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05:11:24
專利名稱: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述及一種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屬植物農藝栽培領域。
以往曾在暖房溫室或玻璃房作業棚中進行的植物無土栽培技術和裝置,大都是在以地面平面方式的單個無底孔花盆或容器中實施的,主要採用碎陶粒,粗沙、珍珠巖等作為基質並加用無土栽培營養液。以前植物的垂直無土栽培方法也有一些,但所用裝置結構複雜,設計尚不夠合理,尚未發展到實用階段。如有關盆缽的形式和結構,整體立柱的裝配方式及其他輔助結構和裝置的配置等均存在一些問題。又如植物花葉向陽光面方向的旋轉移位調節未能加以設計考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以往無土栽培技術裝置上存在的缺點,設計和組裝一種新穎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使植物栽培向空間發展,提高單位平面上的種植量和收穫量,在較大規模立柱系統栽培條件下進行產業化生產。
本實用新型是採用下述的技術手段和裝置來達到上述目的的。
本實用新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主要包括有盆缽、中軸和底座以及噴淋頭供水供液裝置,作為單個盆缽而言,它具有一空心主圓柱體並沿其圓周均勻配置有若干突出的、與主圓柱體部分周壁相通的、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立柱體;在主圓柱體中央設有一與底部相連的中空中心軸,整個柱體頂部是敞開的;多個盆缽由中心管道穿過各單個盆缽的中空中心軸而串連重疊迭加為一列垂直的單元盆缽柱體;中心管道穿出最末尾的一個盆缽的底部而固定於底座上。沿單個盆缽主圓柱體圓周配置的柱體幾何形狀可以為梯形、正方形、長方形、半橢圓形或半圓形;最好為半圓形。其突出的柱體個數至少為三個,最好為五個,猶如具有五個花瓣的梅花狀,即整個缽體具有五個突出的半圓形柱體。盆缽上部凹入的主圓柱體部分圓周頂面上設有凹陷的母扣,盆缽下部近突出的半圓形柱體底部的主圓柱體部分圓周邊上設有凸出的公扣,藉公扣和母扣的配合可使上下兩個盆缽重疊固定;上下相鄰兩個盆缽的突出半圓形柱體是相間隔錯位排列布置的,即上下相鄰兩個盆罐的突出半圓形柱體不是對準處於同一垂直線上的。突出的半圓形柱體即為植物種植區,在其頂部上方留有相當於單個盆缽高度的空間。突出半圓形柱體側壁中部位置設有一便於搬動的手提耳環。在盆缽底部離空心中心軸適當距離的位置設有一小圓孔,以插入並固定一高度低於盆缽頂面的導水溢流管,此種形式為封閉型底部的盆缽,即適於水培用的盆缽;盆缽底部也可開設有幾個以同心圓方式布置的,由數個徑向肋條分隔而形成的具有若干弧段的狹長漏水孔,此種形式為網狀漏水型底部的盆缽,也即基質栽培用盆缽。多個盆缽疊加串連而成的單元盆缽柱體的頂部上方,設置有一與中心管道相連的噴淋頭,噴淋頭與供水源的通水管道相連接,並在噴淋頭底面離中心適當距離周向均勻設置有四個噴淋小孔。噴淋頭外形為圓形,在橫向直徑左右兩端處都有管接頭與通水管道相連接,在縱向直徑前後兩端處都設有定位孔。
單元盆缽柱體可由十幾個乃至數十個單個盆缽重疊串連而成,數量眾多的單元盆缽柱體可作行列式排列,通過各單元盆缽柱體上部的噴淋頭裝置,在其橫向可由通水管道串連連接,在其縱向可通過定位鉤套入噴淋頭兩端的定位孔而並聯各行柱體,如此可形成立柱式無土栽培系統裝置。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簡易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它由空心圓柱體、中心軸、圓形漏水隔板和通水管組成。