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細胞培養池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21:50:45 1
專利名稱:一種細胞培養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生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生物科學研究中用於培養細胞的培養容器,尤其是在同一容器中能先隔離培養兩種不同細胞使其分別貼壁生長形成細胞群,而後使兩細胞群繼續延伸生長直至相互接觸並形成明顯細胞交界區的細胞培養池。
背景技術:
目前,生物科學研究中用於培養細胞的培養瓶、培養板、培養池、培養皿等細胞培養容器的底部均為平面,當研究人員接種某種細胞於培養容器中時,由於接種入的細胞是與液態的培養基一同注入培養容器中,細胞在培養基中處於懸浮狀態,故接種入培養容器的細胞將均勻地隨著液態的培養基分布於整個容器範圍,靜置一段時間後根據接種入的細胞種類的不同,有的種類的細胞將貼壁生長,有的種類的細胞將懸浮生長,貼壁生長的細胞將均勻分布並貼附於容器底部,懸浮生長的細胞將均勻分布於容器裡的培養基中。當只需 要研究一種細胞的特性時,一個培養容器中只需培養一種待研究的細胞,研究人員使用常用的平底型細胞培養容器就能達到研究目的。但是當需要研究兩種不同種類的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時,如果在常用的平底型細胞培養容器中直接接種入這兩種待研究的細胞,那麼兩種細胞將相互混勻並均勻地分布於培養容器中,使得研究者只有可能得到兩種不同種類的細胞相互混勻生長時的情況,而無法得到兩種細胞先分別獨立生長為細胞群再繼續生長直至相互接觸並形成的一個明顯的細胞群交界區的情況。也就是說,使用常用的平底型細胞培養容器無法研究兩細胞群交界區處細胞之間相互接觸時的生物學行為情況,局限了細胞生物學研究。
發明內容
為了達到使兩種不同種類的細胞先分別獨立生長為細胞群,然後繼續生長直至相互接觸並形成的一個明顯的細胞群交界區,且便於進一步觀察兩種細胞群交界處的細胞生物學行為情況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細胞培養池,能夠在同一容器中實現使兩種不同種類細胞在接種初期分別獨立生長為細胞群而後繼續生長至相互接觸的要求,並能得到明顯的細胞群交界區,便於研究者觀察兩種細胞群交界區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時的生物學行為情況。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培養池設計為一由側壁和底壁構成的容器狀結構。在側壁的頂端分布有數個向外伸展的側翼,用來擱於六孔板各孔口的邊緣處,以便於取放。底壁由位於底壁中部的平臺部和位於該平臺部兩側的弧面及斜坡狀平面構成。位於底壁中部的平臺部為供兩細胞群形成細胞交界處的區域,將其設計為平面,是為了便於研究者直接於顯微鏡下觀察細胞交界區的細胞生物學行為。平臺部與斜坡狀平面之間設置有弧面,即以弧面平滑連接平臺部和斜坡狀平面。以弧面連接是為了利於細胞從平臺部兩邊的斜坡狀平面爬行延伸生長至平臺部。
平臺部兩側的斜坡狀平面向外下方延伸至側壁底端並與側壁相連接。兩側的斜坡狀平面分別為兩種細胞貼壁生長並形成細胞群的區域。斜坡狀平面與側壁所成的夾角範圍是30度到75度。該角度範圍設計利於接種初期細胞的隔離生長以及後期細胞群向平臺部的延伸生長。以上結構設計中位於平臺部兩側的弧面及斜坡狀平面均關於平臺部的長軸對稱。細胞培養池側壁和底壁之間嚴密接合或整個細胞培養池一體化成型以保證不漏水。當接種入兩種不同種類的細胞時,一種細胞接種於平臺部的一側,另一種細胞接種於平臺部的另一側,液體培養基的液面高度不超過平臺部,這樣兩種細胞即可隔離生長。將培養池置入六孔細胞培養板中以保持無菌,並放入細胞培養箱中培養。當兩種細胞均貼壁生長為細胞群後,增加培養基的量,使培養基液面升至略高於平臺部,則兩種細胞群均會向平臺部生長延伸,當兩細胞群生長至在平臺部相互接觸時,即可通過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技術處理並在顯微鏡下觀察其交界區處兩種細胞相互作用時的生物學行為情況,並與非交界區的細胞進行對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夠在同一容器中實現使兩種不同種類細胞在接種初期分別獨立生長為貼壁的細胞群,而後繼續生長直至兩群細胞相互接觸的要求,並能得到明顯的細胞群交界區,便於研究者觀察兩種細胞群交界區處細胞相互作用時的生物學行為。特別適合腫瘤細胞侵襲正常組織細胞的細胞生物學模型和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細胞生物學模型的建立。結構簡單,便於批量生產。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圖I是細胞培養池第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圖(根據機械製圖規範,圖中線代表所標示面為曲面,不代表任何實體結構)。圖2是細胞培養池第一個實施例垂直於平臺部4長軸的縱剖面結構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圖4是細胞培養池第一個實施例過平臺部4長軸的縱剖面結構圖。圖5是圖4的B-B』剖視圖。圖6是細胞培養池第二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圖。圖7是細胞培養池第二個實施例垂直於平臺部4長軸的縱剖面結構圖。