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讀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有感

2023-09-22 19:57:10 1

  《此生未完成》是于娟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寫作的結果。下面是整理的日記讀後感,歡迎參考。

  讀《此生未完成》有感【篇1】

  認真地看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于娟,曾獲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學碩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生前在復旦大學執教,正當她學業有成,羽翼豐滿,剛要振翅高飛的時候,卻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書中大量的文稿是于娟在身患重病的時候,堅持在她的博客裡寫的,所以被稱作是于娟的生命日記。文中真實而詳細地記錄了她與病魔抗爭的心路歷程,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樂觀、她的堅強、她對生命的珍視、對親人深深的愛,雖然走在生與死的邊緣,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就象是黑夜裡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墜入無邊的深淵,但她卻還在想著如何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她的無畏施,她對自己患病原因的分析,以及她的博文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警醒世人,她希望可以對他人有益,哪怕有一個人受益也是好的。文中我們感受到了她非同尋常的苦痛,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她孱弱的軀體裡無比強大的內心世界,令人震憾,感人至深,發人深思!

  在生命彌留之際,她的人生感悟值得我們深思。「在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裡逃生死死生生之後,我突然覺得,一生輕鬆。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管閒事淡事,我不再有對手,不再有敵人,我也不再關心誰比誰強,課題也好,任務也罷,暫且放著。世間的一切,隔岸看花、雲淡風輕。」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

  她深深地愛著她的親人,她的孩子。「生與死,前者的路對我來說,猶如殘風蠶絲,而死卻是太過簡單的事。不僅簡單,而且痛快舒暢,不用承受日夜蝕骨之痛。但是死卻會讓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親人們承受幼年喪母、中年喪妻和老年喪子之痛。雖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為自己的親人抗爭與掙扎過。」

  「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汙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願意的。」

  相對於書中前半部分的苦痛和沉重,後半部分要輕鬆得多了,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活潑、快樂、聰慧、幸福的于娟,她談到了她的童年、她的故鄉、她的愛人、她的朋友,字裡行間流露著濃濃的鄉情、親情、友情。然而時光瞬失,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已成美好的過往。童年時的瓜皮仗、朋友的婚戀故事、于娟對陳世美與秦香蓮故事的新觀點新看法,這些章節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這是于娟在生命彌留之際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本書帶給我這樣幾點啟示:

  一是我們要把名利看得淡些再淡些,不必為了所謂的名利而耗費心血,這些不過是過眼煙雲。

  二是要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父母和孩子,不要因為忙於工作或是別的事而忽略了自己最親的人。

  三是一定要珍惜生命,無論何種原因都不要輕易放棄。

  四是有病一定要早診治,切莫貽誤治病的最佳時機。書中說,于娟的病一查出就已是癌症晚期,並已造成骨轉移,實在讓人心痛,書中並未談到于娟之前有何症狀,不過我想,在她得病初期,應該會有一些不適的反應,可能她並未在意。

  讀《此生未完成》有感【篇2】

  過年總算有空閒時間了,於是年前把當當網收藏夾裡的圖書清洗了一遍,拿到書後我毫不猶豫選擇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先睹為快。因為很少關注網絡,我知道于娟的故事很晚,好像最初是從《讀者》上看到的,她的文字很觸動人心,我感覺這是一位別樣的女子,身患重疾仍有著鮮活的性情和探求真理的精神,我當時覺得她的文字對於研究腫瘤應該會有幫助,無奈平時忙於工作和家庭事務,終於可以在新年之初閱讀這本傾心已久的著作。向來讀書速度奇慢的我也僅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此書,我的初衷是想了解作者對於腫瘤的體驗和思考,而實際收穫卻遠大於此,作者對人性的拷問更值得我們沉思,我想她用飽含鮮血的文字不是想換的同情和惋惜,而是要喚醒沉迷於情權名利之中的人們,不要再重蹈她的覆轍,這是一位曾經風華正茂豪情萬丈的女青年用生命換得的。

  道家有句話叫做「大死之後才能大生」,是指沒有經歷過生死考驗的人是無法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事實上大多數人是在稀裡糊塗的過日子,而很少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于娟在發現疾病之前在不停為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從碩士到留學,到博士,到副教授,我相信如果她不得乳腺癌,接下來很快就會鎖定教授、博導,等等,其實這個過程是目前社會的潮流所在,是絕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價值觀,于娟的生命軌跡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縮影,所以于娟患病才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很多人在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于娟。常人眼中身患絕症是不幸至極,但在我看來她又是幸運的,她有近兩年的時間來思考死亡,她在離世之前有過兩次死裡逃生的經歷,最後她在生命彌留之際已經看淡了生死,死亡在她看來已經不再那麼可怕。