多個等距離排列的圓形漏水隔板由中心軸通過其上的中心孔而串連成一列並固定在中心軸上。兩隔板之間的空間填充有基質。空心柱體的柱壁是由丙烯纖維編織布包封縫合而成。在柱壁上等距離間隔的圓周上均勻地設置有圓孔即為栽培孔。中心軸為鐵質水管,上端設有十字形布置的四個出水管,下端有堵塞漏水的塞子。柱體下部作成漏鬥狀的錐體,其下口與中心軸水管下端接觸相連本實用新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顯示有較好的技術效果,並有諸多優點。首先本實用新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結構較簡單,設計較合理,可有效利用和發展栽培空間,適用於玻璃房溫室、屋頂、陽臺及地質自然條件較差如鹽鹼地、山崗等有水而不能耕種的地方。該裝置可種植蔬菜,花卉等植物,可提高單位平面上的種植量和收穫量,有利於工廠化生產,對發展集約化、節約型農藝有一定價值。
另外,用中軸串連起來的單元盆缽立柱裝有多功能噴淋頭,立柱中軸下端有平面光滑的底座,經人工推動可圍繞中軸旋轉,可使立柱上各面植物均勻得到日照和採光。
本實用新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與一般地面平面栽培方式相對比的蔬菜栽培實驗結果參考如下1、在540平方米土地上種植生菜,平面栽培方式的產量為813公斤,立柱栽培的產量為3010公斤,立柱栽培與平面栽培(對照對象)的比率為3.7。
2、在540平方米土地上種植番茄,平面栽培方式的產量為2153公斤,立柱栽培的產量為5184分斤,兩者的比率為2.4。
3、在540平方米土地上種植芹菜,平面栽培方式的產量為1362公斤,立柱栽培的產量為3152公斤,兩者的比率為2.3。
由上述數據,可見本實用新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技術效果是顯著的,有實用價值。
本實用新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
如下圖1為單個盆缽的頂視圖。
圖2為圖1A-A剖面正視圖。
圖3為盆缽的網狀漏水孔型底面的視圖。
圖4為盆缽的封閉型底面的視圖。
圖5為由多個盆缽串連重疊而成的單元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噴淋頭外形的正面視圖。
圖7為噴淋頭外形的反面視圖。
圖8為噴淋頭上部分的內部結構圖。
圖9為噴淋頭下部分的內部結構圖。
圖10為簡易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為簡易型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的外形圖。
現在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實施例一參見圖1、圖2、圖3和圖4,這是一種標準型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作為單個盆缽而言,它具有一空心立圓柱體並沿其圓周均勻配置有五個突出的、與主圓柱體部分周壁相通的、半圓形的立柱體1,從上向下看象具有五個花瓣的梅花,植物就種在該半圓形柱體1的空腔中,該處即為種植區。單個盆缽高為15公分,直徑也為15公分。盆缽上部凹入的主圓柱體部分圓周頂面2上設有凹陷的母扣3,盆缽下部近突出的半圓形柱體底部的主圓柱體部分圓周邊上設有凸出的公扣4,藉公扣4和母扣3的配合可使上下兩個盆缽重疊固定。主圓柱體中央設有一與底部相連的中空中心軸5。上下相鄰兩個盆罐疊合時,中心軸5對準連接成縱向孔道,而突出的半圓形柱體是相間隔錯位排列布置的,即上下相鄰兩個盆缽的突出半圓形柱體不是對推處於同一垂直線上的,因此在其頂部上方留有相當於單個盆缽高度的空間。突出的半圓形柱體側壁中部位置設有一便於搬動的手提耳環8。在盆缽底部離中心軸5適當距離的位置設有一小圓孔,以插入並固定一高度低於盆缽頂面的導水溢流管6。(見圖4)此種形式為封閉型底部的盆罐,即適於水培用的盆缽。盆缽底部也可開設有幾個以同心圓方式布置的、由數個徑向肋條分隔形成的具有若干弧段的狹長漏水孔7,此種形式為網狀漏水型底部的盆缽,也即基質栽培用盆缽。
