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瀝青生產用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2:49:05 1
專利名稱:彩色瀝青生產用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反應釜。
背景技術:
在道路施工過程中,通常採用浙青混凝土來鋪設道路,在浙青混凝土製作過程中, 要將浙青或其他物質進行加熱進行混合配料,此時需要反應釜進行加熱混合,反應釜在使 用過程中,往往需要加熱裝置對混合料進行加熱,現有的反應釜控制溫度性能較差,容易照 成混合料溫度不在預定溫度範圍內,影響混合料的質量,進而影響鋪設的道路的質量。另 外,反應釜的前後道工序與反應釜供料,需要人工操作,且對反應釜內浙青混合料的液位的 指示大多採用浮子指針形式,甚至通過目測或估計來確定,這類方法不能準確的反應液位 高度,且使用者不能實時了解反應釜內浙青混合料的液位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一釜體,所述釜體上設有攪 拌裝置和加熱裝置,所述釜體上還設有一液體進料管、一固體進料管、一出料管,其特徵在 於,所述底座與所述釜體的連接處設有至少一個稱重傳感器,所述稱重傳感器連接一微型 處理器系統,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一提示裝置。通過稱重傳感器測得釜體內浙青混合物的重量,微型處理器系統將重量信息折合 成釜體內浙青混合物的容積,一方面更能實時顯示釜體內浙青混合物的重量變化,另一方 面可以準確的了解釜體內浙青混合物的液位高度,稱重傳感器將此重量信息傳送給微型處 理器系統,微型處理器系統控制提示裝置,提示使用者釜體內浙青混合物的重量或液位,上 述設計,可以在浙青混合物的使用過程中起到實時監控的作用。所述液體進料管和所述固體進料管上分別設有進料控制閥,所述進料控制閥的控 制輸入端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所述出料管上設有一出料控制閥,所述出料控制閥的 控制輸入端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微型處理器系統通過稱重傳感器檢測到釜體內浙青 混合物的液位過高時,控制進料控制閥停止前道工序的供料,當釜體內浙青混合物的液位 過低時,控制出料控制閥停止向後道工序供料,實現智能控制目的。所述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還包括一溫度調節裝置,所述溫度調節裝置包括一顯 示面板、一調節鍵盤、一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釜體上,所述溫度傳感器、 顯示面板和調節鍵盤分別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的信號輸出端連 接所述加熱裝置的控制輸入端。使用者通過調節鍵盤和顯示面板設定浙青混合料所需溫 度,微型處理器系統根據設定溫度,結合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實時調節加熱裝置,上述 設計使本實用新型既具有溫度可調功能,又能有效節約能源。顯示面板還可以顯示釜體內 浙青混合物的重量和液位。[0009]所述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還包括一乳化裝置,所述乳化裝置包括一乳化機構、 一驅動所述乳化機構的驅動電機,所述乳化機構包括定子及與所述定子轉動配合的轉子, 所述轉子與所述驅動電機連接,所述乳化機構設置在所述釜體內。本實用新型在反應釜原 有的基礎上再增加乳化裝置,可使釜體內的浙青混合物混合充分,在浙青混合物的製作中 省去了乳化機這一步驟,節省製作時間,降低生產成本。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所述攪拌裝置的控制輸入端。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調節鍵 盤和顯示面板設定攪拌時間,微型處理器系統控制攪拌裝置的攪拌工作,使本實用新型實 現智能化。所述釜體呈一 「U」形釜體,所述底座下方還設有至少兩個輪子。便於移動本實用 新型。有益效果由於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根據釜體內浙青混合物液位的高 低,及時通知操作人員液位信息,且能自動調節前道工序和後道工序之間的供料平和,結構 簡單、使用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 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參照圖1、圖2,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包括底座1,底座1上設有釜體2,釜體2 上設有攪拌裝置和加熱裝置,釜體2上還設有液體進料管21、固體進料管22、出料管23,底 座1與釜體2的連接處設有至少一個稱重傳感器3,稱重傳感器3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4, 微型處理器系統4連接一提示裝置5。通過稱重傳感器3測得釜體2內浙青混合物的重量, 微型處理器系統4將重量信息折合成釜體2內浙青混合物的容積,一方面更能實時顯示釜 體2內浙青混合物的重量變化,另一方面可以準確的了解釜體2內浙青混合物的液位高度, 稱重傳感器3將此重量信息傳送給微型處理器系統4,微型處理器系統4控制提示裝置5, 提示使用者釜體2內浙青混合物的重量或液位,上述設計,可以在浙青混合物的使用過程 中起到實時監控的作用。液體進料管21和固體進料管22上分別設有進料控制閥M,進料控制閥M的控制 輸入端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4 ;出料管23上設有一出料控制閥25,出料控制閥25的控制輸 入端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4。微型處理器系統4通過稱重傳感器3檢測到釜體2內浙青混 合物的液位過高時,控制進料控制閥M停止前道工序的供料,當釜體2內浙青混合物的液 位過低時,控制出料控制閥25停止向後道工序供料,實現智能控制目的。