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陰一寸金強調的是什麼道理(人文知識一寸光陰一寸金)
2023-10-15 20:39:59 2
人們在比喻或形容時間寶貴的時候,常常引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名言。那麼這句名言出於何處呢?
《辭源》在解釋「寸陰」一條時引了元朝詩人同恕的《送陳嘉會》詩:「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但這不是這句名言的最早出處。《全唐詩補逸》十四卷記載有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王貞白是唐代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人,乾寧(894—898)年間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常與詩人羅隱、方幹、貫休相唱和,有《錄溪集》傳世。這首《白鹿洞》詩是詩人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中讀書時所寫,記述了一次自己專心讀書而被人引笑的經歷,說明時間寶貴,應該及時學習古人(周公、孔子)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
為什麼古人將時間即光陰用長度單位「寸」來衡量呢?原來古代是用日晷這種儀器來觀測日影以確定時刻的。日影是可以計算長度的,而光陰的「陰」,就是日影的意思。因此古人就用寸、分等長度單位來計量時間的長短,從而出現了「寸陰」、「寸晷」等表示時間的詞彙。在文章中最早把長度「寸」和光陰(即時間)聯繫在一起的人可能要算西漢的劉安,他在《淮南子·原道》中說:「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其後,在一些詩賦文章中,「寸陰」一詞經常被引用,如《晉書·陶侃傳》中說:「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又如南朝鮑照《擬古詩八首》其四有:「幼壯重寸陰,衰暮反輕年。」到唐朝時,「寸陰」、「寸晷」、「寸功」等詞語入詩入詞就屢見不鮮了。如鄭谷《贈鹹陽王主簿》:「登科未足酬多學,執卷猶聞惜寸陰。」杜荀鶴《題弟侄書堂》:「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到了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寫了一首題為《春夜》(一作《春宵》)的著名的詩:「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可與「一寸光陰一寸金」相媲美。人們熟悉的成語「一刻千金」即源於此詩。
傳統文化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娛樂文化微信號搜索:圖說好萊塢,或p-hollywood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