音的比例(以下稱為「噪音效果」)。如果後緣水平槽5的長度L2長(L2 ^ O. 5 X L),則葉片外周面4c上的靜態壓力的上升小,送風效果下降,為了輸送所需風量,必須提高風扇的轉速。其結果,葉片壁面摩擦增力口,導致氣流產生紊流,產生(加劇)噪音。另一方面,如果後緣水平槽5的長度L2短(L2 ( O. I ),則槽凹進部5a就短,因此上述效果(氣流的整流、剝離的防止)小。因此,優選的是將後緣水平槽5的長度L2形成為葉片弦長L的10°/Γ50%(O. 1XL^L2^0. 5XL)。如果這樣,就不會使送風效果降低,可以得到噪音更低的渦輪風扇I和室內機100。在圖9 Ca)中,橫軸是後緣水平槽5的槽寬Dl與槽間隔D2的比例(D1/D2 ),縱軸
是噪音效果。如果後緣水平槽5的槽寬Dl大於槽間隔D2(D1/D2 ^ 1.0),則大量氣流流入槽凹進部5a,沿著槽間表面部6的表面的氣流減少。因此,在葉片外周面4c的表面的其他區域就形成了不穩定區域。另一方面,如果槽寬Dl小於槽間隔D2 (D1/D2彡O. 2),則流入後緣水平槽5的氣流過少,葉片後緣部4b上的氣流擴散不充分,後緣排放渦流變大,噪音加劇。因此,優選槽寬Dl與槽間隔D2至少是「O. 5XD2彡Dl彡1.0XD2」的關係。如果這樣,則可以得到低噪音的渦輪風扇I和室內機100。在圖9 (b)中,橫軸是槽寬Dl與風扇高度H的比例(Dl/Η),縱軸是噪音效果。即,如果比例(Dl/Η)過小,則氣流不進入後緣水平槽5,因此噪音效果降低(成為大的正數值)。另一方面,如果比例(Dl/Η)過大,則氣流流入過多,因此整流效果消失,產生噪音。因此,槽寬Dl與風扇高度H的關係存在最佳範圍。因此,如圖9 (b)所示,優選使比例(Dl/Η)為「2 5%」。(後緣水平槽的變型例)在圖10中,槽間表面部6具有與葉片外周面4c連續的面即槽間連續面6a、和在靠近葉片後緣部4b端部的規定範圍向外周側突出的槽間凸部6b。並且,形成在規定高度位置的槽間表面部6的槽間凸部6b的長度L4與在上下方向鄰接的槽間表面部6的槽間凸部6b的長度L4不同。即,在側視觀看時,槽間凸部6b的開始位置是有差異的。因此,在葉片後緣部4b,由後緣水平槽5與槽間凸部6b之間的速度差使氣流擴散的同時,在相鄰的槽間凸部6b也產生氣流的速度差,從而氣流擴散,通過後緣排放渦流彼此的相互作用,後緣排放渦流被消除。因此,可以進一步實現低噪音化。在圖11 (a)中,後緣水平槽5的槽凹進部5a的壁厚與葉片4的中央部(有空洞)的壁厚大致相同。因此,槽凹進部5a的深度(凹進量)隨著接近葉片後緣部4b而變淺(小)。在圖11 (b)中,後緣水平槽5的槽凹進部5a的深度(凹進量)大致恆定。因此,槽凹進部5a的壁厚隨著接近葉片後緣部4b而變薄(小)。在圖11 (c)中,到達槽連通部5b的槽狀的凹部(以下稱為「負壓側槽凹進部」)5c形成在葉片內周面4d。因此,與形成在葉片內周面4d的槽凹進部5a配合作用,增進了上述作用效果。
根據本發明,由於可以確保送風效率且抑制噪音的產生,因此可以作為各種形式的渦輪風扇以及安裝了該渦輪風扇的各種形式(不局限於頂棚嵌入式)的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加以廣泛利用。附圖標記說明I渦輪風扇,Ia風扇吸入口,Ib風扇排出口,2主板,2a轂部,3套筒,4葉片,4a葉片前緣部,4al葉片前緣端,4all主板側端點,4a2葉片套筒側前緣部,4b葉片後緣部,4bl葉片後緣端,4bll主板側端點,4bl2套筒側端點,4c葉片外周面,4d葉片內周面,4e葉片弦線,4el主板側葉片弦線,4g葉片套筒側結合部,5後緣水平槽,5a槽凹進部,5b槽連通部,5c負壓側槽凹進部,6槽間表面部,6a槽間連續面,6b槽間凸部,10本體,IOa頂板,IOb側板,IOc本體吸入風道,IOd本體排出風道,11裝飾面板,Ila吸入格柵,Ilb面板風扇排出口,12過濾器,13風向葉片,14喇叭口,15風扇電機,16熱交換器,17房間,18頂棚,100室內機,α I葉片前緣端處的彎曲角度,α 2葉片套筒側結合部處的彎曲角度,A旋轉方向,Dl槽寬,D2槽間隔,H葉片後緣高度,Hl距離(靠近形成後緣水平槽的主板的範圍)、Η2距離(靠近形成後緣水平槽的套筒的範圍),L主板側葉片弦線(葉片弦長),LI從葉片弦長減去後緣水平槽 