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新民族主義開端的民族精神(重新構建了民族主義)
2023-10-15 21:00:30 1
泱泱華夏,群臣朝見。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不僅帶給國人濃濃的民族自豪感,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周邊鄰國。
像韓國、日本、越南的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國文化的浸潤。尤其是越南,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地,可以說,越南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的地方文化。
越南獨立後,領導人很快意識到這致命的一點,要想民族獲得真正的獨立,文化獨立是必不可少的。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場轟轟烈烈越南去中國化運動。
一、越南的國語字自秦起,始皇統一六國,向南出徵,當時的越南有著「百越之南」的稱號,便一直被人們稱作「南越」。此後,作為藩國存在的越南,學習漢語一直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到隋唐時期,皇帝在越南設置了安南都護府,一時間漢語學習蔚然成風,越南還有一個新名字叫「安南」。
一直到19世紀末,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落後的清朝被打得一敗塗地。為求自保,把越南拱手讓給法國。自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法國殖民者為了讓越南真正淪為自己的殖民地,開始全方位向越南輸入法國文化。先是在越南建造大量具有法國特色的建築,旁人一看,便能察覺到越南和法國的關係匪淺。
語言是國家的標誌,法國殖民者自然不能容忍越南人繼續說越語,他們逼迫越南人學習法語。可熟練使用法語,在短期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南民眾紛紛抗議,法國殖民者只能退一步,打算讓越南人先學習國語字,將國語字當作一個跳板,學會後再學法語。
國語字的發明還要感謝一位西方傳教士。17世紀,來自葡萄牙的傳教士為了更好地與越南人交流,用拉丁字母來標註越南文字,以此來理解當地人說的話。
越南統治階級發現,這些奇怪的字母竟然可以準確地表達每一個詞的含義,頓時心生喜悅。原來,越南在幾百年前就有了脫離漢字的想法,越南本地人發明出「喃字」,將兩個漢字融合在一起,一個字代表讀音,另一個字表示字意。不過「喃字」終究是漢語的變形,與漢字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些拉丁字母的出現無疑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越南領導層決定大力推行這種文字,以此取代漢字,讓越南成為真正獨立的越南。
此令一出,越南群眾褒貶不一,越南最終並沒有靠這些文字實現獨立。
不過,這些文字還是被保存下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卻在今天派上了用場。在法國殖民者的刻意授意下,國語字逐漸完善,演變成現在越南人使用的國語字。
越南瞬間展開一股學習國語字的熱潮,他們是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文字,似乎學習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獨立的味道,國語字成為了越南本土文化的象徵。
看到越南人並沒有被自己控制,反而升起了獨立的念頭。法國殖民者開始對國語字的學習設下一系列限制,希望藉此打壓越南民眾的學習熱情。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越南人的民族凝聚力竟在此時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無數有志之士發出反抗的聲音,最終,匯聚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越南領導人胡志明帶著越南人成功趕走了殖民者,實現獨立,建立起越南民主共和國。
二、去中國化先去漢字說起胡志明對越南的貢獻,堪比毛主席對中國的貢獻,他甚至被稱為越南國父。
胡志明從小就經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對中國的許多典故可謂如數家珍。
不僅如此,同為共產主義的擁護者,胡志明和中國的許多領導人都有不菲的交情。胡志明和周總理夫婦更是莫逆之交,胡志明在廣州工作的時候,最常去地方就是周總理的家。
我國也給越南革命提供了許多幫助,可越南獨立後,胡志明卻一反常態。他不再說漢語,捨棄了一手漂亮的漢字,用行動和漢字畫出了一道冷硬的分界線。
胡志明甚至在國內下令「廢除漢字」。胡志明認為越南已經獨立,不該再使用別國的文字,否則這和被殖民、被統治又有什麼區別呢?
