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界內大師:黃梅戲嚴鳳英簡介資料

2023-10-13 00:06:24 1

  現如今有許多新誕生的黃梅戲代表人物,長江後浪推前浪現如今的在表演或唱功上超越了前輩但是,有的確實經典難再復在黃梅戲文化中嚴鳳英就是個黃梅戲表演藝術界大師嚴鳳英,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生平吧。

  嚴鳳英,乳名鴻六,學字黛峰,桐城(今宜秀區羅嶺鎮)人。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自幼愛唱黃梅調,但為族人所不容。後跟隨嚴雲高離家學戲,取藝名鳳英。繼從藝於著名花旦丁永泉,唱紅安慶。後因盛名而遇禍,避難南京,曾在南京夫子廟

  嚴鳳英具有天賦的好嗓音、超強的藝術領悟力以及向前輩藝人虛心學習的精神,她善於博採眾長,吸收京劇、崑曲、越劇、評劇的精華,融會貫通,表演細膩、傳神,使她所扮演的舞臺形象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從1953年到1965年,嚴鳳英先後主演了《天仙配》、《女駙馬》、《鬧花燈》、《牛郎織女》、《紅色宣傳員》、《江姐》等近50個大小劇目,表演藝術水平不斷騰躍,既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特色,又代表著當時黃梅戲藝術的最高水平,對劇種風格的形成發生了重要的巨大影響作用。

  的高級舞廳中做舞女,演唱流行歌曲。1947年學唱京劇,又拜白雲生為師學唱崑曲。1949年回到安慶,加入群樂劇場演出黃梅戲。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中,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折子戲《路遇》聞名滬上,獲得廣泛讚譽。特別是1954年嚴鳳英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成功地飾演了七仙女,使該片創造了當時戲曲影片上座的最高紀錄,嚴鳳英也因此揚名全國。

  1944年12月,農曆甲申年:嚴鳳英首次登臺
  嚴鳳英應約去練潭鎮唱壽戲,首次在張家祠堂登臺。
  1945年9月,農曆乙酉年:嚴鳳英入程積善戲班,拜程積善為師
  1947年,農曆丁亥年七月:嚴鳳英與王少舫在蕪湖相會
  黃梅戲演員嚴鳳英與京劇演員王少舫在蕪湖相會,常在同慶樓演《紡棉花》


  1950年3月,農曆庚寅年:嚴鳳英與甘律之相識
  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因學京戲到「藝友集」看演出,與南京著名京劇票友甘律之相識。不久,去甘家學習京劇及崑曲,技藝大進,並登臺演出。
  1953年4月30日,農曆癸巳年三月十七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嚴鳳英在安慶第一個報名參加,自願放棄勝利劇院的高薪收入。
  1954年8月,農曆甲午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演《天仙配》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演改編後的《天仙配》。嚴鳳英主演七仙女,王少舫飾演董永,此劇由劇作家陸洪非改編,由李力平、喬志良導演,王文治、方少樨音樂。
  1954年12月3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初六日:嚴鳳英首演朝鮮古典名劇《春香傳》
  為慶祝合肥江淮大戲院落成典禮,嚴鳳英主演朝鮮古典名劇《春香傳》,首演四十場,轟動合肥。
  1955年5月,農曆乙未年:黃梅戲藝術片《天仙配》開拍
  5月至11月,在上海拍攝黃梅戲藝術片《天仙配》。石揮導演,音樂顧問葛炎。嚴鳳英飾七仙女,王少舫飾董永,張雲風飾傅員外,丁紫臣飾土地,王少梅飾大姐等,時白林、王少治、方少樨音樂。
  1955年5月31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初十日: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介紹人潘漢明等。

  嚴鳳英的唱腔,首先貫穿著一個「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測度具體戲劇情境後,以聲傳情,以情帶聲,即所謂「洞達事物之情狀」,「發古人之喜怒哀樂,憂悲愉快」,也是李漁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變死音為活曲,化歌者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邀,談過自己的演唱體會,充分表明了她對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並介紹了自己在演唱中的處理方法。

  她在不同的劇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乃至同一劇中同一個人物,聲音色彩都有差異。《打豬草》中透出的是嬌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觀燈》中給人以爽朗與寬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唱腔流露出的是嬌羞與自信,《牛郎織女》中她的音色中就可以直接傳達出的是沉鬱和壓抑。不必觀看舞臺演出,從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領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她的唱腔足以「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僅僅靠聲音,她就把人們帶入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中國戲曲從形成之初始,其藝術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項--歌唱,這是它有別於西方話劇藝術的明顯特徵。觀眾步入劇場的心態既是「看」戲,更是「聽」戲,在相同腔調和其他演員演唱的比照之下,他們審聽著眼前演員的演唱是否動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徵服。因此,一個戲曲演員,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現在歌唱水平上。

  嚴鳳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極富藝術魅力,令每個聽眾都過耳難忘。嚴鳳英的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適合演唱黃梅戲。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夠傾倒觀眾聽眾,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她善於創造。

  嚴鳳英1953年調入新成立的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赴京參加群英會,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文革」中,嚴鳳英被指控為「文藝黑線人物」、「宣傳封資修的美女蛇」,並被誣衊為國民黨潛伏特務,屢遭批鬥。1968年4月7日夜,嚴鳳英不堪重負,自殺身亡。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為嚴鳳英平反昭雪。

  【結束語】嚴鳳英除了在唱腔藝術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外,在舞臺上乃至銀幕的表演上,同樣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她所塑造的陶金花、七仙女、馮素珍、江姐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難忘。她在表演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可用「細膩」、「傳神」四個字來概括。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黃梅戲唱腔特點有什麼,獨特的黃梅戲唱腔
黃梅戲的發源地,有什麼好看的黃梅戲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