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牛
2023-10-13 08:56:04 1
立春的習慣叫法是「打春」,打春的前一天叫「迎春」。要說這迎春、打春還有點來歷呢。
神農氏嘗百草分五穀,開始了農業,前三皇、後五帝都很重視,到周朝的時候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要舉行迎春的儀式。農為百業之本,春為一歲之首嘛,當然要隆重。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洗澡,穿上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步行到郊外,聚集鄉民,設桌上供,燒燒香,磕磕頭,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把這土牛稱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把土牛當春牛,也不知鞭打了多少年,後來開始打紙牛了。用紙糊條牛,裡面裝著五穀,就把這條紙牛叫「春牛」。在打春的前一天,叫「勾芒神」舉鞭狠打。牛倒了,紙爛了,五穀四下流,象徵打出了一年的五穀豐登。
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把打紙春牛變成了真春牛。據說,一個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貶下去做小官。上任的那天,正是立春,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眾舉行迎春儀式,「勾芒神」正在用勁鞭打紙春牛,他覺著可笑,提筆寫了《春牛榜子》詩半首:
不得職田飢欲死,
兒儂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後,不再做那種可笑的事了,真心地關心起農事來,常常脫去官服,走到田間,和老農談桑論麻。有時,他還從農夫手中拿過鞭,扶著犁把學犁地。上任的第一個春天,他就把迎春的儀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也不壘土牛,搬來了犁子,拉來了黃牛,讓衙役們弄個竹筒子扎在地上,裡面裝個絨雞毛,看看究竟是什麼時候立春。常言說立春時刻陽氣升,他守著竹筒等啊等啊,等到了立春的時刻,只見那絨雞毛輕輕地飄出竹筒時,他迎天扯了個響鞭,牛走了,犁動了,春耕開始了。他犁了一遭又一遭,直犁到日頭落山的時候才回衙去。他回到衙裡,有了詩興,提起筆,在上一年寫的《春牛榜子》下邊又添了兩句:
歲首常思盤中餐,
脆鞭一響打出春。
就從這兒,人們把立春那天叫打春。也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出了些光顧享樂、不問國事的朝廷,不把農事放在心上,對農事不管不問。下邊的地方官看皇上都不問農事了,也就鑽在衙門裡吃酒享樂,就是打春那天也懶得走出衙門。起初還有一個半個謹慎的地方官到時出來應付一下,後來,你看我不出衙門,我看你不出衙門,也就都不出衙門了,一來二去這周朝興起的迎春儀式全扔掉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在,打春牛的事兒在民間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