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犧牲了多少人(傅秋濤留下妻女突圍)
2023-10-13 09:36:46 1
百年百將201:傅秋濤作者:相忘於江湖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9000餘人在皖南陷入了重圍。
包圍新四軍軍部的不是別人,正是此前信誓旦旦以人格保證向葉挺發誓絕不難為友軍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32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他們都曾經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的同學。
新四軍部隊(資料照)
1940年10月19日,參謀總長何應欽、副總長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皓電」,強令黃河以南的所有八路軍、新四軍在1個月內開到黃河以北。由於陳毅、張雲逸和粟裕等人已到江北,實際上江南只有雲嶺軍部。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回復「佳電」,同意皖南新四軍開赴江北。
但由於種種原因,葉挺、項英遲遲沒有出發。1941年1月初,選擇了先向南走、再折向東北、最後從鎮江附近北渡長江的「第三方案」,一頭撞進了上官雲相在涇縣茂林布下的伏擊圈。
皖南事變爆發時,新四軍3路縱隊正在崇山峻岭中行進。
左路是傅秋濤一縱隊,中路是周桂生二縱隊,右路是張正坤三縱隊。葉挺、項英和直屬隊隨二縱隊行動,全軍共9000餘人。新四軍3路縱隊被高山隔開互相不能聯繫。而上官雲相7個師8萬餘人埋伏在高山關隘,以逸待勞佔據了絕對上風。
此時,無論是軍長葉挺還是副軍長項英,對這一突發事件顯然缺少相應的預案,戰鬥一打響就陷入全面被動。傅秋濤的一縱隊開戰不久電臺就被炸毀,從而與軍部徹底失去了聯繫。
1月7日下午,項英主持召開了持續7個小時的「百戶坑會議」,但是沒有形成任何結論。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失去聯繫的一縱隊反而有了自主決斷的機會。1月8日天下午,傅秋濤也召開了持續幾個小時的「梓坑會議」,會上傅秋濤否決了原路退回北渡無為的意見,決定「將錯就錯」北渡蘇南,藉助沿途的群眾基礎回到老一團戰鬥過的地方。
傅秋濤當機立斷,命令老一團突前新一團殿後,全體到板橋集合。而「百戶坑會議」後的項英瞻前顧後、遲疑不決,最後掉回頭去突圍,早已失去了絕佳時機,被敵軍重兵包圍在星譚一帶。
傅秋濤
第一縱隊孤注一擲,將突破點鎖定在「三節水」峽谷。
這裡只有敵52師154團的1個營,但是周圍重兵雲集,選擇從這裡突圍無疑非常兇險。傅秋濤一縱隊以重大代價突出了重圍,憑藉高山深谷的掩護率領2000餘人到達了「老虎坪」。
面對敵軍的四面合圍和一道道關卡,身經百戰的傅秋濤沒有絲毫畏懼。
傅秋濤,1907年8月出生於湖南平江一個貧農家庭,是家中7個孩子的老大,有2弟4妹。很小就開始打工、給地主放牛、做長工等,幫助父親養家餬口,體會到了世事的艱辛。18歲時,傅秋濤參加了農民運動,還結識了日後同為開國上將的好友鍾期光。
1929年,傅秋濤任湘鄂贛省書記兼軍區政委。主力紅軍長徵後堅持遊擊戰,與上級失去聯繫,獨立與敵人和叛徒鬥智鬥勇。南方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後,傅秋濤任第一支隊老一團團長。
1938年6月,傅秋濤帶領老一團活動在在鎮江、句容一帶,免不了與地方多如牛毛的各種「司令」打交道。傅秋濤消滅了土匪劉春發部、全殲了朱永祥部,青洪幫頭子陳玉庚為了搭救給朱永祥當警衛連長的三弟,給傅秋濤送來2挺機槍和馬匹等厚禮,和傅秋濤交了朋友。
世事難料,連傅秋濤也沒想到3年後皖南突圍青紅幫居然幫了大忙。
陳毅、粟裕、傅秋濤、周副主席、朱克靖、葉挺
皖南事變發生時,傅秋濤任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
傅秋濤和老一團陸續突圍到涇縣、寧國、宣城交界「老虎坪」以後,收攏起300餘人。幹部建制基本完整,只是營級幹部少了1人、連級幹部少了2人,但是殿後的新一團沒跟上來,後來單獨突圍北渡長江到了安徽無為。鑑於到蘇南還有一段距離,傅秋濤決定卸下包袱、化整為零。
「卸包袱」,主要是傷病員和家屬。紅軍長徵前,老弱病殘甚至體重超標的人大多被安置。而後來的中原突圍,皮定均旅突圍之前也把傷病員、家屬和無法轉移的機關人員進行安置。傅秋濤首先要安置的就自己不滿周歲的女兒傅還,和妻子陳斐然送給了一個叫桂柏林的人家。
安置好了女兒,妻子陳斐然也留了下來照顧傷員,在「老虎坪」與敵人周旋了20多天的300餘人編成3個連,繼續出發向蘇南方向突圍。到了不遠處的大斧山,發現一個連難以行動,於是再次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傅秋濤身邊只帶了汪克明、孔誠、汪其祥等12名營連級幹部。
傅秋濤一行突圍到達安徽宣城一條山溝時,兩個陌生人湊近了看懷表的汪克明,雙方一番暗語發現來人是青洪幫大頭目陳玉庚的徒弟,是陳玉庚專門派出來給「老朋友」傅秋濤領路的。有了青紅幫的暗中相助,傅秋濤一行12人順利通過敵52師的防線進入廣德。
陳斐然上校
此後,傅秋濤一行非常順利,只是在一個小村莊和保安隊打了一仗。
隨後,傅秋濤等人在一位船家的幫助下擺脫追趕,從南漪湖對岸登陸到達東壩。這裡還有敵52師的人馬在把守渡口,汪其祥前去偵察時被保安團抓住,好在押解途中機智逃脫,追上了傅秋濤等人。
1941年2月10日,傅秋濤一行12人歷經34天終於到達新四軍16旅。
兵無常形,亦無常法。集中突圍、分散突圍各有優勢和劣勢。紅軍時期,紅一、四方面軍分兵導致了百丈關失利,後來抗美援朝五次戰役60軍180師分散突圍也遭遇了最大一次慘敗。但是傅秋濤的分散突圍卻挽救了1000餘人,佔了皖南事變突圍人員的半數以上。
皖南事變,新四軍9000餘人只有不到2000人突圍而出,其餘大部犧牲或被俘。其中,葉挺下山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犧牲,傅秋濤的副司令趙凌波在突圍中被俘,叛變投敵。
延安重建新四軍軍部以後,傅秋濤出任第7師副師長。
解放戰爭期間,傅秋濤任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華東支前司令員、山東軍區副政委等職,為前線提供了數十萬支前民工。上海解放以後,留在皖南的女兒「桂英」才趕來與父母相認,並改名「傅還」。
開國上將傅秋濤
1955年9月,傅秋濤授上將,妻子陳斐然授上校,成為極少數夫妻兩人都參加了授銜的人。傅秋濤晚年為國防建設和精兵簡政做出了重大貢獻,留給三女一子的,除了平凡的崗位,就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傳統美德。
1981年8月25日,74歲的傅秋濤上將病逝。妻子陳斐然1989年去世,享年72歲。
2020年11月,年已80歲的傅寰老人(即傅還),請丈夫通過宣城慈善協會,向涇縣中學捐款80萬元,以此來報答老區人民的養育之恩,而傅寰老人就是「皖南事變」寄養在老鄉家裡的傅秋濤、陳斐然之女「桂英」。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