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05:19:34 4
專利名稱: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白蟻防治領域,涉及一種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結構 簡單、便於安裝的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
背景技術:
白蟻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蟲,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白蟻危害更為嚴重。白蟻危害木構 件都是隱蔽進行的,不易被人發現,被危害物體表面形似完好,裡面千瘡百孔,一旦發現已 造成損失。白蟻的食物十分廣泛,凡含纖維素物質均是白蟻的食物,所述白蟻危害具有廣泛 性和嚴重性。白蟻危害面很廣,涉及到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白蟻危害房屋建築物以及裝飾 裝修、倉儲物質、棉麻製品、書籍、資料、通訊電纜、鐵路枕木和含纖維素的軍用物資,白蟻危 害江河提防和水庫土壩,造成決提垮壩災害。國內外防治白蟻以往常用的藥劑,主要以有機氯類化學殺蟲劑如滅蟻靈、氯丹等。 由於白蟻危害隱蔽,破壞性大,隱藏在樹木和建築物木結構內或地底下、水庫提壩上不易發 現,使用該類藥劑滅治不能徹底,而且使用該類藥劑有毒,進行防治白蟻會汙染環境,對生 態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傳統防治方法只是在提壩已發生了白蟻嚴重危害後將其部分消滅, 而不能把白蟻消滅在其對提壩產生嚴重危害之前,故只是治標,不能治本。提壩內的白蟻群 體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幼年初期群體到成年成熟群體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這一過程要20年 以上的時間;成熟的成年群體,由於其群體大、個體多,每年分群飛出數以萬計具有生殖能 力的生殖蟻建立新群體。由於白蟻活動範圍大,活動痕跡多,危害發生時在提壩上留有大量 泥線、泥被、分群孔等,對提壩的危害嚴重,也容易被人們發現,用傳統的方法可以滅治;尚 未成熟的幼年群體,由於其發育不全,不能產生繁殖蟻,群體小,個體少,活動範圍小,活動 痕跡少,對提壩不造成致命的危害,也不易被人們發現,傳統的防治方法對其無能為力但 幼年群體是成熟群體的後備軍,如不加控制會自然發育為成熟群體,所以,傳統的方法雖然 每年消滅了不少成熟群體,但每年卻又有從幼年期發育而來的新的成熟群體產生,使提壩 上仍有新的白蟻成熟群體的危害而遭遇險情。我國提壩白蟻防治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人工挖巢防治、氯丹毒泥灌漿防治、「滅蟻 靈」館條誘殺防治(廣東省推廣的經驗)、新藥物餌劑誘殺裝置防治。人工挖巢防治方法,有 的只挖小巢,不挖或少挖大巢白蟻;有的是多挖大巢,遺留小巢蟻群。人工挖巢防治對山林 蟻源地蟻群沒有觸及,山林中成熟蟻群每年產生大量的有翅成蟲飛落至提壩上營巢繁殖, 新蟻群逐年增多,加重危害。後二個防治階段均是使用氯丹、「滅蟻靈」這些長效性、有積累 中毒和長距離遷移性藥物,是強力致癌、致畸、致突變能力的藥物,遭到世界各國的禁用。為了克服上述缺陷,監測誘殺白蟻的方法應運而生,其原理是,首先將這類高效低 毒酌慢性滅蟻藥劑,配製成毒餌,即在誘餌中加入少量的慢性滅蟻藥劑,配製成毒餌,投放 在白蟻危害部位,引誘白蟻自行取食毒餌,讓白蟻食後帶入群體,利用白蟻的生活習性和毒 餌的慢性作用,讓毒餌在群體中相互傳遞最終導致殺滅整個白蟻群體。白蟻監測誘殺裝置, 將該裝置埋設於地下,可及時地發現白蟻取食活動,將餌劑投入,餌劑內藥物進入取食工蟻體內,幾經傳遞最終消滅取食的蟻群,還能為提壩、房屋建築等監測白蟻,起到預防白蟻危 害的作用。目前國外常用的白蟻防治裝置,該裝置主要是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結構,上端開口 用頂蓋封閉,底部設有圓錐部,該裝置外壁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長條形孔。使用時是在該裝置 內放置木條誘餌,關閉頂蓋,然後埋設於地下;當白蟻進入該裝置吃餌後,打開頂蓋,將木條 和誘餌倒出,更換毒餌,以殺滅白蟻。但上述白蟻防治裝置,在檢查時需要將白蟻和木條全 部取出,容易驚動蟻群,影響白蟻群體活動;該裝置內部容易積水,而白蟻喜潮溼,但不喜歡 漬水的環境,因此不利於誘殺白蟻。此外,該裝置外殼採用整體成型,結構複雜,不但成本 高,而且無法摺疊堆放,比較佔空間,因此不利於大量運輸和儲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低成本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不 但便於大量運輸和儲存,而且安裝簡單,節省了人力成本。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楔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整體形狀為一倒置的空心楔形體,其外殼由兩塊 矩形側板、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以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構成,所述矩形側板和三角形側 板上均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孔,所述兩塊矩形側板和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通過設置在各自 邊緣上的卡扣裝置相互連接,形成所述空心楔形體。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板通過設在其底面的卡扣裝置與所述矩形側 板和所述等腰三角形側板底邊連接。