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史記》讀後感1000字

2023-10-04 10:43:55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下面整理了史記的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史記》讀後感一:

  看了這一篇才知道,原來田單就是那個讓樂毅下課的人啊。

  前面好幾篇都是這樣,本來是一直很能打仗的將領,比如樂毅、廉頗等,在外面打得好好的,突然因為被敵國用反間計,君王就臨陣換將了,於是從此命運就發生逆轉。

  這一篇就是寫的讓這種將領命運逆轉的那個使反間計的人:齊國被燕國樂毅打得幾乎滅了國,只剩莒縣和即墨兩個小城還在死守,這時候出來個田單,情勢變了。

  田單是齊國田氏家族的遠親,本來是齊國首都臨菑一個汲汲無名的管集貿市場的小吏。第一次讓他被人記住的是在樂毅攻齊,齊軍全面潰敗,齊國民眾面臨滅頂之災時表現出的正確的預見和判斷,讓他的家族得以保命,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他一家從臨菑逃到安平後,燕國長驅直入,他估計安平也保不住了,就提前讓家人將自家的馬車車軸兩頭鋸斷,裹上鐵箍,增加馬車的防撞性能。城破時很多人駕車奔逃情形混亂,多數因馬車衝撞毀壞而被俘,而田單一家從安平脫逃到即墨。當時楚將淖齒殺了齊湣王據莒縣,燕國不得其門而入,就移師去攻即墨。即墨大夫帶兵出戰,被燕軍所殺,即墨人推舉田單來帶兵拒燕。

  樂毅正在前方圍困即墨時,燕國國內政局發生變化,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新王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關係不好。田單聽說後派人使反間計,散布謠言說樂毅想在齊國稱王,因為齊國百姓尚未歸附,所以故意緩攻即墨以待時機。於是燕惠王「使騎劫代樂毅」,樂毅跑到趙國去了。

  從這時起,戰爭的態勢悄然發生改變。一方面燕國的民眾與士兵因為樂毅的離開而不平,另一方面田單在即墨搞了很多邪招來激發士氣,這些方法都屬於旁門左道,上不得臺面,完全經不起道德的評判,不過很有效。比如自稱有神來助,隨便請一個士兵來扮他的神師;又比如誘使燕軍做一些激怒即墨人的舉動(殘害俘虜挖墓焚屍等),即墨軍民群情激憤,急於一戰。雙方士氣此消彼漲。

  田單見士氣可用,就著手謀劃反攻了。他反攻的方法也不走正道,估計是兵力上明顯弱勢,只好出奇招了。他一方面「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進一步凝聚軍心。另一方面,讓婦孺到城上守衛,派使者「約降於燕」,又讓即墨富翁送重金賄賂燕軍,說「即墨要投降了,燕軍進城時請不要擄掠我家,保我家人平安」,讓燕軍上下一片歡欣鼓舞,以為即墨已經到手了,軍心鬆懈。

  然後,在城中徵集千頭牛,身披畫有五彩龍紋的紅布,尾巴挷上澆了油的麻繩,令人把城牆戳出十幾個洞,然後埋伏五千壯士跟在牛後,半夜時點燃牛尾巴後的麻繩,火燒到牛尾,千頭蠻牛受驚衝出城牆衝到城外的燕軍陣營,熟睡中的燕軍士兵驚慌失措,驚牛所觸盡死傷,五千壯士「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下。」結果是「燕軍大駭,敗走」。後來齊軍殺了燕將騎劫,「追亡逐北」,最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於莒,入臨菑而聽政」。齊國從此復國。

  這場戰役寫得十分精彩。

  於是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他當之無愧。

  然後是「太史公曰」,說田單用兵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善出奇兵。這個評價他也當之無愧。

  從田單的故事中,我們更看清了戰爭的殘酷,之前的列傳中的將領主要寫他們從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往往當他們失敗時,基本上其故事就要結束了),經常是以勝利者的角度來看這一場場戰役,難以體會戰敗者的苦難。然而在這一篇裡,田單是在齊國亡國之痛中崛起的,他親身經歷了作為戰敗國的臣民流離失所東奔西逃的切身之痛,還有,在那一場奔牛之戰中,他不得不使用老弱婦孺投入戰場,其實也反映了當時即墨兵力的窘迫,以及戰爭的殘忍。再還有,雖然是田單為激發士氣故意誘發,而齊軍俘虜被燕軍割鼻的慘痛,仍讓人看出戰爭慘不忍睹的一面。

