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350字
2023-09-22 05:37:35 2
篇一: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一本傳統知識的教育重點;一本歷來備受推崇,稱之為「袖裡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啟蒙教材。
三字經的每一句當中,即便於記誦,又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有幾句使我心曠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學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學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長大了一事無成,看看別的同學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現在才後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句,就是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意思就是當時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女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夫妻之間要和順相處。想想如今,夫妻如果過不下去就要離婚,還談什麼和順,要不就是因為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應該呀!
三字經,一本被人稱之為「若能句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它洋溢著儒學教育的氣息,全篇以孺子思想貫之。
篇二: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教育的主要記載。所以我為了了解歷史,也要勤奮起來讀三字經了。
《三字經》裡的內容很多,但是我喜歡的有這幾個。如:孔融讓梨、孟母三遷和黃香的故事。孔融讓梨和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一定知道。但是,同學們知道黃香的故事嗎?不知道就趕緊聽我講吧!黃香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從小他就和父親相依為命。為了不讓父親太辛苦,黃香把家務事全包了,別的孩子在開心的玩耍時,他就在家劈柴做飯。夏天,父親睡覺的時候黃香就我父親扇扇子。到了冬天,他總是先把被窩捂熱之後,才讓父親上床睡覺。後來黃香當了官,但他仍然很孝順父親。正應了一句名言: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燒。
這黃香的故事就講完了,你有什麼感受嗎?如果沒有,就來聽聽我對孔融和黃香的故事的感受吧!孔融他從小懂得謙讓,而黃香從小懂得孝敬父親。同學們,他們兩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使三字經裡還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人,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篇三:讀《三字經》有感
寒假裡,我的書櫃多了一位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到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寫作」之用的。
回到家,我靜靜的坐在書桌前朗讀《三字經》一口氣竟讀完了整本書。讀完後,我感到知識豐富了許多。並從中找到我最記憶猶新的兩句話:「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和「融四歲 能讓梨 第於長 宣先知」讀完這兩句話,我深有感觸和慚愧,黃香九歲時就知道要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禮讓同輩,讓大的梨子給哥哥弟弟吃,自己卻吃小的梨子。
讀完黃香和孔融的故事後,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比我小的孩子都能做到,而我為什麼沒有做到呢?回想起來真後悔,今後我要像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和孝敬親人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來回報父母。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用不退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言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篇四:讀三字經有感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
我最喜歡曾子殺豬這個故事。這篇文章主要敘述曾子的母親跟小孩說:「去外面殺頭豬給孩子吃。」曾子爭著要出去,媽媽拒絕了。
第二天,曾子的父親見到了曾子的母親,曾子之父知道母親沒帶孩子來殺豬,曾子之父非常生氣,父親說:「你怎麼沒帶孩子來殺豬。」曾子之母向他說:「和孩子開玩笑。」
曾子之父覺得母親在撒謊,就跟他說,欺騙小孩是不對的。「
最後,曾子的父親將豬殺了,帶回家給兒子。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誠實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一個人如果不誠實,會失去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以前我經常撒謊,撒謊的原因是不想承擔錯誤。因為承擔錯誤會被爸爸挨訓。
撒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有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因為男孩經常撒謊,大家不相信他,最後非常悲慘,大家都知道,我也不重複了。
我們不能像狼來了的小男孩一樣,要做個誠實又守信的人,也就是說要守信。說話就要算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如果一個學生連誠信都做不到,根本不是學生。
這和人差不多。
篇五:讀三字經有感
我讀過很多書,但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還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會引起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在《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時,就非常孝順父母。每當夏天,他總是先把枕席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休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呀!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種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記得我四歲時發高燒,晚上睡覺時總是不停地蹬被子,爸爸為了我,竟一夜都沒睡覺,一會兒摸摸我的頭,一會兒給我物理降溫,每當想到這件事,我就能體會到父母愛的偉大。現在我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吃,等他們吃完了我再吃。爸爸媽媽吃完後,總是不忘說一句:」盼盼,你長大了,真棒!「
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裡的精神和智慧。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
篇六: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一本傳統知識的教育重點;一本歷來備受推崇,稱之為」袖裡通鑑綱目「 , 」千古一奇書「;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啟蒙教材。
三字經的每一句當中,即便於記誦,又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有幾句使我心曠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學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學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長大了一事無成,看看別的同學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現在才後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句,就是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意思就是當時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女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夫妻之間要和順相處。想想如今,夫妻如果過不下去就要離婚,還談什麼和順,要不就是因為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應該呀!
三字經,一本被人稱之為」若能句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它洋溢著儒學教育的氣息,全篇以孺子思想貫之。
篇七: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 一部蒙學著作,到到現在已經家喻戶曉了。它三字一句,每一句都有著不同的含義,讓我們體會著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一塊玉的質地很好,但是如果不經過玉工的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看,就是這幾個普普通通的 字就體現出了不同的含義,不同的道理。
三字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有一個個民間故事組成的。像」融四歲,能讓梨。第於長,宜先知。「就向我們敘述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講的是: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四歲時他就懂得謙讓之禮。一天,他在一筐梨中挑了最小的,把剩下的留給了哥哥們。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是小弟之輩,年紀尚且幼小,自應取小,犯上,不妥。「
三字經不光要背,還要體會每一句話的人生哲理那樣才會有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