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故事(清明是個什麼節氣)
2023-10-06 07:08:55
清明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們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發現真相時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當時的柳樹死而復活,便賜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清明的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們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發現真相時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當時的柳樹死而復活,便賜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