錐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整體形狀為一倒置的空心多邊形錐體,其外殼由 至少三塊等腰三角形側板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構成,所述側板上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 孔,每兩塊相鄰的所述側板通過設置在各自邊緣上的卡扣裝置相互鉸接,形成所述空心多 邊形錐體。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板的卡扣裝置優選方案包括設置在所述側板 一側的公接頭,及設置在所述側板另一側的母接頭。所述側板的公接頭與對應的相鄰一側 的側板母接頭插接,所述側板的母接頭與對應的另一側的相鄰側板的公接頭插接。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板通過設在其底面的卡扣裝置與所述側板的 底邊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本實用新型所用材料均為標準件,用高壓注塑機一次脫模 成型,並且模具易於加工,因此加工成本較低。使用卡扣裝置連接,簡單快捷,,在現場能快 速地拼裝。由於側板之間存有縫隙,因此誘殺裝置內的水分能夠從縫隙中滲出,不會出現積 水現象,又由於有蓋板遮光,溫溼度較快,食料又豐富,採食條件好,白蟻進入裝置內取食率 高,安徽省含山縣東山水庫大壩埋設的誘殺裝置,經過57-65天實驗,有50%的誘殺裝置發 現工蟻取食跡象,誘蟻率很高,並且白蟻的天敵黑螞蟻、蜈蚣不敢進入,白蟻在誘殺裝置內 可以安心取食餌木。檢查白蟻也很方便,輕揭蓋板查看,不會驚擾白蟻取食,便於定期或不 定期檢查。當檢測人員發現誘殺裝置內有鮮活的泥被,只須輕輕撥開少量泥被,將餌條納入 泥被內,工蟻會很快築泥被蓋住,無須顧忌天敵^C擾。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使用時,在現場能快速地拼裝,不用時挖開土堆取出,拆開洗淨晾乾就可保存,投放餌劑更簡單,取食餌劑率高。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圖1為錐形誘殺裝置等腰三角形側板的主視圖,圖2為錐形誘殺裝置蓋板剖視圖,圖3為圖1中A-A面剖視圖,圖4為圖1中B-B面剖視圖,圖5為錐形誘殺裝置公接頭與母接頭連接狀態圖,圖6為楔形誘殺裝置矩形側板的主視圖,圖7為楔形誘殺裝置矩形側板的後視圖,圖8為楔形誘殺裝置三角形側板的主視圖,圖9為圖8中D-D面剖視圖,圖10為楔形誘殺裝置蓋板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參見圖1 5,錐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整體形狀為一倒置的空 心多邊形錐體,以三角錐體為例,其外殼由三塊等腰三角形側板1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5 構成,側板1上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孔4,每兩塊相鄰的側板1通過設置在各自邊緣上的卡 扣裝置相互鉸接,形成空心多邊形錐體。側板的卡扣裝置優選方案包括設置在側板1 一側 的公接頭2,及設置在側板1另一側的母接頭3。側板的公接頭2與對應的相鄰一側的側板 母接頭插接,側板的母接頭3與另一側相鄰側板上對應的公接頭插接。蓋板5可通過設在其底面的卡扣裝置與側板1的底邊連接,也可以直接覆蓋在側 板1上面。其優點該裝置總共只有側板1、蓋板5兩種零部件,加工、組裝極其方便,再加上體 積不大,便於埋設,適合大面積布點以監測白蟻。實施例二 參見圖6 10,楔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整體形狀為一倒置的空 心楔形體,其外殼由兩塊矩形側板6、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7以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5』構 成,矩形側板6和三角形側板7上均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孔4,矩形側板6正面設有兩排用 於放置餌木的突起8。矩形側板6正面沿兩側邊分別設有一條截面為倒「T」形的卡槽9,矩 形側板6背面兩側邊以及等腰三角形側板7邊緣處均設有與卡槽9對應的「T」形接頭10, 矩形側板5和等腰三角形側板7通過各自的接頭與對應的卡槽相互插接,構成所述空心楔 形體。其優點是體積大,內置餌木多,誘蟻力強,加之該裝置內溫溼度條件好,誘來的白蟻在 餌站內安心取食,誘殺提壩白蟻效果很好。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蓋板5』可以通過設在其底面的卡扣裝置與側板6、 側板7底邊連接,也可以直接覆蓋在側板6、側板7上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埋設時必須與土壤緊密接觸,裝置蓋板蓋上後密封性很 好,土壤溼度較周邊土壤高,加上40-50天較長時間的間隔,工蟻較艱難的找到這些場所取 食,調查時還見到有工蟻築泥路將頂板水珠引出,溼潤土壤,利於修築覆蓋餌木、菌棒的泥被。以下是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在四座水壩防治試驗結果(1)和縣龍門口水庫為小(一)型水庫,08年9月27日-28日在大壩背水坡和部 分迎水坡被埋設楔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34個,每個裝置內裝楊木3-5條,茯苓菌棒 0. 5-1個供白蟻取食,10月22日、11月4日分2次現場檢查,發現設置的裝置被提壩上散放 吃草的耕牛踩壞6個,被人盜走1個,白蟻的天敵多足綱的錢串子入侵2個,白蟻進入裝置 取食餌木的有12個,佔34個誘殺裝置總數的35. 29%,佔有效的誘殺裝置的48%,以靠近 山林公路旁的一段提壩白蟻進入監測誘殺裝置內較多。(2)含山縣仙蹤鎮長山水庫為中型水庫,10月2日埋設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 65個(以楔形為主),裝置內放置楊木3-5條,茯苓菌棒0.5根,10月25日、11月3_4日分 2次現場檢查,被提壩上散放吃草的耕牛踩壞9個裝置,有15個裝置有白蟻進入,在楊木條 上取食,佔埋設誘殺裝置總數的23. 