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火把節彝人古鎮(節日說節楚雄非遺)
2023-10-13 05:22:59 2
楚雄彝族火把節彝人古鎮?彝族是一個崇火、尚火、敬火的民族,有「生於火塘邊,死於火堆中」之說火,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結;它賦予了生生不息的夢想與希望,火把節也成為了彝族傳統節日中最古老盛大的節日,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楚雄彝族火把節彝人古鎮?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楚雄彝族火把節彝人古鎮
彝族是一個崇火、尚火、敬火的民族,有「生於火塘邊,死於火堆中」之說。火,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結;它賦予了生生不息的夢想與希望,火把節也成為了彝族傳統節日中最古老盛大的節日。
彝族火把節
楚雄彝族火把節於2006年5月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火把節起源於「星回節」,彝族又把它叫做「過大年」,火把節的起源與彝族十月太陽曆曆法密切相關,是彝族先民觀測天象,以北鬥星鬥柄指向來確定的。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徵,是彝族的年節,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彝族村寨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邪除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宅平安,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節日期間,舉行盛大的對歌、跳腳、摔跤、磨擔秋等文藝體育活動,內容十分豐富。
火把節是彝族原始宗教傳承的舞臺,彝族歌舞、服飾、飲食展示的平臺,其內涵積澱深厚,外延寬泛,包容了彝族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農耕文化、星象文化、祭祀文化等,這些文化的潛在價值正逐步展現出來,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活化石,對地方民族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火把節歌舞
火把節磨單秋
火把節爬油杆
火把節鬥牛賽
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普順發
普順發,男,彝族,1936年10月生,祿豐縣高峰鄉海聯村委會大花箐村人。彝族大刀舞是高峰彝族所特有的一種在火把節祭祀活動中表演的彝族民間舞蹈,相傳曾有72套路,後來逐漸失傳,目前唯有普順發還熟知其中的10個套路。普順發能舞能耍大刀,並能講述大刀舞的內容、傳說、含義。普順發是彝族火把節主祭畢摩,還熟練掌握大刀舞祭祀活動議程,製作儺神面具及各色彩旗繪製、塑土主神像等技藝,吹奏長號、嗩吶等民族樂器。他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彝族畢摩和大刀舞表演技藝傳授給當地的彝族青年,培養了一大批彝族青年耍大刀舞。他本人多次參加州縣鄉火把節習俗活動表演,深受好評。2012年被命名為彝族火把節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傳承人普順發、(2016年3月18日攝於祿豐縣高峰鄉大花箐村、王俊雲攝)
普順發和他製作的臉譜、(2007年1月14日攝於祿豐縣高峰鄉大花箐村普順發家、王俊雲攝)
普順發在傳授大刀舞、(2016年3月18日攝於祿豐縣高峰鄉文化站、王俊雲攝)
普順發在傳授大刀舞、(2016年3月18日攝於祿豐縣高峰鄉文化站、王俊雲攝)
普順發在傳授大刀舞、(2016年3月18日攝於祿豐縣高峰鄉文化站、王俊雲攝)
在山神樹面前的祭祀、(2016年7月28日下午攝於祿豐縣高峰鄉大花箐村、江柏餘攝)
在山神樹面前的祭祀、(2016年7月28日下午攝於祿豐縣高峰鄉大花箐村、江柏餘攝)
給參加祭祀活動的年輕人畫花臉、(2016年7月29日上午攝於祿豐縣高峰鄉大花箐村、江柏餘攝)
廟裡的祭祀活動完了要到山神樹去、(2016年7月29日上午攝於祿豐縣高峰鄉大花箐村、江柏餘攝)
由於疫情原因
今年楚雄暫不舉辦火把節活動
但傳統彝族文化的傳承在繼續著
......
狂歡火把節
Youth Day
(來源:楚雄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