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最強盛時期(令隋唐都頭疼的)
2023-10-16 04:19:33 1
其族(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在《舊唐書》中,曾這樣描述隋朝大業年間的突厥。疆域廣闊,陳兵百萬,其實力之盛,也無怪乎其強大會被稱讚是北方異族中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了。
事實上,對於「突厥」的記載就連突厥這個詞也是直到540年才出現於中國的史冊之中。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的是突厥給中原王朝確實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這一點上,就連隋、唐兩大王朝都概莫能外。
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突厥始畢可汗率大軍意圖截殺北巡的隋煬帝,最終隋煬帝被圍困於雁門郡。情況危殆,雁門郡屬城41城僅餘2城未破,此戰險死還生,直至隋朝大軍集結而至才算解圍。
武德九年(626年),在聽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後,頡利可汗嗅出了其中的「契機」,率大軍直逼唐朝都城長安。雖有尉遲敬德萬夫不當之勇,可奈何頡利可汗人強馬壯,仍是直抵渭水,長安近在咫尺。幸虧李世民設疑兵之計,才以結下渭水之盟作罷。
而雁門之圍、渭水之盟也不過是突厥與中原王朝冗長的攻伐歷史中的代表性事件而已。此間突厥與隋唐之間戰和不定,攻訐良多。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突厥之危」也直到唐朝中期才在唐王朝和回鶻的聯合攻擊下得以解決。
但國雖亡,可突厥民族的後裔以及突厥文化的影響卻並沒有消弭在歷史長河之中,甚至於在今天也仍令世界頭痛不已。
突厥的崛起在中國北方的大地之上,由於受制於自然地理的影響 ,導致生產方式不同,也就有了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天然界線。
而圍繞這條界線,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自然也就少不了互相攻訐、討伐。匈奴、鮮卑、突厥等都是遊牧民族的代表。
在公元六世紀時,柔然人在草原上建立了可以比擬匈奴的強大汗國。此時的突厥則只是臣服於柔然的部族,但他們在五世紀時便已經有了突厥文。
而對於突厥的起源,即便是今日說法上也是莫衷一是。海右遺黎說,漠北索國說,高昌北山說都各有相關史料「佐證」。但對於當時的突厥人而言,他們很快便迎來了屬於他們的強盛時代。
在吞併了鐵勒部落之後,又憑藉與西魏的友好關係,他們建立起了奴隸制政權,有了官制、稅法。
憑藉著與中原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以及武器裝備上的優勢, 在552年他們打敗了他們曾經的主人柔然。次年,聯合西魏再破柔然,接下來的兩年裡突厥對柔然殘部進行絞殺,並最終殺死了柔然可汗,勢力觸手已經延伸到了西域地區。
於此同時的中原王朝,卻因為南北朝時期的亂局而對其採取綏靖措施,西魏、東魏向其納貢等舉措,也為他向東、向西擴張埋下了伏筆。短短數年間,突厥帝國的疆域便已經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鹹海和中亞河中地區。
但體制上的不完善,同樣為突厥的分裂埋下了根源。在佔據了偌大的疆域後,突厥人在西域設立了小可汗,分管阿爾泰以西的區域。
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結果可想而知。而中原王朝也終於在581年迎來了統一。581年,楊堅以隋代周。隨即他拒絕了向突厥繳納歲貢,583年他打敗了沙缽略可汗。而突厥另外三個可汗達頭、阿波、貪汗對沙缽略可汗的攻擊,在直接導致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的同時,也讓沙缽略被迫向隋朝求和,也遷居到今天的呼和浩特平原附近。
而隋文帝隨後為了分化突厥他還採用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面對沙缽略兒子(也是繼任者)都藍可汗的請婚「十動然拒」;隨即將宗室女安義公主嫁給了小可汗突利可汗。
這種分化也讓突厥可汗們各懷鬼胎。
隨後的開皇十九年,都藍可汗與西突厥達頭可汗聯合進攻突利可汗。隋朝兩手準備,一手在出兵討伐都藍、達頭,另一手則是內遷突利可汗所部,還封建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
也就此完成了對東突厥的掌控,而這一點即便是隋煬帝上位伊始也是如此。可是隨著隋煬帝三徵高麗的失敗,啟民可汗繼任者始畢可汗的野心勃勃,就有了前文中隋煬帝巡遊雁門時被圍困的窘境。