為了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破舊立新才是關鍵。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全面剝離漢文化對越南的侵蝕,去中國化首先要去漢字。
胡志明私下一直大力打壓漢字,但對群眾卻不能這麼說。胡志明解釋道:漢語太過複雜,尤其是底層民眾,學習起來太過困難,不易於全民脫盲目標的實現。學習國語字,卻只需要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脫盲目標。
從越南的角度來看,不得不說胡志明的決定是正確的。文化靠文字傳承,只要越南寫的是漢字,就永遠無法擺脫漢文化的侵蝕,或許真有一天會喪失自己的文化,成為別國的附庸。
胡志明的大肆鼓動,使拉丁字母書寫的國語字變成越南的官方語言,各地學校被禁止教授漢字,只允許教國語字。
令胡志明乃以及越南群眾意外的是,漢字是脫去了,越南文化卻悄悄出現了斷層。
縱觀整個越南存在的歷史,幾乎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跟中國有關。自然,越南的歷史全是用中文記載的。在去中國化前,每一個越南人都能看懂自己的族譜,了解自己的歷史。去中國化後,年輕一輩就連族譜都無法看懂。
越南的年輕人很少有精通漢字的,導致他們看不懂歷史書上的文字,歷史意義也隨之模糊。
都說史是國之傳承,歷史藉助文字代代相傳,後人以史為鑑,從中獲取民族自豪。越南的歷史卻因漢字的消逝而走丟,這無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而這只是開始,去漢字化的越南在語言表達多了很多限制。
越南國語字是以拉丁文為基礎,另加上本土的四個音調形成的。這樣的文字形式使國語字缺失了靈性,文字被拘泥在條條框框的格式中,再不復使用漢字時的精巧。這對於文字工作者而言,無疑是鋪天蓋地的打擊。時至今日,越南都沒有特別優異的文學作品產出。
此外,越南人為了快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字,仿造拉丁文體系書寫國語字,又給國語字埋下了隱患——「同音字」。
大量的同音字給越南人的日常閱讀、交流造成許多麻煩。其實韓國也有這個問題,他們的解決辦法是依靠中文,不論是身份證還是國家發表的正式文件上,都是中文、韓語雙語標註的。
可越南早已下令全面剝去漢字,無法在明面上使用漢字。但只要使用拉丁文字母,這些問題就會如影隨形。或許胡志明也沒想到,當初他的一紙命令,會給越南人民帶來這麼多的麻煩。
漢字在越南的影響是全面的,宗教中亦有大量漢語的存在。越南自百年前就學習儒家文化,他們又不像中國還有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的傳承,所以越南人對儒家文化是極其虔誠的。他們修的廟宇佛堂,脫離了東南亞特色,反倒極具東方色彩。
在英文中,寺廟一般是翻譯成「temple」,越南卻叫它「pagoda」。直譯成中文就是「寶塔」,實實在在的中國味道。
介於上述種種問題,越南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提議:重新考慮漢字在越南的地位,去漢字化不能一刀切斷。不過越南拋棄漢字已久,扔掉容易撿起難,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三、國力與文化其實,越南去中國化並不是空穴來潮的,這一切和中國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19世紀末,中國風雨飄搖,許多國人自己都對文化不自信,國人曾多次進行漢字西化改革,更有文人偏激地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
那段歲月,很多中國人自己對於文化是拋棄的,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輸出更是為零。就在這時,越南、韓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去漢字化運動。
現在,隨著中國國力崛起,文化對外輸出多元化起來,滲透更是無聲的。比如,越南在明面上是全方位禁止漢字的,實際上越來越「中國化」了。
一打開越南電視,會發現最熱播的是帶有越南字幕和配音的中國電視劇。他們的電視節目一半是中國王朝劇,剩下的頻道則被越南新聞、歷史宣傳和泰國、韓國肥皂劇佔據。
再加上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高,許多國家為了和中國人做生意都開始學習中文。越南全面禁止漢字,這就導致越南無法與說漢語的人溝通交流,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越南對外經濟的發展。
這樣的影響越發明顯,有些越南小學開始把《兒童漢語》納入教材,用漢字書寫的讀物也在越南流行起來。
雖然,民眾之間的漢化已不可避免,可政府的態度依舊強硬。在越南境內的「胡志明博物館」裡,三層樓的建築硬是沒有出現一個「China」。
館內有介紹胡志明和金日成的友誼,越南和朝鮮的友好外交;卻沒有提到過毛主席,更沒說到過胡志明在中國的歲月。
就連上個世紀60年代,美越戰爭爆發,中國給越南免費送去大量物資,幫助越南反對美軍侵略者。越南也隻字不提中國的幫助,只是介紹了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屬實是有點讓人心寒。
越南自然存在不少抵華者,但他們會無奈地發現:他們使用的烤箱、手機大多是中國製造;他想開車,車裡面燒的是中國的機油;拿出手機、電腦,電卻是從中國購買的;他難受地想打電話對好友傾訴,卻又在無意間享受了中國承建的基站信號……
可以說,一個越南人在生活中徹底離開中國,只會寸步難行,連普通交流都難以進行。因為國語字詞彙的限制,越南現在使用的「公安」、「社會主義」等詞都是靠漢語充實的。
不知不覺中,越南幾十年的去漢字化如今幾乎又回到了原狀。
許多越南人和中國人結婚,甚至把這當作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越南的普通人,又拾起了中文姓氏,北部越南人甚至學習中國話,以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中國人。
越南去漢字化的初衷的確沒有問題,錯在他們太過依附外在力量,而不是憑藉自身的實力、文化來脫離中國,完成真正的民族獨立。
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有足夠的底蘊擺脫別國的控制,實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