  說到這裡,田單用兵的「奇」,有的手段很不道德,不能苟同。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象是上海的淪陷成全了「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範柳原的結合一樣,是齊國的傾覆造就了田單的戰功。或者換個說法,時勢造英雄。

  關于田單,就是這些了。

  這一篇列傳最後還簡單敘述了太史繳之女在莒縣救助齊湣王之子法章,後成為君王后的故事;以及齊國畫邑人王燭寧死不與燕軍合作的故事。

  這一篇列傳其實篇幅比較短,不知為何仍然寫了這麼長一篇讀後感,也許是田單的經歷比較特殊的緣故。還有,田單在齊國復國之後的經歷如何,完全沒有交代了,Why?

  《史記》讀後感二:

  史記記載,周的先祖后稷也是帝嚳的兒子。由此說來,后稷與帝堯和契都是兄弟。只不過堯是陳鋒氏所生,契是簡狄所生,而后稷是嚳的元妃姜原所生。帝堯的繼位,看來並不是嫡長子繼承制。后稷又名棄。為什麼名棄呢?因為母親姜原生下他時數次拋棄他,他都沒有死,所以名棄。為什麼要拋棄他呢?因為母親姜原懷上他不是正常的男女交合而懷孕,而是一次在野外看到巨大的腳印,心中好奇,就踩在上面看比自己的腳大多少,結果這一踩就懷了孕。

  我想,先人這樣傳說和司馬遷這樣寫,只是為了說明后稷來歷不凡,只是為了說明五帝的功德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惠及後代。但讓後來的人讀了,不經意間產生其它的想法,認為是女的與別的男人野合而生。這真是前人意料不到的結果。

  史記記載后稷被拋棄到隘巷,牛馬經過躲著不踩他,被拋棄到樹林中,遇到人多隻好換個地方,被拋棄到水渠的冰上,天上的飛鳥下來用翅膀蓋著給他取暖。母親姜原以為是神,就又把他抱回來養了。

  這讓我想起老子《道德經》的第55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我曾經對「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嬰兒感到難以理解,與同事討論,他認為動物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天性,嬰兒對動物構不成威脅,所以動物也不傷害嬰兒。還有狼孩、豹孩等的故事,說明不一定什麼原因動物還把人的嬰兒當做自己的後代來養的事情。現在看到后稷的傳說,更使人相信了類似的情況並非信口開河。

  周的統治者姓姬,文王以前的人物主要有:嚳→后稷(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公季)昌(西伯,周文王);從周文王到周朝滅亡的主要人物有昌(周文王)→發(周武王)→誦(成王)→釗(康王)→瑕(昭王)→滿(穆王)→繄扈(共王)→囏(懿王)→闢方(孝王)→燮(夷王)→胡(厲王)→靜(宣王)→宮涅(幽王)→宜臼(平王)→林(桓王)→佗(莊王)→胡齊(釐王)→閬(惠王)→鄭(襄王)→壬臣(頃王)→班(匡王)→瑜(定王)→夷(簡王)→洩心(靈王)→貴(景王)→匄(敬王)→仁(元王)→介(貞定王)→去疾(哀王)→叔(思王)→嵬(考王)→午(威烈王)→驕(安王)→喜(烈王)→扁(顯王)→定(慎靚王)→延(赧王)。

  五帝時期,真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周的始祖后稷對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從小遊戲就愛種植,一直到成人,都保持這種興趣,研究什麼樣的地適宜種植什麼樣的莊稼,被農民奉為學習的楷模。帝堯聽說他的能力後,封他為管農業的官員,普天下的農業得到了大發展。到舜當政時,把他封到邰地,世代都當管理農業的官員。夏朝末年,不重視農業而廢去了這一官職,后稷的後代不窋只好到少數民族戎狄那兒去謀生。

