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猜燈謎有什麼特點(民俗專家細說元宵)
2023-10-15 15:37:39 1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19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到了吃元宵的時候。正月十五,為什麼要吃元宵呢?
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民俗專家表示,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說起湯圓,近代史上還有一個掌故。話說袁世凱稱帝遭到舉國反對,手下逢迎者引《巴陵縣誌》說「圓、元語同,又有完了義」,說「元宵」諧音「袁消」,乃詛咒之詞。袁聽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湯圓。但這個傳說一直未見文字依據。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南宋至今不衰
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猜燈謎,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800多年前的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於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生動活潑。燈謎的基礎是謎語,而謎語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謎語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動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採用民間故事傳說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瘦詞」。
到漢代時,逐步演變成為破譯文字形義為主的謎語。這時的謎語還是比較粗糙的,有民間老百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到了三國時,謎語書面創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謎語與元宵賞燈相結合,豐富了燈節的娛樂活動,這時才是燈謎。此後,謎語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為在宋代,遊樂場所「瓦舍」興起,給燈謎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促進了燈謎的發展。於是,當時不少的文學家都成為制謎高手。
明清兩代是燈謎發展的極盛時期,文學家還把猜謎活動寫入小說中,《紅樓夢》裡就描繪了許多賈府猜謎的生動場面。
民間猜謎已不限於元宵、中秋、七夕,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燈謎如今除了用在元宵節上,也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周潤健、蔡玉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