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安娜·卡列尼娜》小說有感
2023-09-22 12:58:35 1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下面請看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一
輕輕合上書本,回味似地閉上眼睛,心中還在咀嚼著那詩一樣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從眼前飄過。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描述了一個風華正茂的上層婦女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伏倫斯基一位風度翩翩的貴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會的壓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愛情中也找不到寄託,在無路可走時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首先禁不住讚嘆安娜的美:雙頰和下巴上分明的酒宴,嘴唇的優美線條,蕩漾在整個臉上的笑意,眼睛裡閃爍的光芒,動物的優美和靈活……無論誰都會被她迷住。但接著又會為她的而遺憾,如此美麗、聰明、真誠的婦女卻因一場不應該的愛情而進退兩難,對謝爾查真摯的愛讓她寢食難安,為了純潔的愛情,她敢於出走,掙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壓力讓安娜無法與丈夫離婚,追求自由的愛情,最終臥軌自殺。
小說還側面描寫了列文和吉娣的愛情,兩人都正直純潔,滿足於擁有的幸福,更多地敘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獲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脫。
我想,在那個動亂的時候,安娜的所作所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衝破宗教組成的無形的大網,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這種勇敢不由得讓我敬佩。
讀《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學作品。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二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緻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已經有了五個孩子,仍和法國家庭女教師相戀,和妻子多麗鬧翻,安娜從彼得堡乘車到莫斯科去為哥嫂調解,在車站認識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畢業於貴族軍官學校,後涉足於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風度得到了多麗的妹妹凱蒂的垂青,但他只與她調情,並無意與她結婚。
而深愛著凱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從鄉下來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凱蒂求婚。但凱蒂卻拒絕了他的求婚,她正想像著與渥倫斯基將來的幸福生活。渥倫斯基是一個年輕英俊而風流倜儻的男子,令許多貴族小姐傾心。在他看到安娜時被安娜所俘虜,他在薛傑巴史達林基公爵家的舞會上,向安娜大獻殷勤。而凱蒂精心打扮想像著渥倫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倫斯基眼裡,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樣的出眾。凱蒂發現渥倫斯基和安娜異常地親熱,這使她感到很苦悶。安娜不願看到凱蒂痛苦,勸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隨後渥倫斯基也來到彼得堡,開始對安娜的熱烈的追求,他參加一切能見到安娜的舞會和宴會,從而引起上流社會的流言蜚語。起初,安娜還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不久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
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其貌不揚,在官場中卻是個地位顯赫的人物,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傾心相愛的情感,他認為:他和安娜的結合是神的意志。他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卡列寧認為安娜有失檢點,迫使她提前退場。安娜無法忍受丈夫的虛偽與自私「我愛他……我憎惡你……」。卡列寧考慮了決鬥但又怕死;離婚又損名譽,考慮再三最後決定「不能因為一個下賤的女人犯了罪的緣故使自己不幸」,於是他要安娜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
安娜已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時,由於產褥熱而感染重病,拍電報給到邊遠省份去調查的卡列寧,卡列寧匆匆趕回,但心裡希望妻子早點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喚卡列寧的名字,請求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受到感動,原諒了她和渥倫斯基的背叛。
由於卡列寧的令人吃驚的寬厚,渥倫斯基感到自己是那麼的卑劣、渺小。安娜的愛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麼的渺茫,絕望、羞恥、負罪感使他舉起了手槍自殺,但沒有死。死而復生的渥倫斯基和安娜的愛情更加熾熱,渥倫斯基帶著安娜離開了彼得堡,他們到國外旅行去了。
在奧勃朗斯基家的宴會上,列文與凱蒂彼此消除了隔閡,互相愛慕。不久他們結婚了,婚後他們回到列文的農莊,凱蒂親自掌管家務,列文撰寫農業改革的論文,他們生活很幸福美滿。
旅行了三個月,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但她卻以名譽和兒子為代價。歸國後,她沒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館裡,由於思念兒子,在兒子謝遼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無邪的謝遼沙不放媽媽走,他含著淚說:「再沒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們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舊日的親戚朋友拒絕與安娜往來,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倫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輿論的壓力所壓倒,與安娜分居,儘量避免與她單獨見面,這使安娜感到很難過,她責問道:「我們還相愛不相愛?別人我們用不著顧慮。」
在一次晚會上,安娜受到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回來後渥倫斯基卻抱怨她,不該不聽勸告去參加晚會。於是他們搬到渥倫斯基的田地莊上居住。渥倫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寧正式離婚,但她又擔心兒子將來會看不起她。3個月過去了,離婚仍無消息。
渥倫斯基對安娜越來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樂部去,把安娜一個人扔在家裡,安娜要求渥倫斯基說明:假如他不再愛她,也請他老實說出來,渥倫斯基大為惱火。一次,渥倫斯基到他母親那兒處理事務,安娜問他的母親是否要為他說親,他要安娜不要誹謗他尊敬的母親,安娜認識到渥倫斯基的虛偽,因為他並不愛他的母親。 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準備自己坐火車去找他,她想像著現在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裡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說他10點鐘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你折磨我了」,起了一種絕望而決心報復的心態,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卡列寧參加了安娜的葬禮,並把安娜生的女兒帶走了。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作戰,但願求得一死。
文章最後以安娜,渥倫斯基和凱蒂,列文做對比,對比了兩個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結局。
安娜,因為出生在貴族家庭,年紀輕輕的就被姑母嫁給了卡列寧,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渥倫斯基的熱烈追求讓她冰冷的心重新燃燒了起來,他的愛是安娜不顧名譽的毀壞,放棄做個好妻子好母親,卡列寧的虛偽沒有讓她屈服,她和渥倫斯基衝破了重重藩籬最終走到了一起,可是發現勝利的彼岸並不是繁華燦爛,而是大家的不解和蔑視,他們可以漠視所有人但是不能戰勝自己,他們之間因為重重小事出現了裂痕,安娜的疑心和渥倫斯基的虛榮心足以讓他們破裂千百回,安娜的母愛也使她不能自拔,不敢離婚,她覺得她被所有人都遺棄了,她的生活不再有意義,她的家庭,她的愛人都讓她苦惱不已,她選擇了第一次見到渥倫斯基的車站臥軌自殺來逃避重重折磨。
列文和凱蒂雖然平平淡淡的開始,但是他們生活在一起很幸福。列文想改革農場制度,經過多次修改總算取得成效。列文是一個憨厚樸實的人,也許他不能給你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在他細水長流的柔情讓你終會被感動,他思想上也是進步的積極分子,願意為大家謀福利。通過對比安娜和凱蒂的家庭愛情,也讓我們明白了很多。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她有思想有追求,但是也都局限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當她不能改變她的生活來達到她的追求時,她選擇了放棄,她曾經那麼的熱情奔放,躊躇滿志到最後的意志消沉,自怨自艾,中間有著複雜的心理變化。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兩條主要的平行線索和一條聯結性次要線索結構而成的,整體上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安排下來」的那個時代在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說通過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係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通過列文——吉提線索描繪出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地主經濟面臨危機的情景,揭示出作者執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麗——奧勃朗斯基這一次要線索巧妙地聯結兩條主線,在家庭思想上三條線索相互對應、參照,勾勒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是一本反映了當時俄國社會的複雜社會關係和人們的生活習俗,是一本反映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百科全書,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