長度所得的長度,L2後緣水平槽的長度,L3槽連通部的長度,L4槽間凸部的長度,O旋轉中心,Pl水平翹曲線,Ql垂直翹曲線,T壁厚,Y-Y切斷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渦輪風扇,該渦輪風扇具有圓盤形的主板,該主板具備形成在包括旋轉中心的規定範圍內的突出的轂部;圓環形的套筒,該套筒與該主板相向配置;以及多個葉片,該葉片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板和所述套筒接合,其特徵在於, 所述葉片的葉片後緣位於由所述圓盤的外周和所述套筒的外周形成的假想圓筒,所述葉片的葉片前緣位於比所述葉片後緣更靠近所述旋轉中心的位置上,且連結所述葉片後緣與所述葉片前緣的假想線相對於來自所述旋轉中心的放射線傾斜, 在遠離所述旋轉中心的面即葉片外周面,形成有多個到達所述葉片後緣的規定長度的後緣水平槽, 該後緣水平槽與所述旋轉中心垂直,在所述葉片後緣的端部與靠近所述旋轉中心的面即葉片內周面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渦輪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後緣水平槽的長度(L2),是所述葉片的葉片前緣的端部與葉片後緣的端部的直線距離(L)的109Γ50%(O. IXL 彡 L2 彡 O. 5XL)。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渦輪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後緣水平槽的與所述旋轉軸平行的寬度即槽寬(D1),是所述後緣水平槽彼此的與所述旋轉軸平行的間隔即槽間隔(D2)的 50% 100% (O. 5XD2 ^ Dl ^ I. 0XD2)。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渦輪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槽寬(Dl)是所述葉片後緣部處的所述主板與所述套筒(3)的與所述旋轉軸平行的距離即風扇排出高度(H)的 2% 5% (O. 02XH 彡 Dl 彡 O. 05XH)。
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渦輪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後緣水平槽形成在比所述主板與所述套筒的中央更靠近所述套筒的範圍。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渦輪風扇,其特徵在於,被所述後緣水平槽夾著的所述葉片外周面即槽間表面部具有與所述葉片外周面連續的面即槽間連續面、和在靠近所述葉片後緣部的規定範圍內向外周側突出的槽間凸部, 形成在所述槽間表面部的槽間凸部的長度與形成在與該槽間表面部鄰接的所述槽間表面部的槽間凸部的長度不同。
7.—種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其特徵在於,該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具有 在一方的面具備開口部的框體, 設置在該框體的內部的如權利要求I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渦輪風扇,以及 包圍該渦輪風扇的熱交換器; 所述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形成有從所述開口部的大致中央部到達所述渦輪風扇的吸入風道、和從所述渦輪風扇經過所述熱交換器到達所述開口部的周邊部的排出風道。
全文摘要
葉片(4)形成室內機(100)所搭載的渦輪風扇(1),在葉片(4)的葉片外周面(4c)且葉片後緣部(4b)附近,在水平方向(與旋轉中心(O)垂直的面內)形成有多個到達葉片後緣部(4b)的規定長度(L2)的後緣水平槽(5)。後緣水平槽(5)是葉片外周面(4c)上的規定深度的槽凹進部(5a)和與槽凹進部(5a)連續地形成在葉片後緣部(4b)的終端的槽連通部(5b)的合併體。後緣水平槽(5)形成在從主板(2)向上方的距離(H1)的範圍和從套筒(3)向下方的距離(H2)的範圍。
文檔編號F04D29/30GK102822532SQ20118001601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9日
發明者池田尚史, 田所敬英, 高木昌彥, 慄原誠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