參見圖5,多個盆缽(一般為12個)由一鐵質中心管道9穿過各盆缽的中空中心軸5疊合串連而成單元盆缽柱體。中心管道9的上端與噴淋頭10相連接,其下端穿出最末尾的盆缽底部而固定於設有凹孔的底座14上。盆缽柱體經人工推動可圍繞中心管道9轉動,可使立柱上各面植物均勻得到日照和採光。具有四個噴淋孔11的噴淋頭10為圓形,在橫向直徑左右兩端處都有管接頭與通水管12相連接,在縱向直徑前後兩端處都設有定位孔14,與定位鉤13相連。
參見圖6和圖7、圖8和圖9,圓形噴淋頭10的底面中面設有一小段中央套管15,通過它可與中心管道9相連接。
噴淋頭10的結構是由兩部分即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圓盤組合而成,如圖8和圖9所示,上下半部兩圓盤凸出的周邊上均有連接螺紋17,通過此螺紋17可旋緊或鬆開而調節兩者間的間隙距離;上半部圓盤的中心處有一圓形出水孔16,下半部圓盤內部中心處有一突起的錐形短軸18(為表達清楚,此處畫成立體形狀),上下兩半部分對接連合時,此突起的錐形短軸18的尖端頭部正確對準所述的圓形出水孔16。上下兩半部圓盤藉助其連接螺紋17的緊松或進退可調節圓形出水孔16流出水量的大小。下半部圓盤內部在離中心適當距離處周向均勻開設有四個貫通的噴淋小孔11 。
數量眾多的單元盆缽柱體可作行列式排列,通過各單元盆缽柱體上部的噴淋頭裝置10,在其橫向可由通水管12串連連接,在其縱向通過定位鉤13套入噴淋頭10兩端的定位孔14而並聯各行柱體,如此可形成立柱式無土栽培系統裝置。
水培用立柱適合於用一定的營養液來培植植物。
基質用立柱適合於用基質來培植植物,基質可用陶粒加廢舊菌棒材料組成。
實施例二參見圖10和圖11,這是一種簡易型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多個等距離排列的圓形漏水隔板19由中心軸水管20通過其上的中心孔而串連成一列並固定在中心軸水管20上。兩隔板19之間的空間填充有基質21。空心柱體的柱壁22是由丙烯纖維編織布包封縫合而成。其製作方法是用丙烯纖維編織布鋪於U形槽中,再置中心軸於其上,中心軸上等距離固定有圓形漏水隔板,再填入基質,基質為飽吸泥水的塑料海綿小塊,然後包封縫合,將它豎起即為一根立柱。中心軸水管20上端設有十字形布置的四個出水管25,下端有堵塞漏水的塞子24,柱體下部作成漏鬥狀的錐體,其下口與中心軸水管20下端接觸相連。圓形漏水隔板19上的漏水孔是呈三個同心圓方式均勻布置的圓形小孔。在兩圓形漏水隔板間的編織布柱壁上,在周向均勻地開有圓孔,即為栽培孔23。植物苗根即從該孔插入,在立柱上方有四隻通水管25,可用以澆灌水液。
權利要求1.一種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包括有盆缽、中軸和底座以及噴淋頭供水裝置,其特徵是單個盆缽具有一空心主圓柱體並沿其圓周均勻配置若干突出的,與主圓柱體部分周壁相通的、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立柱體(1);在主圓柱體中央設有一與底部相連的中空中心軸(5),整個柱體頂部敞開;多個盆缽由中心管道(9)穿過各中空中心軸(5)而串連重疊為一單元盆缽柱體;中心管道(9)穿出最末尾的一個盆缽的底部而固定於底座(14)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其特徵是單個盆缽沿其主圓柱體圓周配置的柱體幾何形狀可以為梯形、正方形、長方形、半橢圓形或半圓形,最好為半圓形;其突出的柱體個數至少為三個,最好為五個,如具有五個花瓣的梅花狀,即具有五個突出的半圓形柱體;盆罐上部凹入的主圓柱體部分圓周頂面(2)上設有凹陷的母扣(3),盆缽下部近突出的半圓形柱體底部的主圓柱體部分圓周邊上設有凸出的公扣(4),藉公扣(4)和母扣(3)的配合可使上下兩個盆缽重疊固定;上下相鄰兩個盆缽的突出半圓形柱體是相間隔錯位排列布置的,即上下相鄰兩個盆缽的突出半圓形柱體不是對準處於同一垂直線上的;突出的半圓形柱體即為植物種植區,在其頂部上方留有相當於單個盆缽高度的空間;突出半圓形柱體側壁中部位置設有一便於搬動的手提耳環(8)。