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日曆表(農曆二十四節氣)
2023-10-15 19:54:33 1
農曆
農曆,又叫夏曆(夏朝創立的曆法)或者陰曆。世界上的曆法有兩種,一種叫太陽曆,一種叫太陰曆。古代埃及就是太陽曆,它是以地球繞著太陽的公轉周期編定的曆法。古代兩河流域和我國的農曆叫太陰曆,它是以月亮繞地球運行的周期編定的曆法。
太陽曆
辛亥革命後我國開始用公曆,就是太陽曆。新中國成立後繼續用公曆,現在國家紀事都以公曆為準。現行公曆是由羅馬教皇格列高麗組織編定的,所以公曆也叫「格列高利歷」。公曆全年365天,每400年一個閏年,就是那個年份如果能被400整除,那年的二月就是29天,常年二月份是28天,比如2000年就是閏年。公曆中的大小月份,可以用我們的拳頭 關節的凹凸來看,凸起的是大月,凹陷的是小月。從食指關節開始往小指關節數: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小指關節數兩下,就是七月大、八月大,又往回數。
幾千年來我國都是用農曆,現在我們過的節日也大多是農曆的節日。我國歷史上也有天文學家編定過太陽曆,比如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曆」。我國古代的曆法是古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人經濟社會生活的體現。農曆的最大特徵是結合中國農業文明的實際,既授時,又有益於農業生產。農曆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都體現氣候的一定轉變,也提醒人們從事相應的農事,也告訴人們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比如立夏時節是我國南方春收夏種的繁忙季節,民間就有俗語:立夏、立夏,見了親家不說話,因為大家都要忙 農活。比如:三九四九,沿河看柳。就是冬至後一個月左右,天氣就開始逐漸暖和了。
二十四節氣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定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日;到漢代,二十四節氣就形成了。春分秋分時期,就是每年公曆大約3月22或者23和9月的22或者23,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天時間最短,晚上時間最長。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時間最長,晚上時間最短。其實冬天我們地球距離太陽近些,夏天距離太陽遠一些,只是我們夏天是太陽直射,冬天是太陽斜射。獲得太陽的能量本來六月最多,但一般七月最熱,因為地球表明接受和蘊藏太陽的能量是有個過程的,就像我們燒鍋一樣,不是點起火就把鍋燒燙。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量都來源於太陽,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中國近幾十年迅速的城市化,農曆和相關的節日已經被邊緣化,為了學習幾千年傳統文化等的需要,我們也有必要知道農曆的那些節日,過去人們都記得: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