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回答下雨問題(轉發本文幫非洲人求雨)
2023-09-27 05:38:57 10
「春雨貴如油」,
近日,在中國西北內陸腹地甘肅,
多地出現長時間的無有效降水,
或有春季旱象「露頭」跡象。
但就乾旱而言,
將中國西北與非洲東北比較一下,
也就成了「溼潤的天堂」。
編者預測,
下圖能入選《國家地理》2022年度圖片。
2021年12月9日,肯亞瓦吉爾郡,一頭長頸鹿死在路邊。
攝影:ED RAM, GETTY IMAGES
不僅因其視覺效果較為震撼,
更因其傳遞的信息過於糟心,
非洲之角(非洲東北)遭遇歷史性乾旱,
面臨極端困境的人數達——
2000萬。
在非洲之角,
1次降雨中斷,
人們便會苦於乾旱;
2次降雨中斷,
已能造成饑荒橫行;
但非洲之角大部地區已連續3次降雨中斷。
如果即將到來的雨季依然沒雨,
那麼就是連續4次、
近40年來最嚴重、最長時間的乾旱。
※非洲之角:位於非洲東北部,輪廓如犀牛角狀向東突出。該地區總面積約20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億。
連山羊都渴暈了。
肯亞的一家人離鄉尋找水源,只能用驢車把虛弱的山羊運走。
攝影:ED RAM, GETTY IMAGES
先死的是綿羊,然後是山羊,
最後居然連「沙漠之舟」駱駝都難以倖免。
非洲之角持續乾旱,
該地數百萬頭駱駝和其他牲畜陸續死亡。
※駱駝一直是索馬利亞文化的核心
5個月大的駱駝巴魯德正拽著當地人的頭巾。「巴魯德」在索馬利亞語中是「堅韌」的意思,它的母親懷著它從一場毀滅性的乾旱中倖存下來,它因此得名。
攝影:NICHOLE SOBECKI
在肯亞瓦吉爾郡,由於缺少食物和水,瘦骨嶙峋的駱駝只能從莫切薩附近的一口鹹水井飲水。
攝影:ED RAM, GETTY IMAGES
頻繁的乾旱和不穩定的降雨正在考驗著駱駝著名的適應力,索馬利亞人與駱駝之間古老的羈絆正岌岌可危。
攝影:NICHOLE SOBECKI
圖中女子名叫Rahma Hassan Mahmoud;嚴重的乾旱曾奪走了她300隻綿羊、山羊以及20頭駱駝生命。
攝影:NICHOLE SOBECKI
針織毯覆蓋著為大象孤兒輸液的靜脈導管。約一個月大時,它掉進井裡而受傷,此類事故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因為人們必須多挖深井以應對持續乾旱。
攝影:AMI VITALE
在遠古時期,非洲之角以「香料之地」聞名世界,古羅馬人曾多次派遠徵隊到該地區尋找乳香、沒藥等珍貴香料。這裡更是世界的動物天堂:每年5-9月,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都在坦尚尼亞與肯亞兩國間上演,白犀牛、沙羚、細紋斑馬等珍貴物種棲居於此;非洲象、獵豹、長頸鹿等動物也在此繁衍生息。
在肯亞與坦尚尼亞間遷徙的角馬群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肯亞的白犀牛
攝影:ROBIN MOORE
非洲之角的獵豹及其幼崽
攝影:FRANS LANTING
在肯亞北部的納穆尼亞克保護區,一群高大的網紋長頸鹿在吃草。
攝影:AMI VITALE
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太陽落山時象群的剪影
攝影:SUSAN SCHMITZ,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在索馬利蘭地區,80%的人口以牲畜維持生計。
攝影:Robin Hammond
通常,
非洲之角每年會有兩次雨季——
10月到12月的「短」雨季;
3月到5月的「長」雨季。
大約每5、6年,
這裡會因某個雨季中斷,
致使短時間乾旱。
然而,
從1999年開始,
長雨季中斷的時間越來越頻繁,
平均每兩三年就會出現一次。
一次雨季中斷,困難漸漸浮現;
但連續兩次,便會造成饑荒。
而吉布地、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這四個國家已經連續3個雨季沒有降水了!如果下一個雨季依然缺席,將會是該地區40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類似2011年索馬利亞25萬人喪生的饑荒悲劇可能會再度發生,甚至更為慘烈,更為深遠。
持續缺水的日子裡,奈洛比居民會用各種容器蓄水。
攝影:DONWILSON ODHIAMBO, SOPA IMAGES, LIGHTROCKET, GETTY IMAGES
根據氣候模型生成的全球降水預估地圖,非洲之角近期乾旱的根源在於西太平洋水域日漸變暖,以及名為「拉尼娜」的氣候現象。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自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後,西太平洋的溫度居高不下,拉尼娜現象也越變越頻繁。據統計,拉尼娜事件後,東非約80%地區雨季降水偏少。
索馬利亞拜多亞難民營(拜多亞為索馬利亞第三大城市),一名女子正在給孩子餵水。因為飢餓、乾渴,越來越多絕望的人從索馬利亞南部農村湧向拜多亞。
攝影:YASUYOSKI CHIBA, AFP, GETTY IMAGES
拜多亞難民營航拍圖。
攝影:YASUYOSHI CHIBA, AFP, GETTY IMAGES
氣候壓力放大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乾旱、貧窮、治理不力和內部衝突交織在一起,生靈塗炭,人命危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預計,這次災難或將催生460萬生態難民,近1100萬人流離失所。
肯亞南部的居民正齊心協力從政府提供的水箱中舀出最後一點水。
攝影:LYNN JOHNSON
在肯亞北部,加布拉婦女每天裝水與運水要花5個小時。
攝影:LYNN JOHNSON
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氣候變化不僅帶來長期的乾旱,
就算是降水也是極端降水。
2019年末-2020年初,肯亞遭受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攝影:DAVID CHANCELLOR
2019年10月到12月的傾盆暴雨引發了洪水,使得東非地區一瞬又迎來40年來最潮溼季節。據報導,350萬人遭受洪災影響,9.6萬隻動物罹難。不僅如此,雨水帶來的植被爆炸式增長,為蝗蟲提供了食物。2018年至2020年,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蟲瘋狂繁殖並橫掃幾乎半個大陸,甚至波及遠在南亞的印度。
成年沙漠蝗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害蟲之一:它每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約2克)的植物。圖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並非沙塵暴,而是黃色的沙漠蝗。
攝影:DAVID CHANCELLOR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東非地區主任Michael Dunford說道:「2011年,索馬利亞有25萬人罹難,但現在情況不一樣,因為自那之後,我們投資並改善了基礎設施。」Dunford繼續說:「然而,當連續3次雨季中斷後,乾旱的程度和規模會讓人們耗盡所有個人資源。我們只能希望下雨(正常降雨)。」
萬一轉發本文就能幫非洲之角求來雨水呢?不是極端降雨,而是「風調雨順」的雨;希望世界風調雨順。
點擊下圖或文末「閱讀原文」
預購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4月新刊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