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後感匯總
2023-10-14 11:13:04 2
馬說讀後感300字
今天,我又搜集到了韓愈的《馬說》這篇文章,讀後也有一些感槪。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裡馬」,對於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出了強烈的譴責。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當今年代,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姜太公釣魚式的等待已不適應社會需求了。
我是一個平庸的、貧窮的教師,不敢稱千裡馬,也不需要伯樂,但我會以自己淺薄的知識和才能,為社會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心盡力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因為這畢竟是我賴以生存的唯一出路!
馬說讀後感400字
從古至今,許多遭貶或遇挫之人,總愛仰天長嘆天公無眼識良才。至此,才有了韓愈老先生的著名理論: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雖有千裡之能,不以千裡稱也。
我不了解韓愈老先生當時是何種心態,也不明白為何古時候有眾多良才被埋沒在歷史塵煙中。但我有一點不解:既然是千裡馬,為何「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如果真有蓋世之能,為何只甘於平庸,而不去尋求機遇呢?
「毛遂自薦」的佳話至今有口皆碑。他起先只是一隻常馬,但他懷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請處於囊中,得脫穎而出」,最終合縱成功。
儘管現在你只是一匹常馬,但沒有關係,只要你在槽櫪之間懷有一顆自信之心,擁有一份堅定,等到伯樂到來之時,才美必定外現。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要只感嘆命運的不濟,而要靜坐等待時機。機遇就像隨時可能短線的風箏,此時,勇於自薦尤為重要。否則,可能就在你憂鬱的瞬間,成功與你便失之交臂。
陳景潤當年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但他有幸碰見了好的伯樂,於是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
尋找賞識你的伯樂至關重要,但早伯樂來臨之前,你要有充分的準備。聰明才智,能力本領,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有了才幹才會有自信的資本,才會有機遇的垂青,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金子的光澤是掩蓋不住的,美玉的晶瑩不受斑點的影響。相信自己,抓住機遇,只要你有千裡之能,必將奔馳於大地之間。
馬說讀後感500字
今天,我讀了韓愈寫的千古名作《馬說》,在這篇文中,韓愈借千裡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知道了是先有伯樂然後再有千裡馬。可是一匹千裡馬沒有遇到伯樂,那麼就沒有人識出這是一匹好馬,它就只能象普通馬一樣死在馬廄裡。就像「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可是假如金子被埋在地裡,那麼它所發出的光誰能看見呢?
我曾記得爸爸對我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大教育家來到一所學校,一位老師讓他從這些學生中指出天才,大教育家便隨手一指,說他們是天才。若干年後,這位老師告訴那位大教育家,對他說他指的那些學生現在都考上了名校。而大教育家卻對他說,他當年只不過是順手指的,並不知道他們是天才。聽完這些話讓老師非常驚訝。看來,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天才,但天才並不是與生具有的,需要努力加進取。
爸爸曾經對我說,要想成為一匹千裡馬,首先你必須就一定是一匹千裡馬,才會被伯樂發現。人與馬不同,馬有強健的四肢,人有聰明的大腦,努力、勤奮、拼搏、進取,人人都會成為千裡馬,千萬不要被世俗所桎梏。就像《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一樣從一個笨拙少年成長為一個武林高手。
世界上的千裡馬真多呀!要想成為一匹千裡馬,除了要有伯樂,自己首先就要努力、勤奮、拼搏、進取。我多想成為一匹千裡馬呀!
馬說讀後感600字
因為下一學期是六年級下冊,學習任務十分緊張,因此,這個寒假我們就多了幾項背誦作業,其中有一項就是背六年級下冊的經典誦讀,今天,我背到了《馬說》這一篇文章,剛讀完《馬說》,《馬說》就引起了我的思想。
《馬說》的內容是這樣的:「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樣的一篇《馬說》,看似是在感嘆現在好馬十分多,但是,能認出好馬的卻寥寥無幾,於是,一匹千裡馬就浪費了。但實則韓愈卻是在感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才,也就是「千裡馬」十分多,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一個個人才都不被人知曉,發現,不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也就是沒有「伯樂」發現「千裡馬」。浪費了人才。韓愈用伯樂和千裡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裡馬,將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裡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人才一直不得其用的遭遇……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也發表了韓愈對統治者的一種憎恨。
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是全文卻飽含了韓愈的感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裡馬。」然後又寫道,「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裡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裡馬終身要被浪費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來,自然就寫到千裡馬被浪費的遭遇,對無知的「食馬者」(統治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明顯,寫出了對統治者的無知的憎恨,還有對「伯樂」的期待!
《馬說》真是一篇好文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