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悲慘世界》讀後感
2023-09-22 19:36:02 1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下面是由為大家整理的小說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悲慘世界》讀後感篇一
小說《悲慘世界》的誕生引起了人們對三大社會問題的思考「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小說人物芳汀展現的就是飢餓如果使婦女墮落。
芳汀,曾經是歡樂的化身。她閃光的牙齒顯然從天主那裡獲得一種使命,就是笑。她濃密的金黃色的頭髮,老是飄起來,很容易鬆開,需要不斷束住,仿佛天生是為了讓伽拉忒婭逃到垂楊之下。她曾經快樂、美麗得像仙子一般。她同時也是貞潔的化身,透過年齡、季節和輕浮的愛情散發出來的狂熱,從她身上逸出的是節制和謙遜的難以抑制的表情。然而,罪惡的愛情騙子玩弄了她的純潔,他用盡一切花言巧語來騙取芳汀的信任,讓芳汀錯誤地把他當作依靠、當作可信賴的情人。然而這個情人卻只給她留下了一個得不到承認的他們的孩子就一走了之了。從此芳汀就開始走上了那條通往地獄深淵的道路,離她的純真貞潔越行越遠。
自從有了孩子,芳汀就有了作為一個母親的天性,那就是不顧一切地守護孩子。即使情人拋棄了他們的孩子,但是芳汀還是勇敢地獨自承受了撫養這孩子的責任,她甘願放棄一切自己曾經珍愛的美麗的衣裳和配飾而換上了難看粗糙的女工服,為的就是給她的孩子一身漂亮的衣裳還有一個存有希望的未來。她以為她的寶貝在寄宿的家庭裡一定活得很快活,就像她看到的寄宿的人家的那兩個小女孩一樣,她哪知那人家會欺騙她,就像當初她不知道她的情人會欺騙她一樣。為了她的孩子,她努力工作賺錢。為了她的孩子,她又丟掉了工作,然後她甘願賣掉了自己那令人欣羨的潔白牙齒和美麗的長髮去支付她孩子的贍養費,那時候她還是那麼的年輕,年輕的女孩子有哪一個不是追求美麗珍愛所以自己的美麗的東西的,更何況那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但是,芳汀不但是一個年輕的女子,她同時還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她的母愛大大地超過了她對自身美麗的追求和珍惜,為了她的寶貝,即使要她變成醜陋不堪的巫婆她也願意。可是即使她放棄了美麗,她也沒法還錢她的債,她欠社會的債,一個她永遠還不清的債,她不得連她最後的尊嚴也放下了,那就是她的貞潔。曾經,即使她再窮,即使要拔掉她的牙齒,即使要剃光她的頭髮她也不會想到要出賣貞潔,然而一想到自己的寶貝要忍受飢餓之苦,她放棄了,她懷著巨大的悲痛放下了她最後的尊嚴。
芳汀,即使她再深信愛情,她也慘遭欺騙了。即使她再相信努力工作能夠飽腹,她也敵不過流言。然而玩弄她的最大的騙子,不是那個愛情騙徒,也不是那個散播流言的醜惡的婦人,是這些人生活的社會。是這個社會孕育出這些醜惡的人。她,還是那麼年輕的她,就那樣被貧困折磨,被代表統治階層的人狠狠地教訓,臨走時她心愛的寶貝也在另一個地方被壓榨、虐待。她本應得到幸福的,像她那樣的善良的美麗的天使,然而是她折了翼落到了這黑暗的悲慘世界,她註定了要悲慘地離去。
《悲慘世界》讀後感篇二
最近,我忙裡偷閒看完了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書,是雨果最傑出的巨著之一。我曾經看過《悲慘世界》的電影,相比之下,如果說電影是一幅水彩畫,那麼,小說就猶如色彩濃鬱、形象逼真的巨幅油畫。從書中可以看出,雨果站得很高,他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俯瞰著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因此他能用準確的筆觸,描繪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他又是沉得很深,他深深地沉入社會的底層,所以他又能深刻地揭示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悲慘世界》中的人物眾多,各個描寫生動、鮮活:主人翁冉阿讓、神父米裡哀是那麼善良、高尚;芳玎、珂賽特是那麼悽慘無助;革命者安若爾拉斯、馬貝夫、小格夫羅舍是那麼英勇悲壯、光彩照人;而德納第夫婦又是那麼貪婪、惡毒……
雨果在書中,以他那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感人肺腑地歌頌了「真、善、美」,同時又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假、醜、惡」。
讀《悲慘世界》,就仿佛聽偉人講故事。從故事中,你仿佛看到了他那深邃的思想,觸摸到了他和人民一起跳動的脈搏,你更能清楚地感到他那偉大的博愛之心。聽完了故事,你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你的思想境界被提升,你的靈魂也被淨化了。
《悲慘世界》是雨果追尋著心中一種執著的呼喚,用了二十年時間,才寫成的。有了他的這種鍥而不捨的艱苦創作,世界文壇才有幸得到了這一部曠世之作。
真希望中國當代也能出這樣一本舉世聞名的書,出這樣一位傑出的作家。不知這是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
看看當今一些中國的作家,不能不使人蹙眉。常常可以看到這樣幾種作家。一種為「跟風作家」,看到什麼作品受追捧,就寫什麼作品:於是宮廷戲、武打戲、警匪戲、三角戀愛戲、勾心鬥角戲,……常常一窩蜂;一種為「低俗作家」,專門寫一些迎合人們低級趣味的作品:暴力、色情、恐怖是他們最愛;一種為「自戀作家」,他們是一批先富起來的人,於是對於自己的豪華生活津津樂道,喜歡寫自己如何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如何和同樣富裕的親戚朋友吃喝玩樂,滿世界旅遊,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一種為「編造作家」,他們根本沒有生活體驗,一個人關在家裡,翻了幾本歷史書,就可以胡編、戲說歷史,只要有人欣賞,他們就興趣盎然,滔滔不絕地編下去。這些作家他們也站得很高,他們是高高站在人民之上,根本不關心老百姓的真正生活,他們也沉得很深,他們深深地沉入金錢、名利、地位之中。
不過,現在改革開放了,人們的興趣愛好也隨之開放,各個階層有五花八門不同的愛好,也就催生了不同的作家.
雨果是貴族出身,他卻能時時關注廣大人民的生活和命運,關心社會的發展;他是一個著名的作家,卻常常以最令人忽視的卑微的小人物為作品的主角,揭示重大的社會、歷史題材,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當然,中國當代還是有一些優秀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反映中國的社會面貌。他們能無情地揭露生活中的「假、醜、惡」,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而真正的作家,是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的。
最後我覺得很自豪,因為我能擠時間、沉下心,把厚厚三大本《悲慘世界》看完,這在當前電腦、電視橫行的情況下,是多麼不容易,有多少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