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物聯網控制生物發酵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23:41:44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物發酵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物聯網控制生物發酵裝置。
背景技術:
發酵指在人工操作下藉助微生物在有氧或者無氧環境下的生命活動來製備微生物菌體本身、直接代謝產物或者次級代謝產物的過程,通常所說的發酵多是指生物對有機物的某種分解過程,發酵是人類接觸的最早的生物化學反應,但傳統的發酵過程依然存在於憑經驗操作,因此生產的質量不穩定,而且技術交流困難,生產效率低,現代發酵工程追求能夠準確操作發酵過程的每一步,從而穩定生產品質並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普通工人的操作能力難以達到企業的生產需求,採用大量人工操作不僅勞動力成本高,而且技術門檻高品質難以保證,生產時間受到限制,如果能夠發明一種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發酵過程,尤其是能夠使相關專業人員遠程監視多個發酵裝置並指揮生產過程,從而降低基礎生產工人的從業門檻和操作強度的新型發酵裝置就能夠解決此類問題,為此我們提供了一種物聯網控制生物發酵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物聯網控制生物發酵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物聯網控制生物發酵裝置,包括機體,所述機體的內腔設置有發酵室和水浴室,且發酵室和水浴室之間設置有均溫導熱板,所述水浴室內填充有水,且水浴室內設置有加熱裝置,所述機體的前端設置有交互面板,且機體的上端設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內設置有控制器,且控制箱內設置有分別與控制器電性連接的寬帶連接裝置和RIFD識別器,所述發酵室的下端設置有發酵皿,且發酵室的上端設置有均與控制器電性連接的紅外檢測傳感器、氣壓檢測傳感器、溫度檢測傳感器、含氧量檢測儀和溼度檢測傳感器,所述機體的上端安裝有連接發酵室的加溼器、排氣裝置、供氧裝置和供氮裝置,且加溼器、排氣裝置、供氧裝置和供氮裝置均電性連接控制器。
優選的,所述機體的外殼由外至內依次設置有隔熱層和均溫層。
優選的,所述箱門上設置有真空玻璃觀察窗。
優選的,所述控制箱內設置有與控制器電性連接的揚聲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能夠通過網際網路或者RIFD裝置遠程檢測和控制的生物發酵裝置,通過在裝置上安裝相應的調節裝置,能夠實時精準的反饋發酵過程中的環境變化,並及時調節空氣成分和溫度,實現對發酵過程的精準控制,同時能夠使專業人員便捷的同時監控多個發酵裝置並指導生產,減低了普通員工的技術門檻,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保障了生產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剖視圖。
圖中:1機體、101隔熱層、102均溫層、2交互面板、3發酵室、4真空玻璃觀察窗、5箱門、6加溼器、7排氣裝置、8供氧裝置、9供氮裝置、10控制箱、11監視攝像機、12控制器、13寬帶連接裝置、14RIFD識別器、15揚聲器、16溫度檢測傳感器、17含氧量檢測儀、18水浴室、19溼度檢測傳感器、20加熱裝置、21發酵皿、22氣壓檢測傳感器、23紅外檢測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物聯網控制生物發酵裝置,包括機體1,機體1的內腔設置有發酵室3和水浴室18,且發酵室3和水浴室18之間設置有均溫導熱板,水浴室18內填充有水,且水浴室18內設置有加熱裝置20,機體1的前端設置有交互面板2,且機體1的上端設置有控制箱10,控制箱10內設置有控制器12,且控制箱10內設置有分別與控制器12電性連接的寬帶連接裝置13和RIFD識別器14。
本裝置發酵室3的下端設置有發酵皿21,且發酵室3的上端設置有均與控制器12電性連接的紅外檢測傳感器23、氣壓檢測傳感器22、溫度檢測傳感器16、含氧量檢測儀17和溼度檢測傳感器19,機體1的上端安裝有連接發酵室3的加溼器6、排氣裝置7、供氧裝置8和供氮裝置9,且加溼器6、排氣裝置7、供氧裝置8和供氮裝置9均電性連接控制器12,機體1的外殼由外至內依次設置有隔熱層101和均溫層102,箱門5上設置有真空玻璃觀察窗4,控制箱10內設置有與控制器12電性連接的揚聲器15。
本裝置能夠通過寬帶連接裝置13連接物聯網,實現專業操作人員遠程甚至異地監控和指導生產,並及時監控和調配原料供應,並且本裝置能夠通過RIFD識別器14識別基於射頻技術的控制命令,從而增強生產的安全性和互動性,通過在機體1上安裝相應的監控和調節裝置,能夠實時精準的反饋發酵過程中的環境變化,並及時調節空氣成分和溫度,實現對發酵過程的精準控制,減低了普通員工的技術門檻和專業人員的操作便捷性,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保障了生產質量。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