圖8是圖7的C-C』剖視圖。圖9是細胞培養池第二個實施例過平臺部(4)長軸的縱剖面結構圖。圖10是圖9的D-D』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在圖I所示實施例I中,該細胞培養池設計為一圓柱狀容器,材料為無色高透明度晶體級聚苯乙烯。容器內徑30mm,側壁I高度16mm,側壁I厚度Imm,可置入普通六孔細胞培養板中。側壁I頂端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平行伸展的側翼3,側翼長2mm,寬2mm,厚1mm。容器底壁2厚度為1mm,底壁2由位於底壁2中部的平臺部4和位於該平臺部4兩側的弧面5及斜坡狀平面6構成。平臺部4為一水平平面,寬3mm,其長軸方向與側壁I相連接。平臺部4與斜坡狀平面6之間設置有弧面5,即以弧面5平滑連接平臺部4和斜坡狀平面6,該弧面5弧度為O. 394。平臺部4兩側的斜坡狀平面5向外下方延伸至與側壁(I)相連接,斜坡狀平面5與側壁I所成的夾角為67. 4度。整個細胞培養池一體化成型。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是當接種入兩種不同種類的細胞時,一種細胞接種於平臺部4的一側,另一種細胞接種於平臺部4的另一側,液體培養基的液面高度不超過平臺部4,這樣兩種細胞即可隔離生長。將培養池置入六孔細胞培養板中以保持無菌,並放入細胞培養箱中培養。當兩種細胞均貼壁生長為細胞群後,增加培養基的量,使培養基液面升至略高於平臺部(4),則兩種細胞群均會向平臺部(4)生長延伸,當兩細胞群生長至在平臺部(4)相互接觸時,即可通過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技術處理並在顯微鏡下觀察其交界區處兩種細胞相互作用時的生物學行為情況,並與非交界區的細胞進行對比。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能夠在同一容器中實現使兩種不同種類細胞在接種初期分別獨立生長為貼壁的細胞群,而後繼續生長直至兩群細胞相互接觸的要求,並能得到明顯的細胞群交界區,便於研究者觀察兩種細胞群交界區處細胞相互作用時的生物學行為。 特別適合腫瘤細胞侵襲正常組織細胞的細胞生物學模型和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細胞生物學模型的建立。結構簡單,便於批量生產。實施例2在圖6所示實施例2中,該細胞培養池設計為一正四稜柱狀容器,材料為無色透明的玻璃。四稜柱狀側壁I邊長20mm,側壁I高度10mm,側壁I厚度1mm,可置入普通六孔細胞培養板中。偵彳壁I頂端的4個角處分別有4個向外平行伸展的側翼3,側翼3長2mm,寬2mm,厚1mm。容器底壁2厚度為Imm,底壁2由位於底壁2中部的平臺部4和位於該平臺部4兩側的弧面5及斜坡狀平面6構成。平臺部4為一長方形水平平面,寬3_長20_。平臺部4與斜坡狀平面6之間設置有弧面5,即以弧面5平滑連接平臺部4和斜坡狀平面6,該弧面5弧度為O. 358。平臺部4兩側的斜坡狀平面5向外下方延伸至與側壁I相連接,斜坡狀平面5與側壁I所成的夾角為69. 5度。細胞培養池各部分之間嚴密接合。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與有益效果與實施例I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細胞培養池,由側壁(I)和底壁(2)構成的容器狀結構,在側壁(I)的頂端分布有向外伸展的側翼(3),底壁(2)由位於底壁(2)中部的平臺部⑷和位於該平臺部⑷兩側的弧面(5)及斜坡狀平面(6)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細胞培養池,其特徵在於,底壁(2)中部的平臺部(4)為一水平平面,平臺部(4)與斜坡狀平面(6)之間設置有弧面(5),即以弧面(5)平滑連接平臺部(4)和斜坡狀平面(6)。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細胞培養池,其特徵在於,位於底壁(2)中部的平臺部(4)兩側的斜坡狀平面(5)向外下方延伸至至側壁(I)底端並與側壁(I)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細胞培養池,其特徵在於,斜坡狀平面(5)與側壁(I)所成的夾角範圍是30度到75度。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細胞培養池,其特徵在於,該細胞培養池由無色透明的塑料或玻璃製成。
全文摘要
一種細胞培養池,能夠在同一容器中實現使兩種不同種類細胞先分別獨立生長為細胞群,而後生長至兩群細胞相互接觸形成細胞交界區要求的細胞培養池。它是一種透明容器,包括側壁(1)和底壁(2),側壁(1)的頂端分布有數個向外伸展的側翼(3),底壁(2)由位於底壁(2)中部的平臺部(4),位於該平臺部(4)兩側的弧面(5)和斜坡狀平面(6)構成。研究人員分別接種兩種細胞於平臺部(4)兩側,培養基液面須低於平臺部(4),兩種細胞即可隔離生長,待細胞貼壁形成細胞群後,加培養基至平臺部(4)以上,兩種細胞即向拱頂平面生長延伸,當兩細胞群生長至相互接觸時,即可於顯微鏡中觀察拱頂平面細胞交界處兩種細胞相互作用時的生物學行為情況。
文檔編號C12M3/04GK102925356SQ20111022726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9日
發明者李揮力, 王國斌, 陶凱雄, 王繼亮, 黃坤 申請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