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其特徵是盆缽底部在離中心軸(5)適當距離的位置設有一小圓孔,以插入並固定一高度低於盆罐頂面的導水溢流管(6),此種形式為封閉型底部的盆缽,也即水培用盆缽;盆缽底部也可開設有幾個以同心圓方式布置的,由數個徑向助條分隔而形成的具有若干分段弧長的狹長漏水孔(7),此種形式為網狀漏水型底部的盆缽,也即基質栽培用盆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其特徵是多個盆缽疊加串連而成的單元盆缽柱體的頂部上方,設置有一與中心管道(9)相連的噴淋頭(10),噴淋頭與供水源的通水管道(12)相連接,並在噴淋頭底面離中心適當距離周向均勻設置有四個噴淋小孔(11);噴淋頭(10)外形為圓形,在橫向直徑左右兩端都有管接頭與通水管道(12)相連接,在縱向直徑前後兩端處都設有定位孔(14)。
5.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立柱體無土栽培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的單元盆缽柱體可由十幾個乃至數十個單個盆缽重疊串連而成;數量眾多的單元盆缽柱體可作行列式排列,通過各單元盆缽柱體上部的噴淋頭裝置(10),在其橫向可由通水管道(12)串連連接,在其縱向可通過定位鉤(13)套入噴淋頭(10)兩端的定位孔(14)而並聯各行柱體,如此可形成立柱式無土栽培系統裝置。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的圓形噴淋頭(10)的底面中央有一小段中央套管(15),可與中心管道(9)相連接;所述噴淋頭(10)的結構是由兩部分即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圓盤組合而成,在上下半部圓盤凸出的周邊上均有連接螺紋(17),通過此螺紋可旋緊或鬆開而調節兩者間的間隙距離;上半部圓盤的內部中心處有一圓形出水孔(16),下半部圓盤內部中心處有一突起的錐形短軸(18),上下兩半部分對接連合時,此突起的錐形短軸的尖端頭部正確對準所述的圓形出水孔,上下兩半部圓盤藉助其連接螺紋的緊松或進退可調節圓形出水孔流出水量的大小;下半部圓盤內部在離中心適當距離處周向均勻開設有四個貫通的噴淋小孔(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述及一種立柱式無土栽培裝置,該裝置主要由盆缽、中軸、底座及噴淋頭供水裝置組成,多個盆缽由中心管道穿過其中空中心軸而串連重疊為一單元盆缽柱體。單個盆缽具有一主圓柱體並沿其圓周均勻配置有五個突出的、與主圓柱體部分周壁相通的半圓形柱體,整個柱體呈五花瓣梅花形。中心管道頂端裝有噴淋頭,下端穿出最末尾盆缽底部而固定於底座上。數量眾多的單元盆缽柱體可作行列式排列而形成立柱式栽培系統裝置。
文檔編號A01G31/06GK2300250SQ972344
公開日1998年1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7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1997年4月29日
發明者李止正, 龔頌福, 劉宗海, 蔡繼先, 王連成, 張建國, 陳立田, 陳瑞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