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過年習俗打餈粑的歷史(貴州凱裡過年民俗之打餈粑)
2023-10-12 22:29:47 2
貴陽過年習俗打餈粑的歷史?打餈粑,是中國南方的民俗貴州的黔東南凱裡,在春節將至,臘月時分,會開始準備打餈粑,打夠一家人在整個春節吃的量,如果有送禮往來需要,還會多打一些,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貴陽過年習俗打餈粑的歷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貴陽過年習俗打餈粑的歷史
打餈粑,是中國南方的民俗。貴州的黔東南凱裡,在春節將至,臘月時分,會開始準備打餈粑,打夠一家人在整個春節吃的量,如果有送禮往來需要,還會多打一些。
餈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凱裡人會提早一晚把糯米泡好,到第二天用手捏起一粒米都能捏碎,這時候開始燒火,用蒸鍋把米蒸熟。
趁著熱,喊來三兩鄰居,合力把糯米打得粘稠、瓷實,沒有一顆顆的米粒感。打餈粑的工具,因為地方的不同,材料、形狀也有不同。有木製的,但更多是一整塊帶凹槽的大石頭,石塊形狀也不一樣,有四方的,但更多是圓形的。
因為工具的不同,打餈粑的過程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兩個青壯年輪流敲打;有的地方是兩個婦女各踩蹺板兩邊,利用槓桿力量就能把糯米打得瓷實,再有一人在石臼邊幫著翻面,餈粑很快就能打完。
打好的餈粑,可以現吃,在芝麻、花生碎、白砂糖、綠豆粉等各種想吃的料裡一滾,白胖胖的餈粑裹上了香甜的外衣,分成一小塊一小塊,趁著熱乎,是最好吃的時候。
但凱裡人臘月裡打的餈粑,是要長期保存的。這時,就會鋪上一層乾淨的塑料,上面抹一層可食用油,把打好的餈粑用手一抓,白胖胖的餈粑從兩手虎口擠出,用手一扯,放到抹了油的塑料上才不會黏底。這是農村婦女的絕手活計,一分鐘能做成好幾個!
存著的餈粑,圓圓的、硬硬的,外表像一個個大餅,想吃了,在取暖的烤火爐上架一個鐵絲架,用火一烤,翻幾次面,餈粑被熱氣吹得漲起來,裂開散出一股糯米香氣,餈粑外面烤的焦脆,可直接吃,也可以蘸白糖吃,裹著糖的,是甜糯糯的滋味。
往往有貪吃的小孩,等不及餈粑完全熟,就會把外面的焦脆外皮吃掉,然後再等外面又被烤焦一次,這樣幾個來回,一個餈粑不知不覺就都被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