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著》有感
2023-10-13 02:43:49 1
《人為什麼活著》的作者是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讀完本書後你有什麼感觸呢?
讀《人為什麼活著》有感1:
花了3小時讀完了《人為什麼活著》,覺得42處比較有感覺。個人簡單理解到它的價值:
1、天空由無數個宇宙組成,宇宙由無數個銀河系組成,銀河系由無數個太陽系組成,太陽系有地球等星球組成,我們地球只是天空中的極為小的星體。
2、社會是互相牽制和作用的,一方的不平將產生其他方的傷害,這就是生態平衡。
3、人在社會中就是要發展互相幫助、製造互相平衡的環境和氣氛,其樂融融才是人類大福、
4、人如同電腦,有硬體和軟體組成,硬體就是我們的軀體和心臟跳動組成,軟體就是思想和意識體組成;當人彌留之際,意識體還在生存和活動,:「我明明還活著,為什麼你們在哭喪呢?」這就是最好的證明;人心臟停止活動後,我們的意識體將繼續生存,如藉助重生和遺傳把人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發揚人的精神,也就是人類的精神為什麼永續前進的證明;佛家所有的輪迴就是此意。
5、稻盛和夫先生認為,為了提升人性,人應該努力。這包括:1、為人類盡一份心,為世界盡一己之力的「布施」;2、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持戒」;3、在世事無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進」。雖然,這些略帶佛教色彩的用語略顯晦澀。但我還是可以體會出人如何才能健全心智、提升人性。首先,要有大愛,要有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力的欲望;其次,要有約束。人畢竟不同於一般動物,人必須要有擔當,要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再次,要耐得住。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既不能在一帆風順時趾高氣揚,也不能再陷入低谷時一蹶不振;最後,要努力工作。工作不僅僅是自己謀生手段,要把工作當做藝術品來做,不僅要認真負責,而且要精益求精。因為全心全力的工作往往收穫的結果要遠遠大於純物質帶給你的幸福。
6、敬天愛人是京瓷的企業理念。
7、企業最初是建立在創造財富,創造剩餘價值基礎上的;企業中期就是追求共同富裕;企業成熟期就是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幫助。
讀《人為什麼活著》有感2:
今天,閱讀了《人為什麼活著》一書的第二部分,這是我接觸的稻盛和夫所著的第二本書,雖然一開始閱讀時,感覺其內容和《活法一》一書十分相似,但其實仔細閱讀過後,會發現在人性討論及哲理思考上,《人為什麼活著》一書談論的更加深入,並且需要讀者多花費時間才能真正領悟。
在還沒有閱讀稻盛和夫的書前,我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當時的我並沒有得出答案。然而,今天過後,我對人性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引用稻盛和夫在書中的觀點,那就是:人類依據本身的意識和行為,既可以往好的方面前進,也可能往壞的方面發展,如果我們懂得提高自己的心智,也就是控制欲望、積極服務於眾生,就會往善的方面發展。這個觀點讓我不禁想起Rosemary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人並沒有分好人或壞人之分,只有分好的心態及不好的心態,定義一個壞人只能說他當時擁有的是一個壞的心態。「
另外,稻盛和夫在書中經常提到這樣兩個詞」欲望「和」自由「,這兩個詞也是讓我感觸很深的。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原因在於欲望,煩惱是由欲望衍生出來的。其中,」吃「和」自由「竟然也是一種欲望,是讓我最始料不及的。當我們過度地追求欲望時,也許就會侵犯到別人,對別人造成傷害。
書籍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我現在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者長輩並不一定能教導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念及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只有通過閱讀書籍,才能提升我們的能力及完善我們的品質。
讀《人為什麼活著》有感3:
最近幾年很少坐下來讀一本完整的書,今天上班經過湖南大劇院,裡面有一個不錯的書店,面積不大,但是裡面的書都很經典,特別是針對營銷、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書籍都可第一時間找到。有一本書名吸引了我,名字叫《人為什麼活著》,是在日本與松下幸之助齊名的,全球五百強企業京瓷集團的老總稻盛和夫所著,我毫不猶豫的買下了,並花了3個半小時讀完。
其實人為什麼活著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但是很少有人思考過。人如果這個簡單的問題都想不通也就不算是個完整的人,可惜一輩子能參透此中玄機的又有幾個?作者不但是個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個思想深邃的哲人,他通篇都沒講自己是如何成功的,是如何贏得名利的,而且甚至提出失敗是在磨練自己就連成功也是磨練自己心智,因為成功就會忘乎所以、因為成功就會自以為是、因為成功就會耽於享受。為何中國商界的成功人士大多難以把持自己諸如黃光裕等等,所以成功者更需謙虛、更需努力、更需奉獻博大的愛心,更何況我輩尚未取得成功之士更需加緊磨礪自己,不得有絲毫的洩氣與懶惰。
同樣,本人欣賞的另一點就是:公司運營的第一目標,不是為了股東的利潤、也不是為了客戶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司員工及家屬的幸福,所以基於這樣的理念哪怕是遇上經濟危機也從不輕易裁人。反光周圍有幾個老闆會真正的考慮員工的利益,公司的第一目標往往是如何爭得行業第一,如何效益最大化之類,老闆是成功了,員工又怎麼樣呢?試想跟隨在如此有人格魅力的人左右又何嘗不是一件幸運的事,企業又何愁不能做大做強呢?或者說自己將來能夠帶領團隊一起走向輝煌並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實又何嘗不是一件快意的事呢?
作者一再忽略物質的佔有,從佛學的觀點強調信仰的重要性,強調人死後是有靈魂存在的,甚至人一生都是在修煉。並從佛教的六波羅蜜來闡述: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方法。也就是說人能夠在生命結束之前儘量提升自己身為人類的品質、儘量完美和淨化自己的心靈。因為參透生死,所以當面臨困境甚至疾病稻盛和夫先生都能從容面對,當檢查得知自己是胃癌的當天仍然不放棄工作,仍然照常為中小企業演講,仍然和學員交流至深夜和平常一樣上床休息。稻盛先生最終實現自己年輕以來的夢想-----出家,不是為了消極避世,而是出家之後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
稻盛先生並沒有屈服於病魔,依然健在,但是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智者,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個時刻不忘積德行善的德高望重的修行者。讀此書感悟頗深,《人為什麼而活》簡單而又深遠的命題將會伴隨我的一生,如果能夠明白、頓悟將無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