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吃人原話(魯迅狂人日記吃人)
2023-10-04 05:39:57 1
《狂人日記》:「周醫生」的定罪書《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意義上的白話短篇小說,歷來受到大家的重視。
文章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發表時並未引起軒然大波,但在後來讀者的不斷接受中,才漸漸發現了它的特別之處——小說以一個患有「迫害妄想症」的狂人視角為著眼點,將普通人沒有看到或者看到而不敢說出來的「吃人」罪行給喊了出來。
這樣的瘋癲兼具這樣的清醒,這在中國傳統文學史上都是找不到依據的。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而之所以能創作出這樣別具風格的小說,正是魯迅這位特別的「周醫生」的功勞。他以敏銳的醫生視角看清了「狂人」的病症所在,同時也兼具了法醫身份,事無巨細地勘測了「吃人」罪行所遺留下的蛛絲馬跡。
但令魯迅沒想到的是,《狂人日記》中這樁似乎早有定論的「吃人」犯罪,竟牽涉出一場「世紀兇案」大討論。其中的真兇身份、被害者身份以及未來的應對措施都依舊一籌莫展……
《狂人日記》引出的「兇案」討論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日記》中的這段話如今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語」,將其看作狂人對滿口「仁義道德」的禮教直接下發的罪行宣判書可以說是確鑿無疑了。
魯迅這位始作俑者後來也直接說:「後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小說二集序》)
作為作者來說,魯迅的這個論斷毫無疑問是這樁「吃人」兇案的權威結論,歷來被評論和教科書重視。
像是早在1919年,吳虞就在《吃人與禮教》一文中,採納了禮教吃人,禮教是真兇的基本觀點。他從歷史中找了易牙獻祭兒子給齊桓公吃、臧洪獻祭愛妾吃和張巡吃人的例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有名的霸主、臧洪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張巡則是唐朝著名的忠臣……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地位的名人,竟然都作出了吃人的行徑。吳虞老先生就以此為依據,認為吃人與該死的禮教是分不開關係的。
但讓我們以文中提到的張巡吃人為例,再來仔細看看是否真如吳虞所說,就是禮教害得他們去吃人。
張巡殺妾
張巡吃人的事件,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張巡、許遠的部隊困守要害之地睢陽。因為被包圍得太久了,什麼東西都吃光了,所以作為將領的張巡毫不猶豫殺了自己的愛妾,分給守城的士兵,還說「為了大家的忠貞,我自己的肉不能吃,就吃我的女人吧」。之後,城內就開始流行殺女人吃,女人吃完吃小孩,小孩吃了吃老人……但最後,城也沒守住,剩下來的人也沒多少(都被吃光了)。
張巡這個事情發生了之後,非但沒有受到批評,後來還被許多文人當作忠臣義士歌詠。宋代劉克莊《賀新郎·實之三和有憂邊語走筆答之》詞:「自古一賢能制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宋元之交的文天祥《正氣歌》中說「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清朝沈欽圻《秦良玉遺像》詩:「忠勇義烈兼有之,女中張許誰能續?」……直到前不久,筆者看一個關於河南忠烈評點節目時,都還有看到有人說張巡死守睢陽。
張巡此事其實也很好地反映了所謂的「禮教吃人」的兩面性。「仁義道德」之類的禮教所強調的愛國主義、奮勇抗敵等大道理,與合理的公義、秩序是分不開關係的,是有值得肯定和傳承的一面的。但可怕的是,有人借了這樣的由頭,扣上這樣的帽子去「吃人」,將自己的罪行正當化,反而殘害了其原初的目的。就像張巡借著守城的名義吃人,吃到最後城裡都沒有多少人了,那這又守得什麼城呢?
「仁義道德」的禮教這時不也成了真兇的拌菜,成了被吃的對象。
所以究竟誰是吃人者,誰是被吃人者,將來的吃人如何避免,這幾個問題在近一百年來的歷史中其實還可以不斷被討論。
真兇與被害者:「救救孩子」的吶喊是為了什麼?吃人的世界
只要明白「仁義道德」並非是吃人的真兇,只是當了真兇的拌料,那麼就可發現「吃人」的行徑其實到今天也不曾結束,只是這拌料一天天的新鮮起來——
為了所謂的家庭長遠發展,對家庭婦女的苛責和貶低是可以容忍的;為了道路的順利修築,不近人情的「強拆」可以是合理的;為了城市的面容整潔,對小販的暴力執法是可以接納的……
只要有了面具,女人、弱勢家庭、小販等人都可以成為被吃的對象,任何人只要有了「正當性」,也都可能成為吃人的人。
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
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麼怕,也沒有這麼兇。
一百年前的《狂人日記》也實際上已經預言了當下,甚至預言了未來。
這也不由得讓人反思文章結尾著名的「救救孩子」的吶喊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以往的評論中,「救救孩子」被看作是魯迅為無辜的孩子所發出的求救信號,是為可能成為被吃的對象的孩子深沉的憂慮。
但僅僅是擔心孩子被吃嗎?
魯迅由「吃人」兇案引發來的憂慮似乎不止於此。在魯迅眼中,孩子不僅可能成為被吃的對象,也可能成為將來吃人的人。就像狂人憂慮自己可能被兄長鄰裡吃下,但又恍惚間認識到自己可能也吃了妹子的肉。
一百年前的《狂人日記》通過一起「吃人」兇案,在警告我們,如果不從當下改變,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吃人的人,也可能成為被吃的人,而我們的將來,我們未來的希望——下一代的孩子,也可能在這吃人的傳統中,成為吃人與被吃的對象。
但一個互相殘害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救救孩子,正是從當下的自救開始!
魯迅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