  我時常想,人不怕笨,就怕幹什麼事情都能夠持之以恆。后稷自小愛種植,一直堅持到成年,成為當時了不起的農業科學家和農業部長。任何人從小撒尿後把土澆溼,都愛捏成泥玩,只不過由於大人的批評和自己興趣的轉移後來不玩了。而那些一直堅持了幾十年的人,多成了雕塑藝術家。任何人從小都愛把好玩的東西收藏到一塊兒,只不過由於成人的批評和本人興趣的轉移,沒多久就扔了。而那些數十年如一日的人,多成了收藏家,比如奇石收藏家。任何人從小都有亂寫亂畫的習慣,牆上地上充滿了他的傑作。只不過由於成人的幹涉和自己興趣的轉移而「封筆」了。而那些多年如一日的人,卻成長為了書法家,畫家。正如《詩經》所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所有的人都有良好的開端,很少有人能堅持始終。這也是凡與不凡的重要區別吧。

  周族的第二個偉大人物是公劉。《詩經·公劉》就是歌頌他的豐功偉績的。在他的管理下,所轄地百姓安居樂業,遠處的人也來歸附他,周后來能統一天下,就是從他開始強大起來的。

  周族的第三個偉大人物是古公亶父。有三件事值得討論。第一件事,史記記載他遭到少數民族戎狄的侵擾,主動把財物給戎狄;第二件事,當戎狄要消滅他,霸佔土地和民眾時,民眾怒不可遏,要求奮起反抗,他卻不忍心讓民眾因他而流血犧牲,帶領少數人選擇離開,結果民眾扶老攜幼,全部跟著他從幽地到了岐下,這有點像三國時的劉備與曹操打仗,逃跑時後面跟著大群的老百姓。其他國家的民眾聽說他這樣仁義,紛紛歸附他。他廢除戎狄逐水草而居等陋俗,在岐下築城郭室屋定居,設立國家政權。第三件事,他有選擇小兒子昌當接班人的苗頭,他的長子太伯與次子虞仲為了不引起麻煩,主動離開,到遠遠的荊蠻地區去發展。

  按照現在的理解,第一件事,十有八九是花錢買平安,訂立不平等條約,以換取和平。第二件事,十有八九是從武力上還不是戎狄的對手,或者是「不若則能避之」,加上古代人少地多,換個地方生存發展比在原地長年與遊牧民族相鬥更合得來。第三件事,或是他的長子與次子主動離開,或是被動離開,都有可能。但不管是主動與被動,以大局為重的意識還是佔了上風的。

  周族的第四個偉大人物是周文王。史記記載周文王施行仁義,尊重老人,慈愛晚輩,對賢士謙下有禮,有時接待善待賢士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因此天下的士多來歸附於他。

  周族的第五個偉大人物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是說他的。他還有與商朝伊尹相似的地方,他代年幼的周成王行政七年,在成王長大後返政成王,然後回到自己的大臣地位。

  這兒要說的是,周文王和周公旦給我們的人生啟示。真誠、虛心與熱情,是一個人成功必不可缺的品質。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當我們遇到尊重時,心情就愉悅,當我們遇到不被尊重時,心裡就惱怒。在現實生活中,禮多人不怪,都願意與熱情的人交往,而不願與冷漠的人打交道,問題就在心理需求方面。熱情就要看到別人的長處,誇耀別人的優點,正如《弟子規》所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當周文王、周公旦這種偉大人物的想法,但沒有人不想有好的人際關係。看輕自己,尊重別人吧,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別人,那是瞧不起你自己。

  周族的第六個偉大人物是周武王。武王伐紂,前後出兵兩次。第一次觀兵孟津,約公元前1048年,第二次渡河滅商,約公元前1046年。第一次可能是試探,時機還不是太成熟,所以班師回歸。第二次牧野之戰,滅了商朝。武王伐紂以後,與周公旦有一段有名的對話,與新中國建立前夕黃炎培與毛澤東的對話頗為類似。黃炎培問毛澤東:共產黨怎樣避免歷史上諸多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環怪圈?毛澤東在深思熟慮以後答:我們已經找到了長治久安的辦法,那就是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夜不能寐,周公旦問其原因,就是在思考如何使周朝避免商朝的命運。最後決定以武定國後以文安邦,興建洛邑。九朝古都半在偃。在偃師這個地方,放下兵器,解散軍隊,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並定名為偃師,以示天下和平,不再戰爭之意。問題在於,不論是至高無上的帝王,還是貧民百姓,都只能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不能保證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

