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活動總結
2023-10-04 11:51:24 5
為增強早產兒家庭信心,提高社會各界對早產兒的認知度,呼籲社會各界更多關注早產兒。小編整理了世界早產兒活動總結,歡迎欣賞與借鑑。
20xx年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活動總結一: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有1500萬早產兒出生,早產不僅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繼肺炎之後導致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今天,湖南省兒童醫院發布該院住院早產兒數據,專家分析,認為「早產兒包括晚期早產兒」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如不及時救治將會給家庭帶來終生遺憾。
早產新生兒應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根據湖南省兒童醫院住院患兒數據統計,20xx年醫院收治早產兒2339例,較2011年醫院收治的早產兒1384例增多了955例,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胎齡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頭圍在33cm以下,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差」,湖南省兒童醫院醫院早產兒ICU主任高喜容教授介紹。如果護理不當或救治不及時,許多早產兒即使有幸生存下來,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視力、聽力或者智力方面的缺陷,給整個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分析,每年約有100萬例嬰兒死於早產併發症。近10年來,全球早產兒發生率快速增,現約為10%,中國每年出生早產兒在100萬以上。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中國在迎來新一輪生育高峰的同時,由於新生兒基數的變大,再加上趕生「二孩」的高齡孕婦更是早產的高危人群,早產兒的數量或將在未來的1-2年出現階段性增加。早產兒由於發育未成熟,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和後遺症,家長、社會、醫院、政府等各方面都要重視早產兒的特殊醫療保健問題,採取措施預防早產的發生,降低早產兒的死亡率,在實現人口增長的同時從根源上提升人口素質。
晚期早產兒難受重視,已成為健康「隱形殺手」
「出生胎齡在34周-37周的稱為晚期早產兒,又稱為『近足月兒』。其出生率約在所有早產兒總數的2/3」,高喜容說。通常家長和社會的關注焦點都在28周-32周出生的早產兒,越小越重視。而事實上,晚期早產兒往往也要拼闖五大生命難關,才能擺脫死亡威脅,如不住院規範治療,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就在11月16日,一名來自益陽、胎齡35周零4天出生的「晚期早產兒」因搶救無效在湖南省兒童醫院早產兒ICU病房不幸夭折。「看到孩子的轉診記錄和當地醫院的病歷資料,還有家長几乎崩潰的樣子,我十分難過」,高喜容坦言。「這個孩子是頭胎,出生4天患兒黃疸家長不顧醫生的勸阻,強行帶孩子出院,生後8天黃疸加重反應不好,仍在家給孩子辦喜酒。直到生後9天才到醫院就診,並從益陽轉送到我院時,孩子沒能搶救得過來」。
專家:晚期早產兒生存要闖五大生命難關
「早產兒救治雖然非常困難,但我國救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隨著醫療技術的改進,早產兒存活率已顯著提高,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存活率已超過90%」,高喜容表示。2006年,醫院成功救治了全國最低出生體重500g寶寶,目前孩子已9歲半在讀小學三年級,智能發育正常。
早產兒,尤其是晚期早產兒,需要闖過5個生命關卡,才算是發育正常的健康寶寶。
一是黃疸關,晚期早產兒也容易發生黃疸,其黃疸高峰和持續時間可能較足月兒推遲。因血腦屏障發育更不成熟,體內的膽紅素更易穿過血腦屏障,從而誘發高膽紅素腦病,甚至留下腦癱等嚴重後遺症。因此,早產兒應嚴格監測黃疸變化,頻次為1-2次/天,直至黃疸明顯消退。
二是感染關。母親宮內感染是引起早產的原因之一,而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更加容易感染,二者互為影響。早產兒更易發生重症肺炎、敗血症、甚至腦膜炎、多器官功能損傷。幾乎早產兒都應該住院治療,立即進行血液培養,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療,直到觀察和檢查排除了感染。
三是呼吸關。研究發現,胎齡34周出生早產兒患呼吸窘迫綜合症的概率是胎齡38周以上出生嬰兒的40倍。加上出生時可能有胎糞吸入、感染性肺炎等的損傷,早產兒需早期使用表面活性物質,上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治療。
四是餵養關。早產兒胃腸功能不成熟,更易出現餵養不耐受、腹脹等情況。母乳對早產兒的免疫、營養和智力方面都非常有利,母乳餵養的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發生率明顯減少,還可減少成年後高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五是腦損傷。研究表明,35周出生的早產兒其腦重量僅約為足月兒腦重量的2/3,也就是說35周-40周胎兒的腦重量還可增長50%。黃疸、感染、呼吸、餵養問題處理不當,都將對孩子的腦發育造成影響。輕者患兒長大後更易發生學習障礙、心理行為異常等情況,自閉症的發生風險也隨之增高;重者將造成腦癱、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不可挽回的損傷。
同時高喜容呼籲,預防早產兒出生,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在關注小早產兒的同時一定要關注晚期早產兒。在適齡生育期,夫妻雙方都應積極鍛鍊身體,戒菸戒酒,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為生育健康的寶寶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孕期孕媽媽更應重視保健,遠離易造成胎兒損傷的環境和因素,定期做好產前檢查,積極預防早產。「而對於這些過早到來的寶寶們,必須要在醫院多待些日子進行密切的觀察和護理,積極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20xx年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活動總結二:
11月10日上午,副省長王隨蓮到省婦幼保健院出席「世界早產兒日」宣傳活動。
王隨蓮在現場詳細了解活動有關情況,慰問參加義診諮詢的醫護人員和早產兒家屬。她強調,要深入開展知識宣傳和技術培訓,提升各界對早產兒的認知水平,提高早產兒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要紮實做好全面兩孩政策配套工作,加強產科、兒科等婦幼保健服務能力建設,提升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要全力做好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工作,減少出生缺陷發生,進一步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據了解,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1月17日定為「世界早產兒日」,旨在呼籲社會關注早產問題,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
更多相關活動總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