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023-10-13 12:30:39 1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啟示的,敘述你所獲得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篇一】
近幾天痴迷般的讀了尹建莉老師著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頗有感觸。這本書本來是賣給我妹妹的,她家的孩子已經很大了,而且一直在為小孩子的教育而發愁。我看這本書的評價不錯,就買下了(只是可惜我發現這本書晚了,畢竟小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書中談到的許多觀點與我自己以前的想法都不謀而合,想來估計是我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關。我爸從來沒讀過這類的書,但是他的思想卻與尹建莉老師的思想不謀而合,實際上應該是與《老子》的思想不謀而合。記得當前讀《老子》的時候,一句『夫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讓我心有戚戚焉。尹老師書裡面講了很多理論及實例,這裡從大方向上匯總如下:
1.如果孩子沒有大的原則性的問題,就不要多管
2.對於孩子應該是培養其各方面的興趣為首要目的,而不是太多的約束他/她
3.為孩子創造正常的學習生活環境,而不是「溫室」一樣的環境,孩子自立、自理很重要。
除此之外,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父母的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好榜樣,因為孩子的言行將是父母的翻版。記得有人講過這麼一個故事,說古代有個宰相,每天很早起床去上朝,晚上回來後就在書房寫文章,寫摺子/批摺子,他老婆就抱怨他說,你有空也管管孩子,別只顧著自己的事。宰相一臉鎮定:「我這不是在管嗎?」是啊,示範是最好的管!
我爸從小教育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但已經暗合了上述四點內容。幾個典型的例子,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相信就是這些平凡的小舉動,小事情,影響了我我的童年,我的一生。
一次是我還沒有入小學,有一次看電視,我看到屏幕上一輛『火車』呼嘯而來,一臉迷惑的問爸爸:「這是什麼啊?」。他說,這是火車,明天帶你去看。第二天,他果然騎自行車載著我到幾十裡外的黃口(屬於安徽省)火車站去專門看火車,記得,是看,而不是去坐,畢竟我們家的經濟條件有限,沒有必要坐一次不必要的火車去體驗。那天的具體細節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可能只有火車進出站時震耳欲聾的喇叭聲還讓我有印象,但是至少那次讓我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眼界,這算一次興趣方面的培養和引導吧。
還有一次是83年9月1日(應該是9月1日吧,因為所有的開學日期好像都是9月1日),那天爸爸對我說,你去上小學吧!我非常高興,自己搬了個小板凳就屁顛屁顛的跑往學校去了,絲毫不懂還需要辦入學手續,交學費什麼的。等我跑到學校門口(大約2公裡的路程),扭頭一看,發現爸爸正騎著自行車一言未發的跟在後面。上次我專把這事提出來,老媽說,「嘿,他不知道心疼孩子,要是我,我就會用自行車載著你過去。」可見許多父母都會有個誤區,想疼孩子,但不知道怎麼疼。事事都幫忙他處理好並不是疼他,而是害他。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許多西方家庭帶著小孩來中國旅遊,他們每個人包括小孩都背著背包,小孩子的小背包裡放著他自己牙刷牙膏洗臉巾等個人用品;而在中國這是不可能的事,小孩子的東西都被爸媽們包了,這樣做小孩子將來如何有自立、自理的能力呢?
個人認為,最好的教育當是與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他的權威和家長。這本書除了上述的一些理論外,更重要的裡面舉出了許多實例,對一般的家庭教育特別有實際指導和借鑑意義。推薦所有準媽媽和正在養育兒女的媽媽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篇二】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就是這本書的引子。
當我翻開樸實的扉頁,作者的前言讓我下定決心讀下去。前言的名字:「當我們手上有塊玉時」。是啊,我們每位家長的手裡何嘗不是一塊玉呢?只不過多年後,有人手裡的玉變成了藝術品,有人手裡的玉因為不會雕琢而變得失望。
該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加上作者作為教育專家的獨特視角為讀者奉獻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和點評。把我們一般家長經常會認為很正確的事情從孩子和教育的角度進行了顛覆,告訴家長們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難,把一塊玉雕琢成藝術品靠的是正確的工具。
每讀完一篇,我都會馬上對照一下我自己,發現我自己原來也在用著鋤頭一樣的工具在雕琢著自己手裡的玉,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有幾個章節我更是看到了一個教育專家的教子方法,例如:不寫暴力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替孩子寫作業等等,這在一般人尤其是我這樣根正苗紅的教師看來簡直是亂套的東西,在教育專家的筆下卻是那麼的自然合理。不得不讓我佩服真正的教育的力量不是強硬而是方法。
看完全書,可以感覺到這是一位非常真誠的,實事求是的教育專家,其觀點公平公正,所舉的事例貼切明了,不是那種只有理論,而不聯繫實際的書。書裡面多次提到她的女兒圓圓,她也和平常的孩子一樣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作者能讀懂孩子的心,運用有效的教育策略逐步讓女兒改掉了缺點。所以,家長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導致孩子巨大差異,這樣的實例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其實,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不應有任何功利思想,功利心太強,其實是自私的極端表現,嘴上總是說「這都是為你好」等冠冕堂皇的話,難道真的是為孩子好嗎?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為孩子的將來好好想想,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才會想出科學的教育方法。
培養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未來社會負責。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的正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篇三】
尹建莉老師既是一位好媽媽又是一位好老師,通過描述其女兒圓圓的成長過程,我們了解了怎樣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信成長,文章既通俗易懂又蘊藏了深刻的道理,讓人耳目一新又受益匪淺,有些教育思想挑戰了現今學校教育的弊端,尹老師用自己的智慧調節了這些矛盾並讓女兒輕鬆學習,我非常佩服作者教育孩子時的用心良苦,孩子的優秀是與媽媽精心培育分不開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者在教育孩子時有心卻無痕讓我印象深刻。