  周本紀有兩個故事告誡我們同一個道理。第一個故事是:周共王出遊到涇水邊上,密康公跟隨著,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獵都不敢獵取太多的野獸,諸侯出行對眾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嬪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麼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擁有寶物,最終準會滅亡。」康公沒有獻出那三個女子,只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第二個故事是: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財好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喜歡獨佔財利,卻不懂得大禍難。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誰想獨佔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間的萬物誰都應得到一份,哪能讓一個人獨佔呢?獨佔就會觸怒很多人,卻又不知防備大禍難。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做人君的人,應該是開發各種財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呢。所以《頌詩》說:『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與地。種植五穀養萬民,無人不向你看齊。』《大雅》說:『廣施恩澤開周業。』這不正是說要普施財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而如今,君王您卻去學獨佔財利,這怎麼行呢?普通人獨佔財利,尚且被人稱為是強盜;您如果也這樣做,那歸服您的人就少啦。榮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敗亡了。」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更為荒唐的是,當民眾不滿議論紛紛時,又出現了厲王彌謗的鬧劇,最終落了個客死異鄉的下場。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不聽老人言,必定受艱難。老年人有很多人生的經歷和經驗,對於下一代是富貴的財富。必須善待這筆財富。儘管他們的經驗並不完全適宜現今的環境和需求,但仍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常見的子女找對象問題,父母的參考意見必須予以認真的考慮,因為那是他們人生經驗的結晶,甚至是自古以來人類經驗的結晶。

  對待酒色財氣的人生觀大多是:酒------並不是說酒能解愁,而是客觀上造就的優越感:君不見宴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我受到別人的尊重;我在酒宴上說了算,頤使氣指,別人對我畢恭畢敬;我能喝起高價酒,一瓶好幾百,而你們只能喝低價酒等等。色------誠如黃宗羲《原君》所說,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財------富甲天下,天下首富;氣------主觀上能夠主宰一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獨尊,睥睨一切。

  酒色財氣人人喜愛,但要適可而止,不要老想著凌駕於別人之上,不要老想著把一切都據為己有,不要得到了某種好處就沾沾自喜,連貴為王侯的人都因為過於貪戀酒色財氣而亡,何況普通百姓呢?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傳下了千年笑談耳熟能詳,周幽王在廢立問題上的態度也發人深思。嬖愛褒姒以後,欲廢姓申的王后立褒姒,廢申後的兒子已經被立為太子的宜臼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最終的結果是申後的娘家申侯聯合犬戎族將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西周滅亡。同樣的事情不同的結果:古公亶父因立少而昌盛,幽王因立少而國亡。一切因時空的變化而不同。

  再說說古人為什麼把地震與朝代興衰相聯繫。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宮涅繼位。公元前780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乾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夏、商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於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徵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所要拋棄的,不會超過十年。」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地震預示著天下大亂,朝代更替,在邏輯上運用了類比推理。夏朝因為伊洛河乾涸而滅亡,商朝因為黃河乾涸而滅亡,如今周朝地震造成涇渭河水乾涸,因此,周朝的氣數盡了。

  地震是因為人的因素打亂了天地的秩序。人的因素是什麼呢,就是幽王寵愛褒姒,女的當家,母雞司晨,造成陰氣壓迫著陽氣,所以發生了地震。

  用現在的科學知識來看以上的道理很可笑,但在過去的時空裡,民眾絕對是深信不疑的。

  地震造成農業生產的大破壞,百姓賴以生存的一切化為烏有。政府沒有能力救濟,於是哀鴻遍野,百姓流離失所。一切的秩序都混亂不堪。

  統治中心地區社會心理的恐懼不安,對當代統治的深度不滿;各地諸侯的勢力坐大,對當代統治天命氣數的懷疑。

  這一切都造成周朝統治的危機。於是出現了平王東遷,周室衰微。

  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各種勢力此消彼長的複雜作用下,周朝苟延殘喘到公元前256年,徹底滅亡。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