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還包括溫度調節裝置,溫度調節裝置包括顯示面板61、調 節鍵盤62、溫度傳感器63,溫度傳感器63設置在釜體2上,溫度傳感器63、顯示面板61和 調節鍵盤62分別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4,微型處理器系統4的信號輸出端連接加熱裝置的 控制輸入端。使用者通過調節鍵盤62和顯示面板61設定浙青混合料所需溫度,微型處理器系統4根據設定溫度,結合溫度傳感器63檢測的溫度,實時調節加熱裝置,上述設計使本 實用新型既具有溫度可調功能,又能有效節約能源。顯示面板61還可以顯示釜體2內浙青 混合物的重量和液位。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還包括乳化裝置,乳化裝置包括乳化機構71、驅動乳化機 構的驅動電機72,乳化機構71包括定子及與定子轉動配合的轉子,轉子與驅動電機72連 接,乳化機構71設置在釜體2內。本實用新型在反應釜原有的基礎上再增加乳化裝置,可 使釜體2內的浙青混合物混合充分,在浙青混合物的製作中省去了乳化機這一步驟,節省 製作時間,降低生產成本。微型處理器系統4連接攪拌裝置的控制輸入端。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調節鍵盤62和 顯示面板61設定攪拌時間,微型處理器系統4控制攪拌裝置的攪拌工作,使本實用新型實 現智能化。微型處理器系統4也可以連接乳化裝置的驅動電機72的控制輸入端。使用者 也可以通過調節鍵盤62和顯示面板61設定乳化時間。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及轉動軸, 轉動軸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葉片,以便更好的攪拌浙青混合物。[0021 ] 提示裝置5包括聲音報警模塊,聲音報警模塊包括蜂鳴器,微型處理器系統4設有 液位報警範圍值和溫度報警範圍值,釜體內液位高於或低於液位報警範圍值和溫度報警範 圍值時,蜂鳴器報警提示。釜體2呈「U」形釜體2,底座1下方還設有至少兩個輪子。便於 移動本實用新型。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 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 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 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 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1.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一釜體,所述釜體上設有攪拌 裝置和加熱裝置,所述釜體上還設有一液體進料管、一固體進料管、一出料管,其特徵在於, 所述底座與所述釜體的連接處設有至少一個稱重傳感器,所述稱重傳感器連接一微型處理 器系統,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一提示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其特徵在於,所述液體進料管和所 述固體進料管上分別設有進料控制閥,所述進料控制閥的控制輸入端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 系統;所述出料管上設有一出料控制閥,所述出料控制閥的控制輸入端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 系統。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溫度調節 裝置,所述溫度調節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一調節鍵盤、一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設 置在所述釜體上,所述溫度傳感器、顯示面板和調節鍵盤分別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所 述微型處理器系統的信號輸出端連接所述加熱裝置的控制輸入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乳化裝置,所 述乳化裝置包括一乳化機構、一驅動所述乳化機構的驅動電機,所述乳化機構包括定子及 與所述定子轉動配合的轉子,所述轉子與所述驅動電機連接,所述乳化機構設置在所述釜 體內。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型處理器系 統連接所述攪拌裝置的控制輸入端。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彩色浙青生產用反應釜,其特徵在於,所述釜體呈一「U」形釜 體,所述底座下方還設有至少兩個輪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反應釜。彩色瀝青生產用反應釜,包括底座,底座上設有釜體,釜體上設有攪拌裝置和加熱裝置,釜體上還設有液體進料管、固體進料管、出料管,底座與釜體的連接處設有至少一個稱重傳感器,稱重傳感器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提示裝置。由於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根據釜體內瀝青混合物液位的高低,及時通知操作人員液位信息,且能自動調節前道工序和後道工序之間的供料平和,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C08L95/00GK201834870SQ20102054858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9日
發明者李繼臣 申請人:上海世梁道路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