  其實最終誰都逃離不了死亡,只是大多數人都覺得死期尚遠,追求名利、享受生活才是當前最重要的,而且活人談死也顯得不吉利,這種觀念傳統其實和儒家教導有很大關係,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夫子如此,那平常百姓自然也不會在活著的時候去考慮死亡了。而西方哲學則把死亡作為重要的課題進行探討,但很多哲學家最終因找不到生死的意義而自殺或發瘋,再來看同樣產生於東方的佛教對生死的觀念,佛法認為生命是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的,如流水一般永無止息,只是生命的外在形態會發生改變,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同時也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把死亡比喻為換房子或外套,而其中的主人並無變化,中國人很容易接受這一觀念,但很難產生真正的信仰,因為佛法和世俗觀念差距太大,若無明師指點和自身修煉很難真正體悟,而真學佛之人首要任務就是了脫生死,只有看清了生死才能坦然面對死亡,才能珍惜當下的生命,所以真正的生死關係應該是「未知死,焉知生」。書中並未提及于娟對佛法的理解,但其最後也交代家人為其誦經念佛,可見她對佛法是有好感的,系統學佛已無可能,好在佛法是心地法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期望她在生死之際轉變心念,投生人天乃至往生佛國。

  我在腫瘤科工作已有十年時間,近兩三年來發現中青年腫瘤患者日益增多,而腫瘤的治療效果並無顯著提高,一個個英年早逝,一幕幕白髮人送黑髮人,現代醫學忙於去開發新藥,腫瘤患者也很少會思考發病的原因,于娟是個例外,不但去學習腫瘤方面的醫學知識,還反思自己的得病原因,她要用鮮活的事例告訴大家得腫瘤並不是平白無故的,確實是前因後果、真實不虛,這一方面源於她爽朗豁達、以誠待人的性格,一方面是她的社會責任感,不願讓他人再受同樣的傷害,儘管自己的生命已經危在旦夕,這無異於菩薩的品質。她反省諸如晚睡熬夜、大量肉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還有強烈的控制欲,這是很多病人和醫生從未注意過的,我細想了一下,特別患乳腺癌的青年女性很多都是女強人,至少要掌控家庭的大權。從腫瘤的發病原因來看,不良的性格、情緒因素相對於生活習慣更為重要。

  于娟在瑞金醫院的治療方案從西醫的角度來看是很規範的,期間也選擇過中醫治療,只是很遺憾的遇到了騙子,高級知識分子卻不能識別低級的伎倆,看似荒誕不經,卻是真實寫照,而且屢試不爽,這也就是佛法一直強調人性始終沒有改變,儘管外部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古人常講「智者不惑」,而于娟和她的光頭丈夫在治病期間卻迷惑了,顯然他們還不是智者,人們容易把聰明和智慧混為一談,其實並不能等同,前者偏向於對知識技術的掌握,強調理性思維,後者則是對天地之道的體悟,是對事物的直覺判斷,可惜現代人離智慧之道已越來越遠。

  我對她患病後沒有得到高明中醫的治療並無太多惋惜,因為她從發現疾病已經是「病入骨髓」,古人認為是「死症」,是「司命之所屬」,即使是扁鵲、華佗在世也無力回天。疼惜的是現在的中醫已經沒有早期發現疾病和「治未病」的能力,而是遵循「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下下工思路,甘願做西醫的附庸。在我看來,預防腫瘤是中醫的強項,一來大部分腫瘤早期已有症狀,只是西醫無法診斷,當然無從治療,而中醫可以從氣血陰陽方面調整,達到「陰平陽秘」、「以平為期」,二來中醫治療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而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低下,免疫監督功能失常,導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無法平衡,癌細胞生長失控從而導致腫瘤形成,另外凡是高明的中醫都是調心調神的高手,能和患者進行內心世界的交流,能調整患者的不良情緒和性格,使患者獲得身心的長治久安。

  我不知此書的書名是否為于娟本意,但就書名而言已經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深深的思考。有多少人在一生中能完成自己所有的心願呢,一般人都是懷著遺憾離開這世界,那再多活個幾年哪怕幾十年又是怎樣呢?其實並無多大的區別,只是遺憾的內容更換了而已,而對世間的眷戀依舊,那是由人的凡夫性決定的。佛法只把人簡單分為兩種,凡夫或佛,《六祖壇經》說「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人在沒有悟道之前都是凡夫,而凡夫的特性是無明,是執著,是貪嗔痴,是煩惱不斷,最終是苦不堪言,但並不是沒有希望,凡夫通過學習佛法、修正佛法,可以轉凡成佛,從而看淡、放下、解脫,只有解脫之人才能從容赴死,才能無怨無悔,才能不留遺憾。在我看來于娟未完成的不是她的事業,也不是她的家庭,而是她對世界如實的認識,還有她自身生命品質的改變。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