08%,佔提壩內埋設有效的誘殺裝置的26. 78%。(3)含山縣東山水庫壩長500m,監測誘殺裝置實際布控450m,09年8月24日至9 月2日埋設137個裝置,據多次調查,提壩的50-350m處蟻跡密布,而380-450m處見到的蟻 跡很少。9月24日、25日檢測,有36個裝置被散放吃草的耕牛破壞,實際有效的誘殺裝置 101個,白蟻進入取食的42個(6個裝置白蟻只食茯苓菌棒,26個裝置只食楊木,10個裝置 楊木、菌棒均食),白蟻進入楔形誘殺裝置的取食率達41. 48%。10月29日第2次檢測,埋設的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120個(17個裝置因提壩 的溢洪道施工被土掩埋)又有12個監測誘殺裝置被耕牛踩壞,實際有效的裝置108個,54 個誘殺裝置有白蟻進入取食,取食率達50%,比上次檢測高8.52%,54個扎中2個楊木、茯 苓菌棒均食,2個裝置中的菌棒被食,50個裝置內白蟻取食楊木,說明楊木誘食力遠勝於茯 苓菌棒。(4)無為縣牌樓水庫大壩壩長450m,實際布控的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400m, 09年9月5日-10日埋設81個誘殺裝置,9月26日(相隔16-21日)第一次檢測,發現僅 1個裝置白蟻進入,2個裝置外發現了白蟻。10月28日(相隔48-53天)第二次檢測,81 個誘殺裝置裝置中14個裝置內有白蟻進入,白蟻進入裝置取食率達17. 28% (無為縣牌樓 水庫08年12月至09年元月進行過挖巢防治,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埋設後一直無雨乾旱,影 響白蟻活動採食)。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 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 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楔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誘殺裝置整體形狀為一倒置的空心楔形體,其外殼由兩塊矩形側板、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以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構成,所述矩形側板和三角形側板上均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孔,所述兩塊矩形側板和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通過設置在各自邊緣上的卡扣裝置相互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楔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扣裝置是 在所述矩形側板正面沿兩側邊分別設有一條截面為倒「T」形的卡槽,所述矩形側板背面兩 側邊以及所述等腰三角形側板邊緣處均設有與所述卡槽對應的「T」形接頭,所述矩形側板 和所述等腰三角形側板通過各自的接頭與對應卡槽相互插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楔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蓋板通過設 在其底面的卡扣裝置與所述矩形側板和所述等腰三角形側板底邊連接。
4.錐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誘殺裝置整體形狀為一倒置的空 心多邊形錐體,其外殼由至少三塊等腰三角形側板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構成,所述側板 上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孔,每兩塊相鄰的所述側板通過設置在各自邊緣上的卡扣裝置相互 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錐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板的卡扣 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側板一側的公接頭,及設置在所述側板另一側的母接頭。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錐形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蓋板通過設 在其底面的卡扣裝置與所述側板的底邊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白蟻防治領域,涉及一種白蟻監測誘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便於安裝的組裝式白蟻監測誘殺裝置,所述監測誘殺裝置分為楔形和錐形兩種,錐形監測誘殺裝置外殼由至少三塊等腰三角形側板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構成,所述側板上開有供白蟻進入的通孔,每兩塊相鄰的所述側板通過設置在各自邊緣上的卡扣裝置相互連接;楔形監測誘殺裝置的外殼由兩塊矩形側板、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以及一塊帶有提手的蓋板構成,所述兩塊矩形側板和兩塊等腰三角形側板通過卡扣裝置相互連接。本實用新型能在現場快速地拼裝,不用時挖開土堆取出,拆開洗淨晾乾就可保存,投放餌劑更簡單,白蟻取食餌劑率高。
文檔編號A01M1/10GK201657718SQ20102014999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1日
發明者丁必然, 嚴建成, 夏善堂, 葛貽華, 陳斌, 陳鎛堯 申請人:陳鎛堯;陳斌