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彷徨》讀後感600字
2023-10-13 14:42:54 2
《彷徨》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提供了《彷徨》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彷徨》讀後感_篇1
彷徨,無時不在的彷徨。
人是奇怪的動物,總有著莫名其妙、複雜多變的情感,自己讓自己不自在。它會變幻,讓人難以捉摸,就像女人般的善變而讓人看不清。大部分人都曾經彷徨過,就看你自己怎麼看待。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我俯身,想認清我前進的方向,只是腳下一片黑暗,我趕忙四顧,想要求助,周圍卻只有孤零零的一個我,站在那迷霧中,分不清東南與西北。
而路卻在天上,逗弄著我緊張追逐的目光,不讓我看清它的真實。我緊追上去,它卻飛得更歡,我伸手不可及,絕望的看著它恥笑我。
彷徨,還是彷徨。陽光什麼時候才能驅散那可惡的迷霧,將我的路照亮。到那時,我將在世界的一極,開闢我自己的世界。
近日裡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同時也流露了魯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它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彷徨》是魯迅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裡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
《彷徨》讀後感_篇2
《彷徨》是魯迅先生繼《吶喊》之後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集了他從1924年到1925年創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個時期作者的思想苦悶。1933年,魯迅為彷徨題詩寂寞新模範,平安舊戰場,兩間於一卒,荷戩獨彷徨。」這便是「彷徨」的來由。
主要內容是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的中國的社會矛盾和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揭示了鞭撻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映封建的必要性,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壓迫婦女深深的同情。
魯迅先生通過細緻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當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卻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反而成為了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對象,最終被舊社會所吞噬。
文章的主要感情是悲哀的,它取材於現實世界,體現了魯迅先生對現實世界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這本書帶給了我深深的震撼。讓我仿佛回到了從前的世界,去體會那個世界和那個時間裡的喜怒哀樂,去思索當今社會所反映的一切問題。
《彷徨》讀後感_篇3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裡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著,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麵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裡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