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愛孩子,許多人對這個愛有誤區。這個愛有的變成了溺愛,有的變成了專制的愛,總覺得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對,自己是絕對的權威,沒有細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其實這個愛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當做一個正常的人來尊重對待,並且讓孩子學會愛他人,而不能哄騙、捉弄孩子。比如打針,應該正面告訴寶寶打針的感受打針的原因,為了讓孩子打針,許多家中通過哄騙的方法達到目的,一旦孩子經歷過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就會越來越不信任家長,逐漸站在家長的對立面。再如有些家長喜歡捉弄寶寶,如院子裡的人假裝趁寶寶不注意搶寶寶東西,裝出非常兇惡的樣子強行抱寶寶,大家看完寶寶當時的反應時哈哈大笑,這樣做的結果是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不被尊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社交的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經常被捉弄的寶寶會出現道德品質方面的缺陷,這點許多人意識不到,認為喜歡孩子才會逗她,殊不知這樣做會使孩子感到很迷茫,分不清是非觀念,對於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摔倒後假裝打地板、打桌子,這樣做會讓孩子遇到事情把責任推給他人,而不找自身的原因,尹建麗老師有很好的方法,遇到這種情況讓孩子先揉揉地板或桌子,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做個有愛心的寶
寶,這樣會對孩子以後生活的幸福指數奠定基礎。
閱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途徑,作者的女兒是個十足的受益者,在圓圓很小的時候作者就給她進行親子共讀,讓孩子對書籍感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孩子不知不覺學會認識文字,這為以後對孩子小學以後大量閱讀奠定基礎,尹建麗老師為孩子選書從孩子興趣點出發,而不是看書對孩子學習有沒有用,他為孩子選了金庸武俠小說,甚至是《還珠格格》,這些是許多家長認為的禁書,可是卻調動了孩子對文字書籍的興趣,讓孩子首先感覺到看書是件輕鬆有趣的事,繼而讓孩子閱讀大量其他方面的書籍,興趣是一個人專注於一種事物最強的動力,閱讀能力強的孩子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學習能力都很強,如果想成為智慧的人,那就專注於閱讀吧!
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尹建麗採取「不陪」的方式,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於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服從,內心決不會聽他的話。所以陪孩子寫作業會使孩子的自制力日漸磨損。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一方面形成好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孩子畢竟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由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會自然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這種調整每個孩子都會有,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有機會主動調整。讓孩子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絮叨、指責。要讓孩子形成自覺意識就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決定,對於孩子偶爾所犯下的小錯,內心一定要有一個想法:他是一個小事而不是一個錯事,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這些小事,他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必責怪,也不必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他真會成為孩子難以改正的缺點。我想這也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吧,對我自己而言,我沒有做到這點,特別在悅悅小時候,我總認為孩子小,沒空間說說心情
法自己做決定,也怕他自己的決定結果沒有我直接給她的好,總是武斷的幹涉她的行為,遇到孩子犯錯誤也總是指責更多,造成孩子做事情沒有主動性和自覺性,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角色是多麼重要,一旦觀念錯了,將會對孩子行為習慣造成很大的影響,也走了許多彎路。
在培養孩子品格時,尹建麗老師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孩子說謊不外乎兩種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裡來的,孩子寧願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當中已不信任家長,並且排斥家長,這是個危險的信號。所以家長要首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式,不容許孩子犯錯誤,一旦有錯誤就批評指責就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從而以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也就產生了說謊現象。實事求是的主要對立面不是虛假而是虛浮---虛榮浮躁,以及這之下的偏執和嫉妒等。當今社會是個浮躁的社會,很多父母受周圍環境影響有虛榮浮躁的心理---小到胡亂獎賞和懲罰孩子,虛話大話連篇,言語之間總是貶損指責別人;大到在孩子選專業,選工作選對象時指手畫腳亂指揮,不知不覺當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不踏實是生命中的硬傷,扭曲人的思維方式,使人無法客觀面對他人和社會,也無法真實面對自己。當然也就無法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了。
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了現今社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中不當的方法,如懲罰孩子寫作業,寫暴力作業,老師用看似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懲罰孩子寫作業,這樣只會讓孩子對作業產生厭惡甚至是憎恨,這肯定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作者從不要求孩子考一百分,即使考好了也不獎勵,同樣考壞了也不批評,庸俗的獎勵只會帶來庸俗的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專注於學習本身,而把獎勵當做目的,卻把學習當做一個手段,真正的目標卻丟失了。一旦孩子覺得某種事情是任務,他就會同時產生苦役感。孩子只有在對自己能力不確定的情況下,才需要外在的讚美和肯定來穩固他的自信。無論在什麼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較為確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經常去讚美他誇她,否則他會感到做作和廉價,反而使他對自己產生懷疑。在個別指導時,看到許多家長總是對寶寶完成的每一個動作不停的誇獎讚美,幹擾孩子的專注力,這樣的孩子也很功利,每做好一個動作都等待著家長的誇讚,無疑孩子的興趣不在操作上,而是在家長的誇獎上,長時間下去會影響孩子學習動力,成為虛榮心強的人,做事情總要功利性的回報。
學無止境,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當媽媽同時也是老師的我要不斷學習,希望還能遇到更多類似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