及至隋末,中原天下大亂。可始畢可汗治下的東突厥卻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這也就導致了一些割據勢力的紛紛依附,一如劉武周、梁師都、竇建德皆是如此。
就連唐高宗李淵亦曾向突厥借兵,其入主中原效仿拓跋道武帝故事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渭水之盟的發生,也是體現。
但天命使然,當李世民這等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皇帝成為大唐掌舵人,輔以天道昭昭的「小冰河期」、勇猛神武的大唐名將,其實突厥的衰亡也就是必然了。
先是薛延陀的反東突厥,唐朝冊封薛延陀可汗;後又有唐太宗命李靖、李勣等人攻伐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終滅東突厥。
至於西突厥,在突厥分裂後達頭、阿波、貪汗三個可汗。期間,三個可汗內部互相攻訐,而阿波可汗之孫所部最終被達頭之孫射匱可汗打敗,投靠隋朝;射匱可汗也隨即統一了西突厥諸部,期間也向隋朝朝貢。
在唐朝,西突厥也基本上保持著朝貢的君臣關係。太宗在包含東突厥故地、西域在內的廣大疆域中設置都督府,都護府。但在太宗去世後,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最終在蘇定方的平叛下西突厥滅亡。
而後,唐王朝一直設置了都督府、都護府管轄。但不得不說的是,突厥各部仍是時有叛亂。682年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並讓突厥再次強大,這也是歷史上的後突厥時期。
期間,阿史那骨咄陸攻城略地,甚至一度佔領了河北、山西大部,幸而大唐雖再無太宗,卻仍有狄仁傑等猛人。在國力的對碰中,顯然唐王朝的上升期更加有潛力、底氣,最終在經過了一系列的和親、納降、復叛等操作後, 及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後突厥白眉可汗才被誅殺,至此後突厥滅亡。
歷史就是如此,你方唱罷我方登臺。就一如唐玄宗李隆基也未曾預料到安史之亂一般,儘管以後人的眼光看它是歷史的必然。
就在後突厥被滅後,突厥也走上了匈奴的老路,向中亞地區遷移。而烏古斯部落也成為了那個時期中亞地區難以忽略的存在。突厥人也逐步推進了中亞人種的突厥化轉變,此後中亞突厥化的同時,伊斯蘭化也在10世紀左右完成。
而後伊斯蘭化的突厥人還曾建立過塞爾柱帝國這樣擁有龐大疆域(包括今天的兩河流域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在內),強橫軍事實力的帝國。
突厥人也就成為了今天遍布中亞各國的土克曼人,哈薩克人,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雅庫特人等等,但需要說的是此時的他們各族事實上有了明顯差異化。
可他們有著共通的突厥語,有著共同的伊斯蘭信仰。而這種共同性,也讓一些鼓吹民族主義的人看到了機會。一如德經、阿瑟·大衛、範伯利這些歐洲的突厥學家,在其中依仗所謂的研究古突厥文化噱頭, 將民族差異化模糊都助推了突厥人的大民族主義思潮。
與現在我們熟知的危害相比,對我國的危害事實上在清朝時便已經尤為明顯。阿古柏集團的入侵新疆就是體現;即便是在民國時期,這種思潮的泛濫之下對於我國新疆,一些人也是賊心不死,仍是滲透不止。
而到了近現代,裹挾著民族獨立思潮,建立一個橫亙中亞西亞的超級大國也由此成為了一些野心家的痴夢,甚至於一些國家不惜「攀親戚」靠攀附突厥族為祖先,來妄圖圓夢。
其中,代表性的國家就是土耳其。土耳其與突厥之間,從現代基因比對而言,土耳其人與突厥關係十分稀薄,他是更接近於亞美尼亞人的。
可由於有著太多的歷史牽絆,土耳其人也有一個強大的夢(畢竟建立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自一戰以來的大突厥民族主義也一直縈繞其中,更是塑造了他們的土耳其史觀。
至於結果可想而知,近年來土耳其便已繼承人自居,不僅與中亞四國成立突厥語合作委員會,更是關係不斷升溫,在語言、經濟合作的基礎上軍事合作也日漸深入。這也是對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的一種擠壓。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排他性的極端民族主義,還會助長恐怖事件乃至戰爭的發生。而對於庫德人的打擊上,土耳其人野心畢露,可任誰都明白這種血仇必然是不死不休的結局。
動蕩、戰亂也成為了近年來中亞、西亞屢見不鮮的事實,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張豈之
突厥史·薛宗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